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用痛苦来诱惑别人爱你

 解凝心理 2018-04-02

来源:周梵(ID:zerofield0)


我记得很多年前的一次工作坊,刚刚开始上课之前,有位学员过来跟我打招呼,这种事情很常有。


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我去上过很多老师的课,包括一些很厉害的大师,但他们都无法解决我的问题。"


"听说你很厉害,所以我还是打算到你这里来试一试,希望你能帮到我。”

 

这句话有着巨大的信息量。

 

他在说的是什么,他在说:


我的问题连很多大师都解决不了,没有人能帮到我,我很孤独。


因为我的问题很厉害!我的问题很特别!


因此我很厉害,我很特别。


他真的想解决他的问题吗?我相信他有一部分是想解决的,毕竟问题让他受苦。

 

但显然保留这个问题的需要也同样强烈。

 

因为他需要这个非常特殊和非常厉害的问题,给他带来某种独特性的存在感。

 

这是他人格深层的需要,远超于理性能洞察的层面。

 

但这些把戏还是很有效的,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我还能记住他,不是吗?


在吸引注意力这件事上痛苦确实有效,但一点儿都不特别,甚至颇为俗套。

 

在我做的这么多年的个案中,发现那些故事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时空背景,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


但底层的结构几乎都是一样的,小我的把戏是如此的缺乏想象力和格式化。




一次大女儿发烧了,两天都没怎么吃东西,瘦了一圈,我爱怜的摸着她烧得发烫的小脸儿,说“宝贝儿,好可怜哦。”


三岁的小女儿凑过来说,嘟着嘴问:妈咪,我不可怜吗?


我当时有些诧异,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无意识地营造出一种忧伤的生命底色,借此来获得关注和爱。


但没想到,这种把戏,连一个三岁的小孩儿都能学会。


通过不断展示自己的痛苦是人格常用的吸引关注的方式,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格就是以痛苦为食的。

 

通过讲述或者在头脑里反刍这些带着悲情色彩的故事,把自己设置成自己世界中的悲情男主角或悲情女主角:


这个被自己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变得越发的僵固立体了。


人们对这种自我形象是很迷恋的,他们会不断反复咀嚼童年时的悲惨故事。

 

比如童年被寄养,或者被同学欺负被孤立,五年前在工作中被不公平的对待…讲给伴侣听或者讲给陌生人,甚至讲给孩子听。


我已经如此不易了,你还不爱我,我已经这么痛苦了,你还不爱我。




很多人的内在意识中都有“如果亲近的人在受苦,我必须要陪对方一起受苦”的认同。


这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就有这种“美德”。

 

例如,父母去世,要三年守孝,不能婚嫁,不能歌舞,甚至不能笑或者流露出一丝喜悦之情,当你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你就是不孝,就会被谴责。

 

一旦人们认同了这个游戏规则,就会参与进去玩,先扭曲自己,再扭曲别人。

 

以至于陪你爱的人受苦,变成了一件十分天经地义的事情。

 

虽然稍微把智商带进去想一想就会明白,这么做丝毫不会让事情有任何好转。

 

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家庭中的家长,仍旧习惯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家人,发脾气,甩脸色,真正是做到了,一人不爽全家压抑。


其实这么做本质上就是寻求关注,通过这种可以控制别人关注力的方式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而需要刷存在感,是因为太没存在感了。

 

做受害者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控制别人的角色,你可以做伴侣的受害者,也可以做父母的受害者,孩子的受害者,甚至环境的受害者或命运的受害者。

 

一旦你习惯了这个角色,你就会越来越习惯这种身份背景。




任何一种长期存在的自我认同都会携带某些固定的情绪,例如委屈、无力、焦虑、悲伤等等,最后甚至连身体机能都会被改变。

 

当某种固定的情绪长期存在时,身体就会习惯这种情绪的“酸碱值”,并把自己调整为适应这种酸碱值环境的状态。

 

