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之二 意象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安然自得888 2018-04-03

                     意象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一、意象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意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中国古典诗歌是非常重视意象的,一向都是用大量意象来叙事抒情的。……和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视意象相适应,中国古代意象的理论也很早就产生了。

    意象这个概念是由两个字组成的, 意和象。把这两个汉字合起来,成为一个术语,后来还作为文论术语来使用,是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老子》和《易传》。

(一) 《老子》

  象,最早出现在《老子》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 ;听之不闻,名曰希② ;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比三者不可致诘④ ,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皦⑥ ,其下不昧⑦。绳绳⑧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③;恍兮惚兮,其中有④物。窈⑤兮冥⑥兮,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

 《韩非子解老篇》:人希见得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二)《周易》:抽象符号

  《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三)《论衡》《乱龙篇》:从哲学领域进入文学领域

   王充第一次把意象用作一个词:《论衡》《乱龙篇》

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尽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庙,主心事之,虽知木主非亲,亦当尽敬,在所主事。土龙与木主同,虽知非真,亦当感动,立意于象。

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道德经_14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引语]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评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表现,在于与“道”一致。“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惚惚恍恍啊,其中确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确有某种物体。深远暗昧啊,其中确有精微之气;精微之气极为实在,其中竟有可靠验证。
从现在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不会落空,根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本源。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就在这里。


二、言象意的关系(创作、阅读)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得鱼忘筌);象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得鱼忘筌)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一)从创作角度

    语言文字并不是作品本身,只是构成作品的材料而已(纱和布的关系)一个高明的作者不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语言文字上。当然注意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是对的,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是对的,但是你首先要明白,你的语言文字是为了你所描写的那个“”服务的。这个语言是好语言还是坏语言关键是看它是不是能把那个象的鲜明性、生动性把它表现出来,只有能把这个象写得非常鲜明、非常生动,这个语言就绝对是好语言。有的作者,有的作家,过分地看重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雕琢词句,但是他所描述的象是不鲜明的不生动的不完整的,这样的语言不是好语言,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还有注意,你虽然把这个象描写得很鲜明很生动,但是它所包含的意,如果是很贫乏的话,那么这个象是不成功的,因为这个象是为了表达那个意服务的。也就是说是为了表达你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就是这个意和象到底是相合还是相离,只有意和象相合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一个作品语言很美,他所描述的象也很完整很生动鲜明,但是它所包含的意却是贫乏的,那这个作品是不成功的。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绿柳织金梭。(无意之象

    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从欣赏角度  

   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

    从读者角度来讲,你欣赏一篇作品,当然是从语言文字入手了,但是你要注意,你不要把你的那个审美意识完全停留在语言文字上、停留在表面上,你应该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迅速地去把握那个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那个象;如果你过分地注意语言文字的话,那么往往会忽略了那个象的完整性、生动性、感染性。为什么小学生读一篇作品往往喜欢摘抄一些美丽的词语,因为他的欣赏水平还停留在那个阶段上,当我们到了中学以后,你就应该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迅速去把握这个语言文字描写的这个象,把语言文字忘掉。通过语言文字,你应该迅速把语言文字忘掉,去把握那个象,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的话,我们体悟到了、感觉到了这个象的生动性鲜明性感染性,为它所感染,但是仅仅这一步还不行,你还应该善于通过这个象去体察去探究这个象中所包含的意,也就是说作家通过这些象所寄寓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读者来讲,你要善于去探究它。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