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峥嵘的旱码头文化

 太行森林 2018-04-02

                                                                



           

一京、二卫、三通洲,赶不上获鹿旱码头

                   


鹿泉乃冀之古邑,其悠久历史可上溯于尧舜之前。它地处太行山隆起的地质晚古生代,境内最古老的岩石为叠层岩。从出土的大象化石来看,早在200至500万年前,这里就是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宝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4000余年,但尤以汉代文化最为丰厚。


1

鹿泉的起源、旱码头的形成及地理优势

    鹿泉区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口”咽喉要地,南依卧鱼山,北靠抱犊寨,是历史上山西、陕西等省区通往河北的重要通道,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自秦以来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业贸易的理想地。




       当年在获鹿县城西关东口和土门村西口的洞门上分别镶有“九省通衢”和“三省通衢”的石刻,由此可知其作为秦晋咽喉,东西通行孔道的意义和特殊性。

       获鹿旱码头的萌芽,是沿着秦皇古驿道和古驿道市井繁华地衍生而有的,从古商贸文化的角度来看,自元代后京师定于北京,全国驿路以北京东华门外的“皇华驿”为起点向外扩散,往南出永定门后,经保定府金台驿→正定府伏城驿、恒山驿转西→获鹿县镇宁驿→井陉县陉山驿,入山西省境。是西进山西、陕西的官道,也是山陕进入华北平原地区的重要道路。

    蜿蜒的古驿道通往太行山深处,无数商贾的马车、驼队将山西、陕西两省丰厚的物产运往华北大平原,进尔在获鹿进行交易,换取粮食、布匹等生产和生活物资 ,由此获鹿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旱码头”,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集散地。古有“一京、二卫、三通洲,赶不上获鹿旱码头”和“日进斗金、夜出斗银”之美誉,一派“早潭沟、晚东关、不吃不早下河滩”的繁荣景象。形成了冀、晋、陕商业交流的巨大市场,交易范围辐射到辽宁和四川等地,在古代商贸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2
旱码头如何走向衰败


    获鹿旱码头的衰败在清末民初,当时新生力崛起大修铁路,而获鹿人思想陈旧、保守安逸,大清要把京汉、正太铁路枢纽站建到获鹿县城东关外、海山西侧的校厂岸一带,却得到了获鹿人的极力反对,他们以“战后余悸未消、建车站会破坏获鹿这块风水宝地为由”,一再申请抗拒,最终在县绅们的顽固请求和时任知县谢鉴的联手努力下,火车站设在了获鹿旱码头东50里外的石家庄。 

  

1906年,京汉铁路开通;第二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从此山西的铁货、粮食再也不用骆驼、骡马驮运了,而东货西运也直接走火车不需要再在获鹿城停驻,县城一些大的商号逐渐东移石家庄,旱码头的地位被一个蕞尔小村石家庄所替代,获鹿旱码头从此走向衰落,在历史的风云变化中渐渐地消隐。


03

文艺复新时的欧洲


和谐的人文环境


《汉书地理志》上说获鹿人“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隋书地理志》上说获鹿人:“性多淳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伤于迟重。

《通典》上说获鹿人:“性缓尚儒,仗义任侠。”

《宋史地理志》上说获鹿人:“质厚少文,多专经术。”

《获鹿县志》风俗篇说:“获鹿人士尚质朴,绝无把持衙门武断乡曲者。”                                                    

历史上的旱码头获鹿,一直都是远近闻名的和谐古城,获鹿人宽厚、朴实、诚信、不欺生不排外,民风淳朴、开放包容,能够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多元文化,从来不排斥和欺负外地人 ,体现了当地民风很强的包容性,这也为接纳各方客商,形成多元文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民风淳朴、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不欺生不排外。



历代对获鹿人的评价都是性情温和、性多醇厚。获鹿人非常的厚道,前面提到获鹿人不欺生,事实上获鹿人不仅不欺生,相互之间也十分和睦,城关三街有条“无讼巷”, 当时的县令赠与牌匾,住在这条巷子里的几十户人家,邻里之间从无纠纷,有事好商量,天大的事不打官司,相处的非常和谐,固得名“无讼巷”。还有“魏家巷”, 它们都是鹿泉邻里和睦、相互敬让的实物证明。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鹿泉这片大地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鹿泉黄壁庄镇沿村“李兰顶土”的故事、铜业镇羊角庄“王祥卧冰”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多少年来一直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鹿泉儿女。

在了解了鹿泉的民俗风情之后,对于令人神往的和谐旱码头—鹿泉。我们完全可以去追寻她历史的脚步,畅想那个古老的获鹿古城。

获鹿古县城城墙始建于隋代,明代改为土石结构,全长2.5公里。当时有三个城门:东门为迎恩门,南门为和熏门,西门为威远门,唯独没有北门,也因此东、南、西三个城门洞开,成为冀、晋、陕商业交流的巨大市场,集散着各色货物和商品。

