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usinesslike: 个人投资者之道 前篇 个人投资者的优势 四种武器,本质上是两类问题: 1...

 昵称44696133 2018-04-02

前篇

个人投资者的优势

四种武器,本质上是两类问题:

1,知:

知不知道、理解多深?“基石认知”和“长周期时间观”首先属于这类问题。拥有基石认知和长周期时间观,基本可以确定,你在投资的开始阶段,就已经领先于市场上一大批参与者,无论他们是个人还是机构。在知的问题上,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间,并不应该有天然的差距;


2,行:

“知不知道”以外, 是“做不做得到”。

研究投入:毋庸置疑,个人投资者不会、也不能如机构般投入庞大资源在研究上。因为这即不经济,也力有不及。因此,研究投入的数量上,个人无法与机构比拟。但是,不排除部分投资者在某个领域,有特殊优势。比如:本身是某行业专家、业内人士、或者,本身对某个领域特别敏感、特别有洞察,那么,在这些点上,这些个人投资者通常可以深度领先;

钝感:对外在环境,有人天生敏锐,有人天生钝感,这点因人而异。不过,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可能需要更多钝感。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和所有行业一样,投资这个行业,也有它的标准,公司也有它的考核,客户也有倾向。对多数机构投资者而言,当他必须考虑行业竞争(比如规模)、公司考核(比如排名)、客户满意度(比如收益、回撤),并且还和其他行业一般,要经常review这些问题时(比如年度、季度、月度甚至周度),那他就必须有着比投资本身所需,更强大的钝感。而市场,往往偏爱那些“敏锐”的投资者(如热点专家、XX冠军),这对短期看来“平庸”甚至“迟钝”的投资者而言,无疑又是额外的挑战。

而个人投资者,除了投资本身,完全可以无需考虑这些无关也无谓的枝节,只用面对自己的内心,这点上,相同禀赋下,个人投资者可以略占优势

长周期时间观:对(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尤其对仰赖大众偏好获得资金的)来说,“长周期时间观”几乎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任务:季度、最多年度的排名、一致性的申购、赎回大潮(毫无例外:“牛市”申购、“熊市”赎回)、以及,周而复始、反身性的奇怪偏好(如“炒小、炒差”,或“炒蓝筹、炒白马”),令他们无暇超越一年度甚至一阶段行情、投入大量时间、资源,只为一项游戏:漫漫长河中,追逐每一片波澜。

无论中外,在理念和机制上,能象耶鲁及大卫斯文森那样,从不张皇四顾,朝内在看齐,向本质求取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多。号召股东拥有“内部计分卡”的巴菲特,可以算另一个特殊的典范。

难道机构投资者不了解,仅长周期时间观本身,就是巨大的优势吗?

怎么可能。

只是价值取向和环境,让他们做不到。

反观个人投资者,情况则全然不同。本质来说,除了长期增值,(如果不是娱乐)你的投资不用吸引任何人的青睐,不用遵循任何行业标准,更不用和任何人比赛。期限上看,你的投资也许为了换房(五年)、为了教育(十年)、为了养老(三十年)甚至为了财务自由。那么,除了日常开销、保险和不时之需,你最主要的投资决策,都是可以立足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比起必须在转轮上奔跑的大部分机构,长周期时间观,是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个人投资者之道

由此,我们归纳普通投资者之道:

0,建立认知基石

为什么正常国家的股市总是长期向上的?

为何长周期时间观是终极优势?

如果你能很好的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你的投资,已经有了笃定的基石。

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在这篇文章里。

你也可以看看斯文森是如何回答的。


1,利用天然优势

利用好(部分)资产管理者都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长周期时间观。如果你不是职业竞技者,那么完全可以静下来,想想看,什么才是长期正确的判断?如何用长周期正确的事,取得短周期竞技者,无暇顾及或根本未曾想象的成功?用好这块长板。


2,从被动投资起步

股权优先和长周期时间观下,被动投资(比如投资指数),是最好的起步方式。这种方式下,你只需投入最小精力、无需承担特质风险(如行业兴衰、企业波折),就可获得市场平均回报。不要小看“市场平均”,“一赚二平七亏”,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做到市场平均都算是那小部分“奇葩”。起步就能胜过一大波人,是不是很爽。

不过,这需要你确定两件事:

a,尽可能有点钝感。

被动投资意味着承担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就是不得不坐电梯。尽管上升久了,你会腾云驾雾、高处不胜寒;陡然坠落,又让你失去重力、感觉深不见底。

b,尽可能全市场投资,少做选择。

任何选择,价值、成长,还是高估、低估,实质上都是偏离系统,承担主动风险。眼前的例子有,2013年大盘股的独自下跌和小盘股的兀自上涨,以及2017年剧情的180度反转。

