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否 | 为什么1元叫1块?1角叫1毛?原来是这么回事

 昵称903511 2018-04-03


2018-04-03 古典书城





一块钱刘德华 - 一只牛的异想世界

人民币我们每天都在花,但是对其面值的口语化称呼却令人费解。比如1元的我们喜欢叫1块,1角的喜欢叫1毛。


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听过一个笑话,是说两个五角钱情投意合,一个对另一个说:“咱们在一块吧!”


于是,就有了“1块”钱。


那么,两个6角在一起,是不是就成了“1块2”了呢?


当然,这都是说笑,但是“1块”,“1毛”的称呼却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这种叫法流传得非常广,基本大家都会这么说。


至于其中的来历,可能要从中国钱币的历史说起。


汉代五铢钱


人民币分为主币和辅币主币又叫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


主币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


辅币,也就是辅助货币,是指主币以下的小额货币,用来辅助大额货币的流通


在日常交易中,辅币多作为找零、补充金额的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



也就是说,俗称的“1块”、“2块”都是主币。


而“块”作为货币单位,大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块”最早写作“凷”,《说文》的解释是:“凷,墣也”。


墣就是土块,所以“块”字始终带着土字旁。



后来,这个字引申成了所有块状物品的统称,比如石块、方块。


《宋史·瀛国公纪》:“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日: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


说明在宋代,“块”已经作为量词,为块状物计数。


而“块”真正与通货扯上关系,还得等到清朝末年。


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俗称“洋钱”,大约在16世纪流入中国。


1890年(光绪16年),清政府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此后直到民国,它一直作为国内主要的流通币而存在。



由于银元的形状和质感都是典型的块状物,所以民间俗称“一块”钱。


过去人常说:“一块大洋”、“三块袁大头”,指的都是银元。


从这时起,“块”便作为主币的口语叫法而流传开来。


尽管民国后期用法币(纸币)代替了银元,但是“块”的用法却被保留下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而当初随着银元同时传入的辅币银毫,被中国人俗称“角子”或“银角子”。


银角子


后来,“角”也与块一样,作为辅币的数量单位而在民间通行。


龙湛霖于光绪十二年七月上奏说:


“现在沿海各市面,凡贸易至百十文以上,从无用现钱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钱代之,即取其轻重有定,成色有定,甚便于零用也”。


而“一角钱”现在为什么又被称作“一毛钱”呢?


如刚才所说,最早的银元辅币叫作“银毫”,“毛”字过去就读“毫”。


所以,记账时为了省事,便将“毫”用“毛”字代替,逐渐成了习惯。


于是,人们代代相传,就干脆将“毫”改口叫“毛”了。



可见,钱不仅仅有“铜臭味”,更有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与民间智慧的精华。


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就看你是否长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