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上海有这么多与水有关的地名

 老沈阅览 2018-04-02
          ■贺续进
    
  多种有关水的名称集中于一地出现,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而在上海,人们常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塘、港、浜、湖、淀、荡、湾、汇等。其中有一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周浦、月浦、上澳塘、野奴泾等,这与上海特定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
  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上海镇属华亭县。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江海滩地上建立村落,并快速发展形成一个巨镇,其重要原因是“上海襟海带江,舟车辏集”。
  在农耕社会中,农业毕竟是主业,上海镇的农田含有盐分,影响了农业产量。因此,在隋唐两宋时期,上海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在太湖流域修建了许多以排洪为主的塘、渎、泾、浦,以后逐渐向新成陆的上海地区扩展渗透。上海至今仍可查到多处以“浦”字和“泾”字命名的地名和水道,说明上海地区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和分布的繁密。
  自古以来,吴淞江(苏州河)既是行船运输的航道,也是泄洪排涝的水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上海先民对这条大江又敬又怕,特别是遇到“霸王潮”来临,简直就是大灾临头。
  “霸王潮”,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台风、暴雨、天文大潮和上游洪水“三碰头”或“四碰头”,即台风、暴雨、天文大潮和上游洪水同时来临。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每逢“霸王潮”到来,往往淹没于雨幕汪洋之中,家园被毁,庄稼无收,人畜溺毙。
  那时,人们认为“霸王潮”与“楚霸王”项羽有关,因此常在灾情最猛的吴淞江边建立庙宇,祈求当年战胜“楚霸王”的功臣猛将们为百姓抗争。于是吴淞江边就有了七十二庙的景观,如纪王庙、英瑞庙、樊王庙等,后将樊王庙渡口称作梵皇渡,筑路樊王渡路,后改作梵皇渡路等。
  据统计,上海地区建有汉初功臣庙的乡镇有纪王、黄渡、南翔、江湾、法华、嘉定镇、陈店(今桃浦)、青浦镇、青龙等地,这些庙宇奉祀的汉初功臣主要有纪信(纪王庙)、英布(英瑞庙)、樊哙(樊王庙)、萧何、张良、陈平、韩信等。原上海县城内还有一座虞姬墩,人们在使用强力对抗“霸王潮”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用虞姬的温存手段来软化这位吴淞江神,可见先人们是如何费尽心力来抗灾。
  这是上海的不少庙宇供奉的尊神与别处不同的地方,即非佛非道、非儒非圣,乍听虽令人不解,但明白了这个原因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野奴泾 
 (本文摘编自《档案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