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卖油翁》, 要理解 “吾射不亦精乎”,实际解出两个关键字:射,精! 【射】--从甲骨文、金文图形而言,按照象形会意字,持弓而射。 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甲 骨文是象形会意,象箭在弓弦上。 金文 从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 古篆弓弩发矢于身而中于远也。 小篆 从小篆而言,会意,身正射必依法度。故从寸。寸同又。射必用手。故从寸。 会意:这是射的异体字,(䠶) 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谓用弓弩发矢于身而中于远也。诗、礼记以射为猒斁之斁。从矢。从身。会意。食夜切。古音在五部。 (射) 篆文䠶。射者小篆。则䠶者古文。此亦丄部之例也。何不以射入寸部而以䠶傅见也。为其事重矢也。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说从寸之意。射必依法度。故从寸。寸同又。射必用手。故从寸。 汉字的产生过程,是从自然中产生,形成认知之后又回到自然的过程。汉字是活的历史,反映当时的自然人文社会行为活动。 具体到“射”,心平体正,身正。 射——从自然社会行为产生,而后形成人的认知。 也就是说,射字从最初的象形,变化成为标会意。射不仅仅是射箭,更多的是延伸成一种礼,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礼·射义》射之为言绎也。各绎己之志也,故射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中。〕 谨照原文改: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中矣。 按现在的话讲,射,讲求身子正,心平气和,入定下来,发射,可以说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也符合射击、射箭运动规律,所心这两项运动是不会吃兴奋剂的。 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射”,“矢志不移”“矢志不渝”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 【精】
丹,井之心 《説文解字》:精,擇也。从米,青聲。可以直译成米之核心,即优质米,上等米 【精】就有了引申义:优秀,完美、用心、专一等,如: 天地之精。——《吕氏春秋 · 慎行论》 齐楚之精英。——唐 · 杜牧《阿房宫赋》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 渔父》 回到《卖油翁》,讲一个熟成生巧的故事。 “吾射不亦精乎”这句话,也是指射术精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