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对于未来就业的影响,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是人工智能作为技术进去对就业市场的整体性影响,第二个层次是人工智能以其技术特性可能为具体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影响。 第一个层次是整体视角,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将以其生产效率的提升,逐步在生产力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短期内将冲击就业市场,对部分岗位形成替代作用,比如工厂里,随着工业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生产工艺、流程、效率都发生变化,必然导致一批一线生产工人被挤出劳动力市场,这是最直接也最直观的体现。但同时,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新的配套工艺与配套流程,未被挤出的劳动力将被迫提升与人工智能协同的能力,方能不被就业市场所淘汰,这是其激励作用。而在人工智能的某些技术不足以成熟到替代人工或者以机器为主人工协调为辅的领域,将会出现人工智能作为智能工作助理协助人们高效工作,比如商业领域的智能数据分析与处理、医疗领域协助医生看片子,这是其对劳动力所发挥辅助作用。最后,人工智能的出现必将带来商业领域和消费领域多样性的需求或期待,重组各种应用场景,甚至改变商业生态或生活生态,带来全新的就业机会,比如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这是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创造作用。 那么总的来讲,挤出的岗位加上创造岗位,为社会综合就业率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总就业是动态均衡的,一段时期内围绕均衡点小幅波动,所以我认为其并不会对总就业率带来称得上的冲击。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薪酬的冲击可能会比较大,人工智能发挥替代作用和辅助作用的领域,将会对人的劳动价值进行压缩,从而这些领域的劳动者可能会带来薪酬上相对位置的小幅下降;而在人工智能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创造作用的领域,其劳动者薪酬的相对位置有可能得到小幅提升。 第二个层次为结构视角,我们可以简要剖析人工智能的生产力特点,来推测其将对现有就业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当前人工智能(含智能工业机器人)与人类劳动力相比的几个技术特点:1.没有情感波动,作业状态稳定、准确率高;2.能处理大批量数据,数据处理效率比人高,并且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从中发现规律;3.对物理环境比如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强,且不知疲倦;4.非生命体,本体“工伤”意外不会受到社会舆论指责;5.传感器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生物智能的高度,感知觉的统合程度不如人类;6.人机交互的方便程度、理解效率仍远不及人人交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