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今年过了个假年,全家鸡飞狗跳,而这都是因为她的婆婆。 年前那天,婆婆一早过来看他们,结果闺蜜和她老公熬夜,早上还没起。婆婆一看就满心不悦:“这都几点了?还睡!” 屋里到处都是垃圾,婆婆强压怒火收拾,过夜的茶渍干了很难洗,她越洗越怒,气呼呼一把摔了茶杯。 儿子赶紧过来灭火:“妈,我来刷,您看会电视去。” 婆婆脸黑声粗:“你刷?昨晚干嘛去了?用完了顺手刷出来就能累死吗?!一天到晚说自己忙,你是赚了几十万还是几百万?忙到刷个碗的时间都没有?” 这话闺蜜不爱听了——这不是指桑骂槐地说她吗? 闺蜜白天给公司做方案,晚上接私单补偿家用,累得像骡子像马,婆婆大过年上门又摔又骂,她强忍陪笑,婆婆走了,就和老公发作:“我家里再乱,轮得到她来摔打?!” 老公维护他妈:“妈这不也是为咱好吗?” 两人唇枪舌战,最后都动了真气,一个假期都在冷战。 别人家过年喜乐团圆,她家这个年全家不爽。虽然各有问题,但婆婆缺乏边界感,她确实是始作俑者。 什么是边界感? 《相处的艺术》关于边界感的描述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边界感太强太弱都不好: ✔️太弱,容易被人控制,或越界干涉别人; ✔️太强,很难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很多中国式家庭中,父母的边界感会很弱。他们觉得:我是你妈,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你必须听我的。 甚至孩子长大成家了,父母心中的想法依然是: 老子还是老子……儿子们的婚房,都是老子给置办的,甚至房产证还写着老子的名呢,你凭什么不听老子的? 女生父母也认同——女儿嫁人,懂事的丈母娘会嘱咐:“嫁过去你就是夫家的人了,要孝敬公婆,把他们当亲父母”。 而亲父母三个字,就在不经意间,混淆了各自的边界。 “越界”现象常发生在边界感弱的人身上。给亲密关系插上“刺”,生出各种嫌隙。 这种人同时也是“人际依赖心理”重的人——TA有较多的无力感、孤独感、低自尊感,对关系格外倚重,怕“得罪”、“失去”,从而割地求和。 这种心理很大部分源于小时候接受的教育。 婴儿时期,人处于“全能自恋”阶段,那时候还没有自我边界意识,和母亲是共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母亲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婴儿。 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妈妈,很容易把这种“大包大揽”的状态延续下去。却没意识到,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爱的方式也要发生改变。 文学家说:成长是种别离。 别离,并不只是指孩子工作结婚后离开父母。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别离——幼儿不断和父母剥离,建立自我。 父母要在童年就尊重子女的心理边界,不要什么事都干涉唠叨,别把“手伸得太长”,替他们做决定拿主意。
多少啃老族,多少妈宝男,就是《千与千寻》里的巨婴,在父母的干涉下长成了大树阴影里的弱苗,除了对着父母撒娇撒泼达到目标,别的啥也不会。 那父母要怎样帮孩子建立边界感? 有篇文章里说:世界上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自己搞定; ✔️别人的事,不要越界; ✔️老天的事,顺应配合好。 父母最易犯的就是越俎代庖,包办孩子的事。 当再对孩子发号施令时,先深吸一口气,把本要说出口的“我是你老子,你是我儿子,你就得听我的”换成“我是张三,你是张小三,你有权做自己想做的事”。 当你可以恪守这个边界,很多纷争都能避免。 那子女面对越界的父母,如何破除紧箍咒? 首先是意识转变 我们要坚信,和父母保持边界感,并不是要疏远父母,并不是“不孝”,恰恰是为了寻找和父母更融洽的相处模式,并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儿女做示范。 当父母的某些行为,让你感觉憋屈、压抑、不舒服时,不要再像之前一样一昧忍耐。 那样只会让父母觉得自己都是对的,从而对你加紧控制。 总有一天,退无可退时,积攒已久的不满,会像海啸一样爆发……就像那个写长文和父母断交的留学生,拖到最后,只能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捍卫自我,令人叹息。 梅婷演过一部电视剧《父母爱情》。里面有一段儿子争取自己感情的戏,堪称经典的捍卫自己心理边界案例:
总结他的做法: ✔️ 坚定守住边界——明确的立场+说“不”的勇气 ✔️拉开双方距离——各退一步 韩寒说:喜欢就是放肆,而爱就是克制。 “克制”,就是恪守边界,不干涉对方主权,给对方以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安全感。 - The End - 作者:绿林好菡,初心客厅专栏作者。温柔未遂女菡子。广告人,设计师,梦里有片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