如果隔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这种情绪物质出现,身体就会不适应,于是潜意识里会创造一些状况来再次体验这种情绪。

 

所以人们就会发现,很多人隔段时间就要折腾点儿事,创造一些情景让自己可以时不时地进入到那些熟悉的焦虑、愤怒、烦躁等熟悉的情绪浴汤中浸泡一番。

 

因为如果不保持着那种状态,他们会感觉熟悉的自我感被瓦解,身体和精神都会极其的不适应。

 

这个过程很像戒毒,跟所有的上瘾症状一样,都会有依赖性、而且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大,只是情绪的瘾头更隐蔽的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开始自我成长一段时间的人,如果没有一股稳定的推动力让自己持续的成长,很容易在经历一段全新的高能量体验之后又会退转回原来的状态。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痛苦是极有诱惑力的,甚至带着某种特殊的美感。

 

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了,相比沉稳懂事的宝姐姐,林妹妹的人气自然是高出许多的。

 

那些带着股忧郁气质的人对很多人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尤其是那种丧失创造热情和生命活力很久的人,他们需要这样的人给自己琐碎乏味的生活里增添一些强烈的撞击感。

 

他们渴望生活可以不那么按部就班,可是没有勇气冒险把自己的生活作为试验田去活的自成一派。

 

但是他们能嗅到那些人格中有痛苦的底色的人,并被这样的人吸引。

 

会很莫名的心疼对方,想要靠近对方,并展开一系列相爱相杀的故事。

 

这种戏剧性的剧情会给向主流价值观妥协的平庸生活带来某种意义和深度,不至于感觉自己的生命太过于呆板和浅薄。



就像一开始那个强调“大师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的学员,这种特殊的痛苦让他相信自己是的与众不同的,孤独而深刻的。

 

如果他真的能纯粹的享受这种孤独是很好的,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有这份对世俗的喧嚣超离,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但对于这位先生来说,他一边在抓着他的孤独和痛苦,一边还四处张望有没有观众和掌声。


否则他也不会特地过来告诉我,即使被包装成一个求助的姿态,骗的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

 

这种通过戏剧性的狗血剧情带来的深度终究还是个赝品。

 

就像小孩子认真的扮家家游戏,想尽快成为大人,进入一种更成熟的境界,但却显得更加幼稚。

 

而当孩子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却是他们开始承认和面对自己幼稚的那一刻。




也有很多人问我,“周梵,如果我真的变得强大且快乐。那TA会不会觉得我不需要TA了,因此而离开我?”

 

这是个好问题。

 

因为这真的可能会发生。

 

有些人对你的爱,就是建立在你的无力和痛苦之上的,他们需要这样的一个爱人在身边,带给他们可控感和存在感。

 

一方面这样的你确实会带给他们麻烦,你的依赖,你的软弱,都会让他们觉得疲惫,他们会因此而痛苦甚至嫌弃这样的你。

 

但同时也在享受着,因为当他们自己的力量感没有发展出来时,只有这样的你才会让他们觉得踏实。

 

而你也习惯了以一种无力依赖的姿态来留住身边的人,于是两个人就建立起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平衡。

 

即便是有成吨的不满和失望,疲惫或逃避都囤积在这段关系里,只要大家都不愿冒险走出这个熟悉安逸的牢笼,这样的关系模式也能一直纠缠下去,消耗彼此的生命力。

 

但只要有一个人愿意改变,不想再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当你改变之后,你身边的这个人如果不愿意成长,TA就会离开,再找一个愿意陪TA玩拯救和被拯救的游戏。

 

或者,如果TA真的是你的灵魂伴侣,TA会度过那个不适的改变过程,然后跟上来,你们就可以一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关系层次。

 

而你需要做好准备去承担自由带来的茫然感,从痛苦走出来有时比忍受痛苦更漫长。


但我们还是要这样去做,因为你的人生只有一次,经不起敷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