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山田屋 2012-03-08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門。

词语解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本句有三个“道”字,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道,指道路、坦途;第二个“道”是循行;第三个道,即恒道,是老子将要阐述的对象。老子把他对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现象抽象概括为“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和遵循的必然途径,是宇宙存在的终极真实。“道”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全句意思是:通常所说的道,指的是人们循行的道路,不是我所要论述的那个永恒的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一句可作为本章第二段的起始,从“名”这一概念入手,对“道”概念的提出进行分析论证。名,人们关于万物的名称、概念,是表达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分或不同的界定。命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建立概念、认识事物的过程。这句意思是,万物皆有名,但这个名字不是固有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承上一句,说万物原本是没有名字的,人们在观察认识过程中给定其名称,而作为人的观察认识能力才是万物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根源。字面讲万物名称这样一个思空见惯的概念,深层次讲人们认知能力的产生和对世界万物的认识过程。因为命名是观察认识的结果,是作为人特有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万物之母”,讲的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伟大作用,是发现“道”的根源。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欲,在此非指欲望、贪念,而是指意识性、目的性。恒无欲,万物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之状态。以观,能发现。恒无欲也,以观其妙,说的是天地万物独立于人而自然存在,人们能够看到纷繁复杂、奥妙无穷的现象。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徼:读jiào《说文》注“循也”,循的意思是遵循,遵守。其所徼,万物产生存在和变化所遵循的法则,所以然的原因。这句说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观察认识万物,能够窥探到天地万物存在及发展变化的各种现象及其所依据的根由、原因。实指是道。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两者,指上述无欲观之、有欲观之两种状态,就是客观自在,主观认识两种状态,也指“其妙”、“其所徼”两种观察结果。无欲观之,万物自在,所谓“其妙”;有欲观之,万物无不产生于道,并依道的规则存在发展,所谓“其所徼”。这句说,丰富多采复杂奥妙的世界,其表面现象和内部关系,都出自同一个本源,出自于道。叫法不同,所指主体一样。

玄之又玄,众妙之門:玄:幽深奥妙。众妙之门,研究窥探万物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门户。意思是,道的发现,实在太幽深玄妙了!太幽深奥妙了啊!但它却是研究窥探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

意译

通常所说的道,指的是可以循行的道路,不是我要讲的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法则的永恒之道。

我这个道,要从万物之名讲起。

万物有名,可以称谓。但此名非固有之名,而是因为人们具有了认识能力,通过观察和认知,有了概念,才命之以名。所以说具有认识能力,进行观察和认知,建立概念并命之以名,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天地万物的根由。人们在不自觉的状态下,看到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就有了探求的渴望。通过更深入的观察,了解万物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因由,于是便发现了道。

不论是自在的万物,还是人们主动探求的世界,二者都出自同一个本源,就是道。名称虽异,所指同一。这听起来真是玄之又玄!但却是理解天地万物一切奥妙之必经门径!

理解

这一章传世版本作第一章,是上篇或“道”篇之起始篇。帛书版本不分章,是以下篇或“德”篇,即传世版本的第三十八章作为起始。为了便于与传统的研究并轨,方便查阅,不妨仍按照道篇前,德篇后的顺序来进行分析研究。

帛书第一、二句有虚词“也”字以及“徼”前有“所”字,澄清了自《老子》传世以来一直莫衷一是的断句问题,使逻辑清晰起来。

开宗明义,本章提出了“道”的概念,论证了道概念提出的依据,指出“道”是探求宇宙万物无穷奥妙的必然门径。通过对万物无名、有名,以及万物自在和人们对万物根由的探求的论述,说明“道”是在对世界的观察认识中发现的。同时指出,万物自在,丰富多彩、奥妙无穷,其终极原因,就是道的作用。

本章从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以及认识论的哲学高度为“道”的概念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