无论如何,如果能完成上述两点,被动投资就是你实践基石认知和长周期时间观的最稳妥、成本最小一步。

这个阶段,可以足以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比如9%,及与市场一致的风险调整系数,如夏普比率0.15;


3,持续改进

进一步,需要投资体系的持续进化。如,最优风险调整收益(前篇文章介绍的组合理论),又如,简单的优化型指数投资(以前介绍、每周更新的30%~75%方法)。

与世界的其它领域一样,投资同样也遵循20/80原则,即以20%的投入,迅速抓住80%的主干。这也是将来,我们聊的主要话题之一。

此时,期望收益可以升高到12%,夏普比率可以提升至0.25;


4,在熟悉的地方投资

再进一步,有兴趣、有余力的投资者开始主动投资以超越市场表现。在弱有效市场,这是可行的。不过要注意,像上文提到的,经济(投入产出比)和有质量的研究应该在你熟悉的地方,比如你正好是一名医生,那么在医药方面,你显然比普通投资者更多专业知识,从而可能有着更明确的判断;或者你是地产公司从业,那么你对业内竞争、市场情况、乃至流程细节的了解就可能让你在这个行业上的决策,比外行,更胜一筹;又或者你仅仅是天天奔饭局,那你当然对白酒及其消费偏好,比其他人有更切身的体验。

总之,在你熟悉的地方,有更多机会。


5,建立边界

更深入的主动投资要建立边界。包括两层意思。首先,与固步自封或蜷缩在舒适圈的印象不同,边界完全基于客观和理性。作为行家,你可能会有体会:在行业内不言自明的某个细节,可能非业内人士压根无从了解。而这样的细节,也许恰恰使判断,产生了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大量研究之前,九扩充边界(在不熟悉的领域做出策),不太可能具备优势—这个边界,也许就是巴菲特所言“能力圈”。

其次,建立边界往往又需要抽离出来,由外向内,重新去理解熟悉的、理所当然的部分,去重新刷新已有边界。我们常看到的“灯下黑”或 “被颠覆”,往往是业者浸泡在理所当然的旧有边界里,未抱外行般的稚子之心从各个维度去探求,结果导致原有边界的蜕化。

建立边界,既需付出大量工作,又要如上述左右互搏般的迥异视角,殊为不易。可见,巴菲特说“不要离开能力圈不是陈腐教条,而完全是对投入/回报理性而精明的计算。

已经建立了边界的主动投资,可以期望15%+的长期回报,和0.3的夏普系数;


6,寻找长期投资者

如果你既希望获得更好的风险调整回报(如:与市场相同的回报,更低风险,或:与市场相同的风险,更好回报),又没有精力独立进行大量研究,或者,你对自己的钝感信心不足,那么,优秀的资产管理者,就是另一个选项。

首先要明确,针对主动投资,资产管理者可以帮到你的,主要在两个方面:

a,研究投入。规模经济让多数机构都可以拥有比多数个人更广泛、更有质量的研发投入;

b,钝感。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知道而无法做到。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比赛、也无需适应哪怕任何标准的,长周期资本安排。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差那么一丢丢钝感,去压抑一夜暴富的渴望和得而复失的恐惧。

尤利西斯把自己绑在桅杆上。靠谱的长期资产管理者,在研究之外,同时充当那根桅杆,替你承担,带你穿越必然不时惊涛骇浪的市场。

尽管受商业模式和期限匹配所限,如前所述,只有极少数资产管理者(如随时申赎的开放式基金,就显然存疑)能实际履行上述两项职能。因此,找到真正有帮助的资产管理者,殊为不易。它虽然无需你经年累月地投入研究或保持钝感,但仍然依赖你之前建立的价值体系。站在认知高点上,才能做出有别于大众的选择。

相对众多普通投资者,你的优势在于,对已经拥有上述认知。以及,四个维度:基石认知、长周期时间观、研究投入和钝感。相比普通投资者所热衷的某年收益或排名,它们,会更有效的帮你发现,那些足以持续为你,研究投入、充当桅杆的长周期投资人。

个人投资者不同进阶之期望地图。

期望收益(红柱)、预期风险(最大回撤,蓝柱)和长期累计期望回报(倍数,橙柱,三十年期)。

你在什么位置,需要做哪些准备?


最后,准备了一个小小投资者锦囊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PS.有不有大神帮我把这张图P的好看点?



公众号:businesslike

$沪深300(SH000300)$ $标普500指数(SP500)$ $创业板指(SZ399006)$

@今日话题 @方舟88 @江涛 @没干货不废话@徒步投资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