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捡漏

 zdjphoto 2018-04-04

收藏中,我们经常说到“捡漏”两字。什么是“捡漏”?当然是以便宜的价钱买到值钱的东西。前提则是卖家不知道这件东西这么值钱,一般的人,也不晓得。我们搞收藏的,可以说每个人都希望“捡漏”,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况且捡漏是很大的乐趣。而古玩收藏呢,也确实有漏可捡。因为信息不对称,我知道的,你不一定了解,你熟悉的,他不一定认识。但真正能捡到漏的,其实不多。

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文物品类比较多。就瓷器来说,它属于硅酸盐产品,性质比较稳定。瓷器虽然是易碎品,不像丝绸、漆器之类容易风化腐蚀。瓷器只要不被打破,可以长时间保存下来,即使是沉到海底,深埋地下,上千年过去,除了表面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侵蚀,依然是完好的。所以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我们今天所能看到古代瓷器,仍然比较丰富。像龙泉青瓷,烧造历史悠久,窑址众多,烧造量大,流传下来的器物还是相对较多的。而且从五代北宋到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自成体系。所以这其中能“捡漏”的机会肯定是有的。

那么,怎样才能捡漏呢?简单来说,你对一件器物了解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你是否能捡到漏。而认知器物的途径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经验


所谓经验,也就是在漫长的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或技能 ,它是相对于书本理论来说的。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都知道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收藏更是如此。我们身边有很多收藏做得好的人,不一定学历有多高,不一定学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无一不是经验丰富的。他们洞悉市场行情,从地摊到古玩店,了如指掌,辨伪一件器物可能比专家还厉害。这都是他们看得多,长期耳濡目染,善于发现总结,经过市场、时间的大浪淘沙,才积累起来经验。有了这样的宝贵经验,才能捡到漏。

学识

关于这一点,我想直接举个例子。我曾经和已故的刘新园先生去广州古玩城逛。在一家卖青铜器的店里,刘先生发现了一件唐代的行炉。什么是行炉呢,比如唐代的壁画里,武则天出行,两个侍女手上握着带柄的香炉在前面走,这种炉子就是行炉。当时刘先生非常激动,马上把我拉到店门外问:“有没有带足够现金,这件行炉是好东西啊,跟日本正仓院保存下来的行炉一模一样,而且是鎏金的,国内还没有发现过,没想到在这么一个小店里能碰到这么重要的历史文物!”日本正仓院,相当于我们北京故宫,留下来的东西都是有依据的,行炉就是当年唐代皇帝赐给日本天皇的。再比如前几年在日本奈良展出的唐代保存下来的琵琶,还能弹。传世孤品,我们国内都没有。正仓院的宝物很多,并曾出过一套书,当时刘先生家里就有一套。他说这书很贵,一套书要20万人民币。可是店主却把这么珍贵的行炉当成了烫衣服的熨斗,认为只值几万块。所以,刘先生就捡到了一个“大漏”。

刘先生常和我说搞收藏要多读书,不读书哪里知道那么多,怎么能买到别人看不懂的好东西?你看我家里其他东西不多,就是书多。而且各方面的书都要看,看多了触类旁通。这就是说,捡漏需要不断学习,需要知识储备。先学而后识,这就是“学识”。比如龙泉窑,跨越的历史那么长,窑口又多,光宋代就有300多处,很多出来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这个时候就考验你是否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否有深刻的认知。如果你面对这些从未见过的,不认识的东西,茫然失措,你也就跟捡漏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而不自知。很多年前,保定出了一件点红彩的龙泉窑玉壶春瓶,开挖机的工人把它拿到北京古玩城来卖,但是没人敢要。因为他们只知道钧窑有红彩,龙泉窑的,没见过,不敢认,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拿来蒙人的赝品。实际上,龙泉窑是有红彩的,上海博物馆就有一件红彩的龙泉窑碗(盏)。红彩以铜为着色剂,这跟釉里红一样。铜不稳定,活性很强,所以烧制难度很高,相应成品就非常少,窑址标本都很难找,上博这只红彩碗基本上也是国内博物馆里仅见的一例。同样,完美的釉里红呈色也是非常稀少。这样一件红彩玉壶春瓶,无疑非常珍贵。

