分享

东北人与山东人合伙搞垮了大明帝国!

 flyingbear4gxy 2018-04-01



1644年,明朝灭亡了,亡的如此突然,关外的大清都猝不及防,接下来就是摘取果实的时候了。


关于明朝为什么灭亡,有过许多种说法。


气候学家认为明朝灭亡是「天注定,赶上了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出现的小冰期,所以无法抵御来自辽东的女真铁骑和榆林镇边民的双面夹击。


生态学家认为大明是毁于鼠疫,让纸面上强大的京城驻军再无昔日强悍的战斗力。


或者也有人把明朝的灭亡归因于传统的政治昏暗,摊派沉重的赋役。


这些因素当然都没错,但在我看来明朝的灭亡还有一条更隐秘的线索,那就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东北人和山东人的合作砸了明朝的场子,把明代的远迈汉唐的文治武功一脚踢进了废纸堆。


辽海局势示意图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不同意了,明朝难道不是被出身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这一伙民军给颠覆了?这个当然没错。


明朝覆亡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多年的辽东战事所带来的财政危机,危机迫使明朝政府更加横征暴敛,征收所谓的辽饷;而辽东边事的紧张也牵制了强大边军的回援,从这个角度来说后金(大清)倒是农民军的好朋友了。


辽东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不过如果你仔细留意一下清朝入主中原的政治军事进程,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两块地域的人分享了最大的蛋糕,他们就是隔海相望的东北和山东


山海关以外的世界是一个对中原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域。说熟悉是因为自从先秦以来中原移民就已经在辽西走廊一带生活居住,秦舞阳的祖父秦开就是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


说陌生则是因为辽河以东、长白山区等地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极大,这里的居民多为通古斯系民族,说的语言与中原迥异。


因此,当中原移民移居到关外后,他们的心理情感也会逐渐变化,产生一种特殊的渴望征服土地的愿望。


拉铁摩尔曾指出汉族边民与满洲部族之间并没有存在明确的界线,特别是辽东武将久而久之会因为边贸、军事合作与满洲部族的首领建立更加默契、投合的私人关系。


明帝国北部边界


换一个角度来说,在明帝国的东北边疆,在16世纪中后期开始已经形成了一个东北人自己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武将地位高,战争和掠夺是财富获取和地位提升的重要手段。


在明朝以文治武的国策下,那些武将与朝廷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旦明廷加强中央集权,试图控制时,这些人就会导向另一侧的敌人,毛文龙和他的部将就是典型的例子。


辽东是明朝和后金交锋的第一线,然而很多辽东边将出于各种利害关系,相继投诚了女真人阵营。

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我们熟知的人物。


1618年,后金军仅仅发动了一次进攻和口头威胁,控制浑河岸边坚固的军事重镇抚顺城的明朝将领李永芳就轻而易举地出城投降。这一年是八大恨提出的年头,在出降的人物中还有秀才范文程


李永芳的投降仅仅是这一进程的开始,在接下来的26年间,辽东各镇的武将或主动投降如孙德功、刘良臣,或首鼠两端如祖大寿,或者举族投降如马与进、佟养性、祖泽润、祖可法,下表是部分辽东边将的投诚名单:



在清朝夺取辽东和入关的系列军事行动中,东北武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群体里面有满蒙贵族,也有明朝的辽东边将。


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人实质上是赢得了明朝军队中一批最富有实战经验和能力的将领的支持,这些武将往往统领着自己的旧部,势力极大者如吴三桂。


在军事技术方面,其中如张存仁、祖可法、祖泽润等人都是当时明朝的骑兵名将,张存仁尤其擅长指挥炮兵,对清军横扫中原立下了悍马功劳


不过马上打来的天下未必就能在马上治理,光有东北武将群体的协助还是不够的。这时候女真贵族把视野投向了渤海对面的山东半岛,在这里文人、海盗的奇妙组合将为大清带来新的生力军


熟悉晚明史的朋友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崇祯时代南方人主持中央政务很普遍,北方籍的名臣相对稀缺。


在传统中国,地缘、学缘是一个官员晋升的重要资本,江南出身的大学士、言官、六部尚书更乐意提拔自己家乡、恩师的学生,由此激发了明末残酷的党争


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复社、几社,他们的核心人物大多出自南直隶和浙江,而北方的山东虽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无法彻底挑战江南人所把持的中央政局。


山东经济繁荣,但因为辽东边民逃难进入半岛,使得山东半岛的秩序紊乱。另一方面来说,山东西部自古以来也是土匪强盗横行的地方,教派会道活动十分频繁。


频繁的灾害、流民加剧了山东的困境,地方士绅不得不起来自保,从他们的心理上来说更期盼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确保自己的在地利益。


17世纪20年代以后的山东已经出现了基层控制衰弱的问题,盗贼横行乡间,孔有德等人也一度发动了兵变激化了地区矛盾。山东的混乱刺激了人心思定的理念,而他们选择的是与清朝合作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下表所列出的清代初期中央高层文官里的山东籍官僚,你就会发现孔子故里的士大夫们改变阵营的速度真让人瞠目结舌


在清朝强有力的政权重组和改革趋势下,这些山东籍前明官员好像获得了第二春,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革除了明代的不少弊政,诸如革除三饷,刑罚改革,恢复科举。


▲ 山东籍文臣武将投靠清廷示意表


东北人和山东人的合作使得清朝在马背上得天下,也能在武备之外取得文治的建树,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在17世纪风雨飘摇的大危机背景下,来自东北边疆的一群武人改塑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重新锻造了尚武之风在民间的流行。


另一方面,出身山东籍的官员则积极协助清廷巩固新政权,开科取士,完善制度,从而在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统治基础,为后来逐个击破南明、大西军、大顺军等势力做好了准备。



发生在300多年前的明清易代对我们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但地域发展的差距却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东北人和山东人在历史上的合作虽然终结了大明复兴的希望,但也为一个新的王朝的恢复生机、向外拓展贡献良多。


今日的我们或许可以平和地看待这段历史,而不是地图上开炮,毕竟都已经是自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