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长不大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残月照亮夜 2018-04-03

最近浏览新闻,看到上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个男子因为暗恋一个女孩,并且一厢情愿地觉得女孩也喜欢他,多次求爱不成,最终捅死女孩。被抓的时候,男子喃喃自语「她是爱我的,因为她临死前的眼神是看着我的,是温柔的。」

或许,你会跟很多网友一样,骂这个人是疯子,但是你不知道社会上像这样的「疯子」还有很多。他们行事风格孩子气,心态发展极端,常常沉溺在幻想当中,拒绝以一个成人的方式处理问题和生活。

这些人都是「不想长大的孩子」,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彼得潘。

彼得潘症候群,一个流行性心理障碍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或叫彼得潘综合征,它来源于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最为著名的剧作——《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

故事讲的是一个拒绝长大的调皮男孩冒险的故事,后来引申到心理学中来形容一些成年的社会人在面对生活时,喜欢以「装嫩」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他们情绪化、孩子气、不想负责任,心理上想回到孩童时代被人满足;他们拒绝成长,沉溺幻想。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机制叫做「彼得潘综合征」或「依赖性人格障碍」,俗称「成人幼稚病」。

举几个熟悉的例子,来直观地感受一下:

-「本宝宝,不开森」

-「饿了,要吃饭饭」

-「老公老公,抱抱」

-「永远的18岁」

-「我是小公举,哼」

……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可爱啊,但如果你的女/男朋友一直在你的面前这样,什么事都指望着你,不负责,不承担,没事就玩,有事你来。你会怎样?

为什么一个成人会以孩子的方式生活?

在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看,一个健康的人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均要符合其年龄特征。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保持一致。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像彼得潘这样长不大的成年人越来越多。为什么?这里要说到两个心理学专业词汇:退行和巨婴。

(1)退行

退行,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里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某些人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以成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退行到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

生活中有不少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以「我不管,不管,反正就要……」、哭闹、逃避等方式来处理问题,以一种孩子需要被满足的心理去影响周围的人。这个群体还有一个名字叫「公主病」。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采用退行的方式处理问题,在感情、人际关系和工作上往往会更受打击。

现在很多年轻人谈恋爱,会发生争吵,往往一方会出现「哄不好」的情况,需要另一方无限地满足他/她,即使结婚、生子后,行为仍然表现得像小孩子。久而久之,对感情非常不利。

新闻上就曾多次报道,很多80后、90后结婚生子后仍然沉迷于游戏、玩乐,而将照看孩子的责任推给了父母。这其实是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彼得潘」。

(2)巨婴

巨婴这个词是心理学者武志红在《巨婴国》里阐述的一个词汇,他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经常会听到一些网友说自己嫁给的不是爱情——「我找的不是一个女朋友而是一个女儿」「我不是他的老婆,而是他妈」,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情感模式在找妈、找爸、找保姆。

另外,职场也经常会看到「巨婴」,很多HR抱怨,现在的年轻人跳槽、迟到、懈怠太严重了。职场本来是建立在社会契约关系上的,但对于长不大的「彼得潘」们来说,他们内心的声音是「我是宝宝,我需要被满足,而不是满足你」。

在工作出现劳累、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他们会推脱,会离职,会以任性、肆无忌惮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的职场,只会让他们越走越难,越跳越多。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知,为什么人们会有彼得潘综合征了——

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阻断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

社会压力:回避成人世界的压力和困惑,以退行的行为方式,暗示着某种拒绝长大的信息,来缓解焦虑。

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与孩子没能建立正确的依恋关系,错过了与父母分离、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彼得潘」?

总的来说,患有该综合征者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折,总觉得自己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换工作如家常便饭。

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觉得负担沉重,感觉在照顾另一个孩子,造成彼此关系的恶化。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彼得潘」,就要看是否符合以下特征:

依赖感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来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

情绪化严重:任性、自私,容易发脾气,不考虑后果。

责任感弱:不敢承担责任,喜欢逃避,恐婚,频繁跳槽。

关系障碍:更换伴侣频繁,拒绝承诺。

行为表现:装嫩,迷恋游戏、动漫、玩偶,喜欢热闹,拒绝独处。

满足以上任何一条,就有可能是长不大的「彼得潘」。

写在最后

其实,如果仔细思考,我们可能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正在经历或一直都处于「彼得潘」时期。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总有一个阶段叫彼得潘。但最后,我们总要去面对,去接受现实,才能真正地长大。

武志红说「走出或孤独或自我的状态,与另一个生命或社会建立起有充分链接的关系,一旦实现了这一点,意味着各种问题都得到了改善。」

我们都不愿长大,因为长大了有太多的烦恼和挫折,但你要知道现实中的彼得潘并不在童话里,就如一首歌唱到——

但是天总会黑

人总要离别

谁也不会永远陪着谁

而孤单的滋味谁都要面对

不只是你我感觉到疲惫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