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渴不多饮是痰湿体质,怎么喝水更健康?

 称泥 2018-04-02

水是谁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有人总是抱着水杯喝个不停,还有人喝口水能管大半天……除了自身习惯,这当中有什么学问呢?在传统中医问诊中,了解一个人的饮水量、喜冷喜热等,是判断其身体状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水的不同需求,也是自身体质的外在表现。你是哪种体质?对照看看吧!

口渴不多饮是痰湿体质,怎么喝水更健康?

口渴多饮 --阴虚体质

有的人总是口渴、咽干,觉得水没喝够,大冷天也想喝凉水甚至冰水。

中医认为这类人一般属于阴虚体质,多由热证、燥证引起,或汗、吐、下利太过伤及津液所致。睡眠不足、出汗太多、常吃烧烤白酒等燥热食物,都会耗损体内津液导致阴虚。

建议:这类人一方面要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别太猛、衣服别太厚,以避免汗液过多流失。另一方面,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不要过多食用辛辣食物,按时作息,“锁”住体内津液。

口渴不多饮是痰湿体质,怎么喝水更健康?口渴不多饮-- 痰湿体质

还有一些人,虽然时常口渴,但很少主动找水喝,即使喝水也喜欢喝热水。

这样的人多属痰湿体质,由于“痰饮内阻,水湿不化”,虽然口渴,但并不想喝水。他们常感觉身体倦怠,腰腿部沉重,容易疲劳,汗液黏腻,小便也较混浊。

建议:生活中要注意调理脾胃,适当补充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白萝卜、薏米、扁豆等。不要一次喝大量水,而应该分次慢慢喝,或用薏米汤、茶水等代替白开水。

口不渴就不喝 --阳虚体质、气虚体质

有些人天生对喝水“没兴趣”,既不容易口渴,也不想喝水。

该种情况多见于阳虚体质或气虚体质。这种人体内常会气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乏力,因此很少感受到口渴。

建议: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饮食上多吃甘温的食物,如羊肉、山药、香菇等,少碰生冷食物。此外,阳虚的人可适当煎一些人参汤代水喝,气虚的人可用白术或党参煮汤代替白开水。

很多人都是在口渴的时候才想起喝水。事实上,当大脑感觉到身体缺水的信号时,身体已经“干旱”好久了。正常的人一天需要喝2000—3000毫升才能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一天八杯水按照时间喝对了,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哦。

口渴不多饮是痰湿体质,怎么喝水更健康?

正确饮用时间表:

第一杯水:上午八点钟

早上起床后是不是觉得昏昏沉沉没睡醒呢,别急着吃早餐,先来杯淡盐水清理一下肠道,然后再喝一杯温开水保护肠胃,最后别忘了吃早餐哦!

第二杯水:上午九点钟

上午开始一天的工作时,别忘了喝杯水,一方面它可以让你精神焕发,更一方面还可以让你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哦,所以做工作之前千万别忘了喝杯水

第三杯水:中午十一点半

辛苦工作了一上午,马上就到午餐时间了,可是吃午饭之前记得喝杯水,避免因为空腹而引起暴食。

第四杯水:下午一点半

午餐很重要,但是也要适量的吃到八分饱,如果吃的太饱会给肠胃造成负担,所以要记得在饭后20分钟喝杯水,促进消化。

第五杯水:下午三点半

下午茶时间记得喝杯咖啡或者喝杯水。

第六杯水:下午五点半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下班之前记得喝杯温开水,缓解因为工作带来的疲劳。

第七杯水:傍晚七点钟

这个时间段正是代谢的高峰期,记得喝杯温开水,促进身体排毒。

第八杯水:晚上八点十五分

睡前两个时间之内喝杯水,可以预防血稠,另外正处于月经期的美眉可以选择喝两杯水,小编在这里建议大家睡前几分钟内不要喝水,避免第二天水肿。

口渴不多饮是痰湿体质,怎么喝水更健康?

多喝水好处多多:

当你需要排毒、减压、消除烦躁时,更应该多喝水。

排毒:清晨一杯水

很多人都知道早晨喝杯水对身体有好处。人体经过了一宿的代谢,体内的垃圾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排出,水就是最好的“清洗剂”。此时的细胞像一个干燥的海绵,会捕捉喝进的水,并在40分钟左右排出。这是个重要的排毒过程。淡盐水、蜂蜜水、白开水都非常适合早上喝。专家提醒,早上别喝太凉或太热的水,温度以40摄氏度左右为宜。

烦躁:多多喝水

大脑制造出来的内啡肽被称为“快活激素”,而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激素”。当一个人痛苦烦躁时,肾上腺素就会飙升,但它如同其他毒物一样也可以排出体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如果辅助体力劳动,肾上腺素会同汗水一起排出,或者大哭一场,它也会随着泪水排出。

减压:做决定前喝杯水

英国东伦敦大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考试前喝杯水,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使他们在考试中的表现更出色。而对于上班族,在压力过大或需要做决定之前喝杯水,可以帮助头脑变得清晰。

口渴不多饮是痰湿体质,怎么喝水更健康?

为什么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

1、天然的水里往往含有钾、钙、钠、镁、偏硅酸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多呈弱碱性,pH值大于7;2、纯净水中不含或极少含有这些生命需要的矿物质元素,多呈酸性。

3、人体最重要的体液一血液在健康状态下的pH值为7.35一7.45,呈弱碱性。

4、长期饮用纯净水,会导致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化合物和各种营养素的流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