当时曾流传一句古语“获鹿城样样全,就是没有北门和北关”,这是为了防止塞外铁骑长趋南下牧马,为防御故不筑北门。固守着旱码头的老祖宗们,在没有北门的老城池里,坐北朝南,迎送着四方宾朋,耳听着不同的方言,却也不怕有人从背后袭击。




04

“旱码头”多元的商贸文化


获鹿人包容,诚信,为接纳各方客商,形成多元文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文化的多元性也是获鹿旱码头文化的典型特征。

从民居的建筑风格上来看,获鹿过去的房屋在固有的建筑风格上,又增添了青砖瓦房、门楼、石鼓、上马石、石头牌坊等,体现了获鹿人的融合和接纳。山西各路客商为立足获鹿旱码头经商,想要集资修建商务办事处,咱获鹿人宽容,建就建吧,一个不行就建两个。于是就有了东会馆—铁行会馆、西会馆—晋鹿会馆(山右会馆)。这两处会馆东西呼应,印证着古老的获鹿旱码头的真实存在。








旱码头的象征一一铁行会馆

坐落在鹿泉区会馆路驻军围墙内的一座古建筑群,一直被人们习惯的称为“东会馆”其实它是清代晋商在获鹿(今鹿泉)设立的铁行商业会馆。在获鹿古城西三里处,还有一个商会会馆,人们习惯叫它“西会馆” 。也是晋商在获鹿旱码头创建杂货行的商业会馆。这两处会馆,东西呼应,印证着古老的获鹿旱码头的真实存在和昔日辉煌。

据考证,东会馆的真实的名称应为——“铁行会馆”是专门从事铁器营销的商务中心,包括远近闻名的获鹿锄板、铁锹、铁锅、犁铧、铁农具等。与之对应的西会馆,主要是从事钱行、棉花、布匹、杂货交易的。传说中的铁行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初,有文字考证的史料记载,它始建于清代雍正二年。是由山西省经营铁货的商人出资兴建,并作为在获鹿经商的山西人聚会、居住的场所。会馆的购置土地20多顷,以利本行商人来往会住。

铁行会馆会馆原为二进院落,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90米。座北朝南,大门外有照壁,外有石级,门为圆卷门,上有戏楼与门楼为一体二层建筑,进门后为第一进院落, 戏台两旁有钟、鼓二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均为二层六角钻天式建筑,东边钟楼往北为悬钟牌坊。

第一进院的北上房为前后出檐的过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七檀,五脊两坡青瓦布瓦瓦顶。是会馆的会议厅和接待处。过厅的前面有两碑亭一东一西,建筑为石柱四根,四角钻天顶,青瓦布瓦顶,厅内原有石碑各一通,下有赑屃驼碑,现无存。过厅两侧各有厢房两间,为卷棚顶式建筑,进深四柱六檀,现已破旧。穿过过厅为后院,正房为会馆的大殿,这是一座由三间悬山顶大殿前带卷棚顶的拜殿组成的抱复式建筑,结构奇特。正殿为五脊两坡绿琉璃瓦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柱七楦,檐下斗拱装修形式变化多样,其中“斗”变化为云朵状,“拱”“昂”变化为龙头和如意云头,斗拱结构复杂,加上彩画,更显得富丽堂皇,创意精巧。



铁行会馆规模宏大,保存比较完整,布局合理,构造奇特,国家和省市文物专家观后赞不绝口。尤其是作为商业会馆的古建筑,在我省保存下来的很少,全省有数百处文物保护单位,商业会馆唯独铁行会馆一处,被誉为商海明珠。

                                                               

铁行会馆的意义与现状

       如前所述,铁行会馆记载着鹿泉古代旱码头的辉煌与兴衰,是体现鹿泉历史文化的有利见证,也是展现鹿泉经济、文化历史底蕴的有利实证。她记录和反映了历史时期鹿泉市商业贸易的盛衰,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家,爱家乡教育的好场所。修复铁行会馆,保护历史文物,体现鹿泉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对打造经济强市,建设生态鹿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目前,鹿泉区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正在加快二期工程的维修,相信不久的将来,铁行会馆会焕然一新,成为鹿泉大地上印证鹿泉旱码头历史的一颗璀璨的的明珠。

 西会馆—晋鹿会馆(山右会馆)

和其商业分布范围

晋鹿会馆又名“山右会馆”,由山西和获鹿的钱行、杂货行、棉花行等商人共同创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67年)。当时正是获鹿商贸鼎盛时期,山西商人大量涌入,与本地豪绅、商贾相结合,形成集团性的联合组织,需要有固定的联络和办事场所,会馆应运而生,晋鹿会馆为其中一处,其与东会馆不同,供奉佛教。

西会馆于宣统三年重修,但是经历内战、文革,连断壁残垣都不复存在了,只有2009年翻修的试图展现其原貌的一进院子,三间瓦房而已。如今风光已不再,只剩两座牌坊,突兀于钢筋水泥之间。

