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知道,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能力是什么?
也就是说,所有国家,只要办教育,首先要教育孩子的就是这三种技能。一个正常的国家如此,一个正常的家庭也是如此。 基础教育阶段,国人一直很自豪中国孩子的数学能力超强,中国甚至已经开始给英美等国出口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了。 这是一种虚妄的自豪。因为,所有人都在说数学的时候,大家都很默契地忘记了中国学生羸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视野、胸怀、思维能力、抗压能力、表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人生的反思。 这些年,出国留学的人多了,我们对西方教育有了深入的了解,回过头来才发现,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可能在数学方面强了很多,但阅读和写作,却彻底落后。这两方面的落后,会导致什么?很好推论。 美国波士顿附近的米德尔赛克斯中学,被称为“哈佛预备学校”,该校毕业生升入哈佛大学的比例很高,是典型的精英中学。这所学校入学考试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现场作文。 学生现场写出的作文,由资深写作老师现场评分。当问到他们何以如此大费周章时,学校的老师说:虽然现场作文为面试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我们认为这很值得。从一篇现场作文中,我们能看出一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能从中看出一个孩子的人文修养和思维品质。这是我们能挑选到优秀学生的保障。 美国的高考,重点考察三部分能力:阅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这不是他们独家发明的,而是来自西方中世纪“自由七艺”的传统。 从一篇文章中能看出一个人的很多基本素养,是一种考察人才的黄金标准。这种标准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被采用,有趣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却被我们选择性遗忘了。 除了上面的说法,如果不说点写作对生活、求职具体的好处,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写作的重要性。贾森·弗里德在他那本著名的《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逻辑》一书中总结了很多大公司招聘员工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果你准备在一堆人中挑出一个人来做某份工作,那就挑文章写得最好的那个。 会写文章的那个人必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路更清晰、更会沟通。 今天,选出这样5本书,跟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写作,关于清晰、简洁的自我表达。
斯蒂芬·金是“惊悚小说之王”,有很多人都是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知道他的。据说,有一阵子,美国电影院里卖座的电影,有一半都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 1999年,斯蒂芬·金遭遇车祸,卧床不起,利用这段时期,斯蒂芬·金认真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写作生涯,写完了这本自传加创作谈。听世界一流的小说家讲自己的生平故事和写作经验,是一件快慰的事情。 写作是否必须有天赋,斯蒂芬·金的答案是可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练习。他开始写作、投稿之后,频频收到退稿信,每份退稿信他都用钉子钉在墙上,没过多久,墙上就钉满了钉子。 利用这些不断的失败,斯蒂芬·金完成了自己的学习和积累,练出一身实用而不花哨的写作功夫。这种钉子钉退稿信的故事,在中国一位名作家的身上也发生过——贾平凹。 在这本书创作谈的部分,斯蒂芬·金提供了实用的写作技巧,很多都可以当作具体的写作指导意见来读,例如这些:
乔治·奥威尔最著名的作品是《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这两个故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不好细说,但总有人畏惧它们。 传记作家伯纳德说奥威尔:正直、诚实、单纯、平等信念、简朴的生活、简朴的写作、简朴的语言,总之,他是一个几乎不顾一切立志要说出不受欢迎的真话的人。 评价他的这本《我为什么写作》,有一句话最合适。这是本奥威尔的散文、随笔集,收集了20多篇他的文章,但仅就书中的那篇《我为什么写作》,就值回这本书的价钱了。 很多作家都会写自己的创作谈,《金蔷薇》就是其中一本,但包括《金蔷薇》在内,很少有作家能回答清晰、中肯地回答“我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对于很多想了解写作这件事的人来说,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答案,普通的像锤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鸡汤一点可以说,写作是提升自我门槛最低、最简单的方法。 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这本书中总结了四个理由:
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想学习写作,是应该向作家学习,还是应该向语文老师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向记者学习。 这本书做到了这样几点,值得让人阅读:
讲故事是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之一,这本书打的就是“故事”这张牌。书中反复在讲,讲故事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我们的童年由故事伴随,我们在故事中长大成人。 只有借助故事,我们才能回到过去,才能更好的生活在现在。因此,写作在这些牛人眼中核心的问题就是挖掘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这本书的牛人们眼中,一本书首先是一个想法,其次是把这个想法落地,变成一个好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才可以谈自己的想法,抽离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这些观点这些故事和我们生活的细节联系起来,这样才是好的写作。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精英且有经验的写作者,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想象力的群体是记者而非作家,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作家们尴尬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品可能是需要记者出身的人来写的,因为他们跟自己的读者距离很近,把自己的读者当回事,最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在寻找故事,并在故事的框架里,不断延伸到种族、历史、国家各个层面。
这本书是由著名杂志《巴黎评论》的访谈内容编成的,虽然名字叫“巴黎评论”,但它却是一本美国杂志,1953年创刊。创刊号上,他们就刊登了著名作家福斯特的创作谈。此后一期不落,在杂志成长的几十年里,他们基本上完成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全世界最重要的作家的访谈。 这种作家创作访谈成了《巴黎评论》的招牌,因为汇集太多不同类型的作家,杂志把他们的访谈内容分出不同的系列:小说的艺术、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 这本书,得到《巴黎评论》的授权,选择了几十位作家的访谈内容,看他们的名单,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会不会怦然心动: 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作家们是如何写作的,本身就是个好玩的事情,例如:村上春树是喝着啤酒,看见一个棒球的时候突然想当作家,海明威是站着写作的…… 作家们到底是怎么理解写作的,他们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不是简单地在说写作,而是在说他们的人生。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反复听这些伟大的作家聊自己写作生涯时,不止一次产生这个想法,这其实是本励志书。
谈到写作,很多人认为是不能教的,因此,在中国很少有写作指导的书籍。美国人跟我们的认识不同,他们相信伟大的作家不能教授,但水准之上的作者完全可以在掌握了基本要素、得到合理的训练之后成长起来。 这本《风格的要素》就是美国人这种认识的典型代表。近一个世纪以来,这本书是美国流传范围最广的写作手册之一。美国常春藤高校将这本书当作写作教材,使得它的身价倍增,现在美国学生几乎人手一册。 这本书非常简单,总结了“11条英语用法的基本规则”“11条写作基本原则”。这些简单的内容足够简洁实用,翻开它可以按图索骥,利用最简单的原则指导自己的写作。虽然这本书是针对英文写作的,但那11条写作基本原则,针对中文写作,其实完全是适合的。 这本书修订版中,有一位真正的大咖执笔参与修订——E.B.怀特。这位影响了《纽约客》文风的大作家,坚定了这本书中的写作基本风格,按照这本书的要求,我们希望大家能写出这样风格的文章: 摒弃一切冗余、模糊、无力、乏味的表达,写出真正简洁、精炼、有力、地道的文章。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