再还有一些器物的用途,到现在都没弄明白,认知不够,命名上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南宋龙泉窑有一种五管花插,造型像一个洗,内底竖立五个管,管的下面还开有一个小圆孔。这类器物,以前很多书里称作“五管灯”,被认作灯具。其实它应该是从五代占景盘演变而来的插花器。灯作为日用器与花插作为陈设瓷有质的区别,灯首要是实用,插花则带有强烈的审美需求,其价值是不同层次的。

审美

除了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还有一点很重要:审美。审美可以说是收藏事业的要素。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其收藏成功与否。有的人说,审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像经验学识只要下苦功、花时间就能获得。确实,审美是一种内在的尺度,有的人没读过书,仍能成为成功的藏家,因为他的审美能力非常好。那么,要怎么审美呢?比如去服装店里挑衣服,就要根据自己的身材和气质挑选适合自己的。我们收藏古玩也一样,要有所选择。不是所有老的东西,都有收藏价值。不是能鉴别真假就能捡到漏,审美才是关键。我们要判断,这件东西美不美,是否具有艺术价值。我们要鉴别,这件东西,它好在哪里,高在何处?收藏的最高境界,就是凭审美去选择那些值得收藏的东西。当然,一件古玩还具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通常,我们还要综合考量。

举个例子,比如奁式炉。奁式炉是一种经典的炉式。如著名的汝窑奁式炉,见者无不赞叹。龙泉窑也有奁式炉,且从宋到明,均有烧制,通常也被称为樽式炉或筒式炉,其实根据文献考证,还是称奁式炉更为妥当。龙泉窑奁式炉式样较多,高矮胖瘦,哪个好看才值得收藏。


这件奁式炉,乍一看,破得很,补起来的。但是我想说,我收藏龙泉青瓷这么多年,第一眼看到此炉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造型,古雅简洁的弦纹,配上粉青釉简直完美。再看底部圈足,又细又大又高,三只如意形足刻划细腻,斜度适宜,与炉身十分协调。普通的奁式炉,炉身多装饰八卦纹,底足粗糙居多,三蹄足或乳足平淡无奇,就算是完整的,又怎么能与之媲美!记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有一件类似的炉子,被作为“重要文化财产”珍藏,说明日本人的收藏审美境界还是非常高的,他们对中国陶瓷的了解比较深刻。

这件奁式炉的出土地点在杭州城的南宋皇宫遗址范围,收藏这件炉子的是北京一位执着于收藏官窑的藏家,我以3万块的价格买了这件炉子。可能很多人不理解,3万买个破炉,值得吗?值,因为我认为这件炉子是龙泉窑精品中的精品,普通的窑工,没有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是设计不出来的。你看它的式样,非常接近汝窑,具有官样气质,这种大圈足风格则属于南宋早期甚至北宋。这样的器物,就是有皇家背景的“官器”。

普通常见的龙泉窑奁式炉

以上三点,经验、学识、审美,搞收藏如果这三样具备,就很有捡漏的可能。此外,捡漏是孤独的,漫长的。你提前于别人的认知,是捡了漏,但别人不认可,市场不认可,这就需要用时间来证明,是不是捡到了漏。有的人,当时可能感觉到自己买到了好东西,但经不起别人的风言风语。“曾参杀人”、“三人成虎”,这个说不对,那个说假货,经受不住所有人的反对意见,于是便宜转手或退货处理了。漏就这么生生跑掉了。

这种漏很多。比如曾经的珐琅彩,看不懂,被当成普通东西便宜卖出,直到最后一个收藏的人认识到它的价值,卖出上亿的价格。又比如元青花,民国时是不认为有元青花存在的,在那个时候提元青花,会被人当笑话。最后却被外国人证实元青花的存在。

这其中,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真相、真理被少数人发现、掌握时,往往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慢慢地,被证实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所以,捡漏不仅需要经验和学识,还需要自信,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注:本文根据群内讲座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