由于当时商业的发展和买卖的兴隆使货币流通十分频繁,金属钱币不便携带,许多能互换银票的钱行应运而生,补修西会馆碑记一文中记载,光绪十六年获鹿县城外顺城关有钱行十七家之多,他们分别是富兴号、陆合庆、永泰昌、福森长、崇合号、广溢源、德裕庆、丰盛通、永庆成、裕成永、德泰恭、庆隆号、德容庆、元享达、崇义恒、积庆隆、涌泉成。

南关的杂货店铺集中于今顺城关石柏香商场一带,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品种繁多,不但有各省产品甚至还有日本、阿拉伯等地的货物。当时较有名气的杂货行有:天庆德、聚余天、天和亿、新泰城、复和公、德泰口、复和永、同义公。

在西关口外有买卖资本较为雄厚的花店:义成店、新泰店、大成店、义和店、福泉店五家。花店这一行统称花行。当时的花店花行并非现在经营鲜花的商店,当时的花行是指东部粮棉产区经营棉花的店铺,因西部山区缺少粮棉,东部所产棉花经获鹿转运西部省份以供不足。

获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应属海子沟,海子沟黄金地带应属九江口,它南口通河滩,北口接海子沟中部,地处系带位置,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布店、杂货店、茶店、书店、饭店,最有名气的应属宝太恒杂货店。海子沟店铺一家紧挨一家,经营绸缎、百货、书籍、药材、糕点、水果、酱菜、山货、银器、铜器等物品。

绸缎布匹店铺有:全胜宫、天华泰、万兴隆,通兴宜,恒胜和。

百货店有:恒顺和、天和城、正太宫、三宜祥、宝太恒。

药店有:鸣顺兴、宝元鸿。

书店有:鹿泉书店、段家书店。

酱菜店有:三合居酱菜铺、三合居。

从店铺的分布来看,在当时获鹿城内基本没有买卖店铺,而是行政衙门的办公场所和市民住宅及一些庙、祠。买卖经营地都集中于城外,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吏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借鉴于宋代市、坊分开的办法,即便于办公又便于商业的运输发货,政商互不干涉,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当便利的条件。



“川店”院落式客栈

“川店”是院落式客栈是获鹿旱码头特有的建筑文化。

在潭沟街大兴楼东南有许多被获鹿人称做“川店”的商贸货栈,川店纵深百米,大门内还有几道门,内有小院、仓库、旅店,还可以停放马车、骆驼等。

客人来后可以先住下,然后视察行情谈生意。川店是获鹿人的独创。具有代表性的“川店”是梁家川店,有一个叫梁川峰的人,他带领梁姓家族梁保珠(开磨房)、梁文章、梁文华、梁文秀等开设了旱码头的贸易货栈,主要从事铁货煤炭贸易。京、津、鲁、豫、甘、陕、晋等省的大马车拉来的货物都在川店存放、批发、销售。

其实,不仅是在潭沟街,这种特色的建筑在获鹿旱码头的西关(今六街)、城内威远门附近和东关(今二街)、以及顺城关附近比比皆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获鹿旱码头建筑文化特色。

鹿泉婚丧嫁娶等重多民俗中,也体现了多元的文化习俗现象。

  在婚丧嫁娶、过节以及所务行业等方面,县志也有记载。 

“婚男家通媒妁送定婚书或具钗币,谓之定亲。节令有馈遗,谓之送节纳币亲迎。”

“桑亲三日大殓,讣告亲友。各亲友往吊致祭。”

“祭士大夫家有先祠者,逢令节生忌之辰,则祭于其祠,如无先祠者,则止清明、十月朔皆祭墓。”

“农专务力田,官赋易完。”

“工多朴拙,不务奇巧。”

“商盐典俱晋省人,唯斗行,牙户则土著者为之。”

“元旦设案祈神拜祖,先往尊长及亲友处相贺,数日始定,立春俱辛盘春饼。”

“元宵掌灯赏月,庭中置小灯数十,。市井锣鼓喧闹,银花火树,游彻夜不辍。次日游山水,治百病。”

“清明,女士皆插柳枝,拿脯丰纸钱,祈先垅。”

 “谷雨帖符禁蝎。”

“端午悬菖蒲艾,佩朱符,亲人以角黍相馈遗。”

“六月六日暴衣中庭储面水洒衣,以避蛰。

“中元享先祈家或寺庙作盂兰会。”

“中秋瓜饼玩月,亲友以月饼相馈遗。”

“重阳制花糕,挟菊酒出郊外登高。”

“腊八日杂诸果于米豆煮粥,妇女归宁。”

“二十三糖饼祈灶。”

“除夕,男女守岁,灯烛竞夕,多放爆竹取吉。   



 在婚丧嫁娶等重多民俗中,也体现了多元的文化习俗现象。总之,古代的鹿泉人是开放的,也是宽容的。这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于发展的历史古城和他的主人,生活在多元化的语系和商品的海洋里,感受着不断涌入汉码头的新奇。


                                                                                                   编辑:康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