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片效应:如何与陌生人快速拉近距离?

 闲谈集锦 2018-04-03

 01 

3月初,李和同学一起去面试。

同学先进去面试,和面试官在里面谈了半个小时,而李后面进去,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

面试结果也和面试时间如出一辙:同学被录用,自己却被淘汰。

他整个人都不好了,很不服气:自己不比同学差。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同样两年经验,老东家实力也相当,甚至,论起颜值,自己还略胜一筹呢……

怎么自己出局了呢?

两人互通了聊天内容,李发现了问题:自己和面试官聊的就是“该聊的问题”——工作几年/因何离职/有何专长——对方提问,他回答。

他的同学不是这样的。

面试官在面对同学的时候,对“应该”提问的问题,一概没问。两人聊到彼此都喜欢摄影,同学趁势秀了自己的摄影和小视频专长——面试官说这个非常适合公司的内容传播需求,当场问他何时能入职。

李好奇地问:“他没问我的兴趣呀,你是怎么把话题引到兴趣上的?”

同学说:“你看到桌面摆了很多照片吗?照片拍得都挺艺术,一看他就是摄影爱好者,所以我就夸他一张照片的构图很棒,然后就很自然地聊下去了”

李若有所有思:“原来面试还有这种操作”

我们很多人去面试,带了漂亮的简历和作品,甚至置办了面试的行头,却输在面试这一关,很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忘了带“心理名片”。

 02 

纸质名片我们都了解:上面印着公司、姓名、职位,递过去对方就能迅速get到你的身份、专业、地位。

那什么是心理名片?又在面试中起什么效果?

心理学中的“名片效应”,指的是:在我们和人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并且,让对方觉得你们观点非常相似,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感,从而让他迅速认同你,拉近双方距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这个“心理名片”,上面“印”的是我们的态度、观点、价值观,“递过去”让对方能迅速作出判断:

“我们是不是同类”,能否“物以类聚”。

恰当地递好心理名片,能给我们的面试创造一个融洽的沟通情境,和面试官的沟通事半功倍。

那怎么用好名片效应?

(1)像明星打造人设一样,给自己预设多个心理名片

根据职位特色,先给自己预设多个标签。

比如:应聘的岗位,是销售/市场/运营等和人打交道较多的岗位,标签可以是:“自来熟”“喜欢挑战”“社交达人”

应聘的岗位,是财务/工程等要求严谨的岗位,可以给自己储备这些标签:“我就是标准处女座“、”“细节控”、“完美主义者”。

预设这些心理名片,就像在面试上阵前,先给自己装备上各种型号的武器弹药,接下来就是因人而异分发名片了。

(2)像追女神一样,迎合女神递上她最爱的那朵“花”

和面试官交流时,迅速观察他的着装、谈吐、办公室装修风格,去窥测他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看人下菜碟。

一旦面试官产生:“我也是这样的”、“这正是我所想的”,你们就会进入一个放松融洽的沟通情境,一见如故。

这并非教大家去“逢迎”“献媚”,而是人的天性,就是更容易被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面试那么短的时间,谁能在最短时间“破冰”,谁就能脱颖而出。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饭局寒暄中,大家总会询问籍贯?

听说对方是威海的,就聊海鲜和胶东的媳妇儿有多贤惠;

听说对方从帝都来,就聊起京城的雾霾堵车加班和房价。

因为,相对于陌生的人,熟悉的城市更容易打开话匣,进而找到共通点。

 03 

来个朋友的栗子——她就是作品都没带,一张嘴就搞定老板,很典型的活用名片效应的案例。

面试时,老板只给了她十分钟。

可能我们会想,十分钟够干什么啊。

但是心理学早就有结论:一个人的有效注意力,也就只能维持十分钟。

投资大咖徐小平也曾说过,他判断一个项目值不值得投,十分钟足矣。

面试,面的主要是气质、谈吐、三观。要的就是抓住10分钟黄金时间,迅速亮出和对方相近的观点,赢得后面的深度沟通机会。

而要抓住这面试的十分钟,需要之前很多的准备。

比如在面试前,先“识人”:

1)通过介绍人了解老板的信息。

2)根据关键信息上网搜索,找到其更细致的信息,比如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创业经历,经历什么大的里程碑事件。这方面百度、天眼网都可以提供基础信息。

作者:绿林好菡 ,初心客厅专栏作者。温柔未遂女菡子。广告人,设计师,梦里有片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