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词到南宋词(一)

 江山携手 2018-04-02

   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特别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也是人类历史里面比较少有的一个朝代,它不那么强调战争和武力,而是积极去建立文化。所以当我们以过去比较传统、保守的历史观来看待宋代的时候,常常会把它定在所谓的积弱不振这个位置上。其实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调整,人类能够避免战争,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整个历史发展当中能否避免战争,能够使人类处在和平状态,使得文化可以进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正因为这样,宋代具有的文化观,在现代也就具备了非常特殊的意义。

  当我们看北宋词或南宋词的时候,它有一个很奇特的对于生活的享受或是欣赏的品味。我们先谈谈三位跨越在南宋和北宋之间的词家,他们是秦观、周邦彦和李清照。

  秦观有几个很重要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那么他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都经历过雾,可是他用了一个字“失”,这个“失”有点像“迷失”,好像感觉到雾在楼台飘荡,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可是没有找到之前,它有一点失落的感觉,他把雾作为主语,好像雾失落在这样一个楼台,在等待什么,寻找什么,渴望什么。其实就是他自己在渴望,可是他把主语换掉了。所以我们在这样可以看到,如果不是一个承平的年代,如果不是一个在文化上有对于人性更高启发的年代,大概不太容易出现“雾失楼台”这样的句子。如果一个人处在生命的紧张或者恐慌中,处在对功利的焦虑或者期待中,他会看不见雾,看不见月,看不见雾在楼台上的弥漫,也看不见月在津渡上徘徊的感觉。

   所以我想诗其实没有那么不得了,诗应该是产生在生活里的某一个情境中,这个情境可能在二十四小时当中会有一分钟、两分钟,会在刹那之间出现。当然,如果二十四小时都出现这个东西,大概也很麻烦,你就会觉得从诗回不到现实了,可是我觉得诗其实绝对不是二十四小时的,他常常在刹那间会有灵光一闪,也许你在街头,也许你在公交车上,你在刹那之间回有一个感觉出来,这个感觉出来以后使你再回到现实的时候,会有一个宽裕的东西。

  北宋和南宋的词,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关键在秦观、在周邦彦、在李清照。李清照对苏东坡有很重的批评,她说苏东坡这个家伙填词连音韵都不管,常常不协律。不协律是说词本身有音乐性,你要填词,就要把这个字放到音当中,如果它是平声就应该是平声字,如果是入声就应该是入声字,可是苏东坡有时候不管。于是我们今天就牵涉到一个矛盾的问题,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是非常精通音律的人,尤其是周邦彦,他本身是一个音乐家,他不仅填词填到音乐性极度准确,而且可以自度新腔,所以他会认为以前的苏轼,甚至更早的像欧阳修或者晏几道,他们的音乐性不够准确。

  我们知道词有两部分组成:文学和音乐,从音乐来看一首词,还是从文学来看一首词,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今天我们基本上已经没有能力从音乐上去看词了,姜夔的《长亭怨慢》,大概在广东的语言当中他们还可以唱这个,还保留了一点音乐性,其它的大概都没有保留了,而阅读的感觉和听歌曲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今天看周邦彦的作品时,会感觉到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甚至后人在编的词的总集中,把周邦彦比为杜甫,认为周邦彦是北宋词的一个极大成者,在清的词录当中说“两宋以来一人而已”。理由何在?因为我们在阅读他的时候,会感觉到好像不会那么重要,让人不服气,我们觉得最好的当然是苏轼,怎么可能是周邦彦?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音乐性,也就是说这个两宋以来一人而已,是指周邦彦词在音乐性上的准确,它是从音乐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讲文学史,是在讲文字的美学,其实有一点避开了音乐的美学,可是我们不要忘记诗和词的音乐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文学性上来讲,赢的一定是苏轼。李清照批评苏轼说“不协音律”,可是所谓的不协音律,是因为苏东坡根本没有想到他以音乐来传世,他想到的是以文学来传世,所以他创作的东西是阅读性的,或者我们反复来讲,苏轼使得词的文学脱离了音乐的束缚。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你怎么看待词这件事情。

  周邦彦和李清照非常执著于词必须回到词本身,李清照甚至认为如果词写得像诗是不对的,因为词本身有词的规格,词就是要跟音乐有一个复杂的配置关系。李清照大概是最早对有关词的理论提出很多观点的,我觉得以古代那个社会,一个女性可以洋洋洒洒把前面几位重要的男性词家全部批判了,这很不容易,李清照是个性上非常独立的女性,她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判断力,可我要说的是,我对她的观点有一部分赞成是在音乐性上,如果在文学性上我并不赞成,因为我很欣赏苏轼能够把词从文学性里面释放出来,他能够脱掉音乐性的牵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