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1、思考,然后坚持

 退休工程师 2018-04-03

 早在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从“坚持到底”中获益过。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李开复关于“独立思考、坚持到底”的最早认识来自于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系主任尼科尔·赫伯曼教授。在他加入计算机系的时候就和赫伯曼教授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约谈中,赫伯曼教授有一句话给李开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赫伯曼教授说:“虽然我要求你做一篇你的领域里最好、世界No.1的论文,但是你要带走的不是这个,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你要带走的是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学习、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每一个离开卡内基梅陇的人,他一个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且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无论技术、商业、战略,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这才是你真正应该带走的。”

这句话改变了李开复“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最重要的是做出一篇顶尖论文”的思想,也让他意识到了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主张的重要性。这对于受东方思想影响的李开复是一个了不起的改变,在中国或者其他很多的国家,一向提倡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中国的传统儒家观念里讲究为尊者讳,哪怕老师错了也只能将错就错,因为在东方文化中,对于“尊者”保持足够的尊重比拥有自己的独立想法重要得多。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能自然是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在过去几千年里一直是正确的。但在今天,对于学生来说,传道授业解惑却又远远不够。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如何独立的思考。在读大学的时候,当你做博士的时候,有老师在旁边,你可以跟他切磋,当然他懂得比你多可以和你分享。但是当你到了这个社会里面去的时候,你就没有老师了。所以,我们要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没有老师也解决问题。

这就是老师和学校,还有自己能够帮助你达到的最高的最重要的境界。从赫伯曼教授他最后这句话中,李开复体会到了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一定要学会用多观点来看问题,要容忍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要彼此切磋学习,不要否定别人。

另一位影响了李开复的老师是罗杰·瑞迪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有一个特别的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当时的李开复对自然语言、语言识别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三年内有一个成果,于是他选择了这一领域的专家瑞迪教授,包括做他的学生和后来任教,一共跟他做了大约六年半的时间,相比起第一位恩师赫伯曼教授,瑞迪教授对李开复的影响更为深远[1]

李开复的恩师罗杰·瑞迪教授是美国一个总统特别委员会的成员,他因自己的远见卓识受到政府尊重。但他不喜欢任何社会活动,只一心沉浸在计算机的世界中,中午也不正经吃饭,通常是叫人家送一个比萨饼来,一边吃一边和大家讨论。当李开复投到瑞迪教授门下时,瑞迪教授刚刚有一个从事语言识别研究的大项目批准下来,一共有500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分得100多万美元,SRI研究机构分得100多万美元,而瑞迪教授分得300万美元。瑞迪教授正准备组建一个团队,用专家系统来解决不特定语者语音识别的难题,因此在李开复问他,自己的博士研究应该做些什么课题的时候,他说:“这样吧,你做一个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系统。”

那时候人们所研究的语音识别系统,只能识别一个人的声音,所以也叫做“特定语者”。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像让机器听懂所有人的话。所以,瑞迪教授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开创了语音识别研究的新纪元。

如同赫伯曼教授告诉李开复的一样,李开复开始培养自己独立、学习、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瑞迪教授是一位了不起的教授,1994年的时候,李开复曾经为自己独到的眼光而得意了许久——那年,瑞迪教授获得了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但在大学期间瑞迪教授并没有教给李开复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李开复指明了大方向,分享他的经验,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给李开复做人的方法。

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思想与手把手的东方教育不同,瑞迪教授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李开复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李开复和瑞迪教授每个月可能只能见面一两个小时,其余时间都要靠自己去领悟,然而就仅仅这一个小时,对于聪明的学生来说已经非同小可。教授根本不会告诉你怎样去做,只是说,这个方向正确而那个方向错误,对于李开复来说,这恰恰是关键的所在,和教授相处的每一分钟李开复都要尽可能地利用起来,以获得最大的激励和启迪。

