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庐回音壁】 抛开时间定位不说,潘家园是一定能够捡到漏的,因为那是个“古玩”集中之地。 但是现在已经不是捡漏的时机了,因为,连你我都知道潘家园了,或许都老早知道潘家园了。 试想一下,谁愿意把宝贝漏给你呢。可以说,还能够把宝贝漏了的人不会在潘家园。 二十年前,哦,或许又得改一下,三四十年前。那时候,人们把家里的宝贝当垃圾扔出去。“不要笑”,那时候就是这样。 全国“绝大多数”的你和我还没有从破 四 旧的思路中回过来,很多人在住房装修以后,满室是三夹板做成的橱柜家具,油漆到铮明瓦亮,家里的“老旧”东西,就理所应当的“断舍离”了。 那个年代是容易捡到宝贝的,人们普遍不认同先人留下来的物件。不用潘家园,就是马路边上 ![]() ![]() 就有人将家里老祖宗留下的物件摆了随便卖。也不要说是一般的老百姓人家了。我们杭州就有一家新闻单位,搬了新“家”,“卖掉了”所有的旧家具。里面就有一个明代的黄花梨立橱,几百元,买的人二十几万转手出了。那个新闻单位里面还有几位玩邮票,钱币,字画,铜镜的收藏家呢。 这个事情发生在既不是改开初期,也不是人人都知道看《鉴宝》的时候。 杭城还有一个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因为玩的比较早,家人耳濡目染也都有了识宝的“火眼金睛”。有一个早晨,他老婆拎了个菜篮子去菜场,就看见路旁一个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箱。那工人将里面铲出来的一个黄花梨笔海搁在垃圾箱上面,她看着有些名堂,就上前向那工人要了来,说是厨房里搁放锅子。那个“倒霉的”笔海满是油污和锅灰,原本就是做了不知道多少岁的“锅垫”了。 她老婆果然是慧眼识珠,菜也不去买了,直接拎了这个脏兮兮的东西回家了。她老公用纸随便的擦了一下,就知道是个好东西了。“锅垫”也于当即重见天日。 一句话,那时候(几十年前)人们“都”会将家里的宝贝当垃圾扔出去,如今,“鉴宝”普及了几十年,人们都知道有年代的东西有价值了,不但不会再乱扔,还会“自发的”将家里的垃圾当宝贝供起来,说这个碗是我“外婆用过的”,那个小鞋是阿太的遗物。你说说,如今潘家园那个“古玩虫儿”打堆的地方还能够捡到漏吗。 话说回来,也不可绝对的看问题,太绝对的论断是不妥的。你运气好,你眼力好,万一卖的人又不如你,那么,瞎猫碰上死老鼠的机会也许会有。不过,现在真的老旧的物件少之又少几乎不见,因此,这个期望值不要太高地放在心里,就去逛一圈,权当遛弯了比较明智。 顺便聊几个概念,一,所谓捡漏,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到了“宝贝”。行内人有称之为“吃仙丹”,是很形象的比喻,也可见机会之难得。上叙在路边向人讨要了来的行为是不属于“捡漏”的。二、捡漏除了运气,主要是眼力,当然也要魄力。古玩行比的就是眼力,你看得懂,别人看不懂,就会漏给你。你看不懂,就没有捡漏这一说了。还有就是魄力,当然它是建立在眼力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缺乏眼力的魄力就是送人钱财的主了。三,眼力来源于实践,也有综合知识的积累,加以感悟。所以玩古玩是学问,是修炼,因此捡漏不是偶然的撞大运,捡漏是修炼功夫的回报。四、捡漏不单单是古玩行,其他行业、门类也是有漏可以捡的。怎么练好自己的眼力在还不是很热门的那一块藏宝地探求比到潘家园去挤独木桥要好得多。不过这同样需要你的眼力和魄力,如果有心捡漏,好好修炼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