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汉朝和匈奴的漠北大决战中,李广其实是故意迷路的

 思明居士 2018-04-02

漠北大战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一次关键战役,通过此战,汉朝将匈奴打落马下,迫使其走向衰落,不能再为祸中原。汉人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很长时期的稳定生活,文明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这次大战中,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以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了数十万步兵,数万匹战马,以保障作战。

在汉朝和匈奴的漠北大决战中,李广其实是故意迷路的

这里霍去病率领的5万骑兵是主力,是汉军中的精锐,任务是出定襄寻找单于主力决战;卫青率领的5万骑兵则稍差一些,士兵都是霍去病挑剩下的,将领多是常打败仗的老将,通过各种关系进来的,想靠卫青这棵大树立功求取富贵,比如李广。汉武帝自己都觉得这样安排不妥,于是就秘密给卫青写信,要求他要谨慎对待李广。

卫青的任务是出代郡,寻找实力较弱的左贤王部决战。结果大军刚出发,就得到消息说单于主力已经东移,于是就临时对调了出击目标,改由霍去病出代郡,自己出定襄。再后来发现消息有误,单于主力仍在定襄,就这样,卫青的二流部队和单于的主力迎头撞上了。

不过“单于主力东移”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单于自己散布的,他们由于感到实力不足以战胜霍去病,所以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以最精锐的本部主力去迎击汉军中卫青的二流部队,而以实力较弱的左贤王部去迎击汉军中实力最强的霍去病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让霍去病不能救援陷于绝境的卫青军。

在汉朝和匈奴的漠北大决战中,李广其实是故意迷路的

那么匈奴的大军有多少呢?按照霍去病以5万兵力寻找单于主力决战来看,单于的部队应该在5万以下。可又从单于不敢与霍去病战斗,而敢与卫青战斗来看,其主力应该不少于5万。所以最后应该也是5万左右。同样分析,左贤王的部队也应该是这个数字。

那么为何左贤王部最后会被杀了7万人呢?这个应该是临时扩军的结果!由于感到干不过霍去病,左贤王便紧急从部落招兵,不管老弱,只要是男丁统统招入部队,临时组建了一支10万人甚至更多人的大军。可这样扩军的结果是数量增加了,战斗力却没有增加,霍去病轻易就打败了左贤王,斩杀7万余人。

这里的“斩杀7万余人”,说明左贤王的部队多是步兵,因为骑兵的机动能力极强,即便是战败也能轻易撤走,不可能会被斩杀如此之多。

在汉朝和匈奴的漠北大决战中,李广其实是故意迷路的

我们再来看卫青方面,在发现自己撞上了匈奴的主力后,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应战,命令李广和赵食其率领一支队伍,从东路前进,从左侧背攻击单于,自己则率主力直冲单于。

李广、赵食其带走的人马应当是1万人,所以卫青的部队此时应当只剩下4万人,在面对5万大军的单于主力时,明显处于下风。但卫青沉着应战,扭转乾坤,先后斩杀单于主力19000余人,使其很难再威胁汉朝。不过可惜的是,卫青没能全歼了他们,以至于其日后又再次卷土重来。

之所以没能全歼匈奴主力,李广、赵食其的迷路是根本原因,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出现的话,单于的主力就很难逃脱了,汉军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战果,消灭其大部乃至全歼其主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暗示,卫青是故意让李广迷路的,可卫青完全没理由这么做啊,面对匈奴主力,这么做无异于自寻死路。但是,因为区区小事就斩杀灞桥尉的李广却很有理由这么做,由于没争取到先锋,得不到头功,李广愤然离去,随后就迷路了,陷卫青于危境之中,“你不让我立头功,我就让你死!”

在汉朝和匈奴的漠北大决战中,李广其实是故意迷路的

最后说一句,《史记》中所谓的“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应该是司马迁编造的,由于不愿意为卫青写太多内容,他就编造了这么一个情节,以省去了后面对卫青的描写。

后来这“大风”多被史学家所沿用,在多次关键性战役(比如邺城大战、一片石大战)中,都是“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然后他们理所当然地省去了大风之后的描写,直接就写到了战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