在这样的环境里,李开复学会了通过自学和请教他人积累了专业知识,学会了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在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李开复学会了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在为李开复选定博士论文课题之后不久,瑞迪教授给李开复制定了一个长远的研究计划,还告诉他不用担心研究经费的问题。而瑞迪教授给予李开复的支持远不止这些。

一开始李开复用一种叫“人工智能”的方法来进行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这种方法为所有专家信奉,所以又称“专家系统”,其要旨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的语言能力。就像是教给一个婴儿识别“爸爸”、“妈妈”的含义,再让他学会说出口来,这样的过程很像是一个婴儿在学习语言,区别只在于这“婴儿”是一台机器。专家们以20个人的声音反覆训练,结果发现这“婴儿”居然能听懂也能说出话来,就像是一个真的婴儿在讲话。

这一成果令全美轰动,人们把它作为一个重大发明,瑞迪教授信心十足地计划着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当时李开复也跟着写了一篇文字优美、结论精致的论文,说语音识别率已经达到95%。但他很快就发现,“专家系统”其实没有用。道理很简单,婴儿能够长大成人,机器却不能成长。当李开复用另外100人的声音重新检验原来20种声音的实验成果时,立刻发现这机器不灵了。

做了1年以后,李开复觉得用瑞迪教授的方法可能无法延续下去。他认为,对于“不特定语者”的研究来说,20个人的语音数据库太小,所产生的结果,无论多么精彩也没有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大的数据库,而大数据库则必须需要统计的方法而不是原来的“专家系统”。

于是有一天,李开复大胆的走到了瑞迪教授的办公室里,告诉瑞迪教授,自己不希望再用专家系统方法再做下去了,而是希望用统计的方法来做语音识别。瑞迪教授问了李开复几个问题,为什么认为统计可以,为什么认为专家系统不可以,之后他思考了一段时间,看得出来,瑞迪教授并不同意李开复的看法。然而,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他说:“你对人工智能没有兴趣,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不过,我提醒你,过去有人用统计方法做过类似的工作,都没有成功。”面对导师的提醒,李开复再度试图说服教授:过去的研究者没有取得成功,那是因为他们的语料数据不足。听到李开复的解释,瑞迪教授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你喜欢大语料,我可以去找国防部,让他们出钱建立一个很大的语料库。”

虽然在瑞迪教授的支持下,大语料库真的建起来了,但李开复在这方面的进展甚微,周围的人根本上不同意他的方法,只有一位正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做论文的师兄例外,他非常赞赏李开复的想法[2]

从专家系统转到统计的方法,李开复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李开复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做语音识别,在这条路上没有任何资料可做借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开复一直处于摸索状态。例如,李开复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很大的数据库中以统计的方式做识别,由于数据库很庞大,用常规的办法会占用很多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李开复。

这时候的李开复还有一份来教一批天才高中生如何编程的工作,他为这些高中生安排的课程是为一种叫做“奥赛罗”的棋编制程序。在上课的时候,李开复发现可以在“奥塞罗”上彻底检验统计的方法。“奥塞罗”每一步的变化到最后将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库,而通过统计的方法,可以检验每一步最后输赢的概率,这与他在的研究不谋而合。李开复索性向导师请了一个月的假专门研究“奥赛罗”,结果做起来才发现困难超过了他的想象,当中李开复和一个学生设计了很多算法,把原来只有400行的程序增加到20000行,我们大约花了一个月做好了系统,又用了两个月才把统计方法做进去。这也大大超出了当初他和瑞迪教授承诺的一个月的时间。然而但成功也超过了李开复的想象:在新的算法下,“奥塞罗”的运算快了1000倍,运行速度的提高也为大数据库下用统计进行语音识别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李开复的研究后来取得了成功,瑞迪教授“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的态度至关重要。但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是,李开复能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在导师的问询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主见,则是他能取得“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



[1]与未来同行,P30

[2] 《追随智慧》,P1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