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店】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名冠宇内,善本难觅(上)

 真友书屋 2017-12-07

以名气论,潘家园可谓是当今国内最有名的旧货集散地。其声誉甚至传播到了国外,刘川生、宋贵伦主编的《2006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中称:“2006年北京周刊转载的美国旅游生活探索栏目关于世界十大‘跳蚤’市场评比,潘家园旧货市场是我国唯一入围的市场,位居第六位。”

 

虽然潘家园被列为了世界十大跳蚤市场之一,而名次也仅列第六,但它在中国却是第一。可是从其创建直到今日,这个市场的年龄仅二十多岁。我不知道国外的那另外九家著名的跳蚤市场是多大的岁数,但以我的想象,潘家园应当是这十家中最为年轻的一个。也正因为如此,潘家园的存在可谓是一个奇迹。

 

关于潘家园一名的来由,按照《北京市朝阳区志》上的所言,则为:“因境内有潘家窑村,改窑为园,命名为街道名。”看来此地原本叫潘家窑,何以有这样的名称?该《志》中解释道:“明清时有潘家窑、华威窑烧城砖,分别于解放前后停烧,潘家窑村民改以窑坑积水养鸭为生。架松村村民主要种粮,后逐渐成为菜农。”


西区广场

 

看来,是因为这里原本为煤窑之地,为何在这一带有了这样的产业?王铭珍在《潘家园的变迁》一文中作了如下的解释:“早在明清时代,今天潘家园一带,曾是一处专门烧制砖瓦的窑厂。这一带土质特别富有粘性,而且靠近肖太后运粮河,水源丰富,为窑厂提供十分重要的生产条件。烧砖烧瓦是用上好的胶泥,范型于模子之中,磕用原胎,再借用土窑的烧制技术,入窑烧固后、出窑,光华绚丽,细巧可喜。北京朝阳门内官衙、仓库、民宅建筑,大多要选用朝阳门外的砖瓦窑的砖瓦,潘家窑就是其中之一。”

 

淘书者较少


原来,潘家园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烧制砖瓦,所以这一带才被称之为潘家窑。而今潘家园一带已然是北京城的核心区,如何能在这样的地区取土建窑呢?其实这一带繁荣的历史时间很短,王铭珍又在文中写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带的砖瓦窑和取土用的窑坑尚存。夏日积水,蒲苇丛生。附近还有许多知名的或不知名的坟墓,十分荒凉。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居住的大多是昔日潘氏窑户匠人的后裔或肃王寝园看坟人士的后裔。”


寻宝

 

看到这段话,真感慨北京城发展之迅速。在解放初,潘家园一带还是一片坟地,而这片坟地的形成,跟清初的一位王爷有很大的关系。以前在潘家园附近有个地名叫架松坟,此名称的来由,乃是因为这一带的坟地松林中有六棵古松,这些古松因为长得弯弯曲曲,而看墓人用木棍将这些松树支撑了起来,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地名。这座坟墓之所以受到如此之重视,乃是因为这里所曾埋葬过几位肃亲王。

 

清初的第一位肃亲王是豪格,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也就是说他是顺治皇帝福临的长兄,此人地位之重要由此可知。亲顺治四年,豪格被称为靖远大将军,他带兵前去平定陕西、四川的农民起义。这位豪格颇有作战本领,他击败并杀死了张献忠,由此而平定了四川。顺治五年四月,豪格凯旋返京,等他走到潘家窑一带时中了埋伏而身亡,之后他就葬在了这一带。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所以这一带就给他建起了陵园,并且有专门的守墓人。解放之后,此陵供祭祀用的享殿成为了小学教室,再后来就彻底拆平了。如今看过去,架松坟这一带已经是成片的宿舍楼,完全看不到王陵的踪影了。

 

快递公司也在这里有摊位


从五十年代开始,潘家窑一带先后建起了多个单位的宿舍楼,但何时在这些宿舍楼群中建起了一个旧货市场?《北京朝阳改革开放30年》一书中有《潘家园旧货市场走向世界》一文,该文中称:“潘家园旧货市场最早形成于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跳蚤市场’在北京应运而生。潘家园旧货市场就是自发形成的跳蚤市场之一。开始,市场只有几十个摊位,经营的商品主要是旧生活用品,旧五金工具,旧自行车零件等,也有些摊位经营古旧的物品和工艺品。经过半年多的发展,摊位增至上百个,逛市场的人也日渐增多,原有的场地显得狭窄拥挤。1992年下半年,潘家园街道为引导市场发展,在劲松南路建设封闭式大棚,设置90余个固定摊位。到1994年,摊位发展到近千个,买卖的人群达万人以上。”

 

车棚下


按照以上的说法,潘家园旧货市场形成于1992年,以此到如今的2017年,也不过就是25年的历史。但是,92年之前的情形是怎样的呢?《2006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中作了如下的解释:“市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潘家园小区刚刚建成。那时在白桥有一个小市场,潘家园小区有个人在那里卖自行车零件和小电器,也搞修理。当时正赶上城市改造,白桥市场被取消了,他就回到潘家园小区继续支摊。后来小区里的居民也把旧的东西搬出来卖,再后来外地人也渐渐的来了,他们卖些新旧瓷器、瓷瓶和旧书什么的。就这样人气就起来了。”

 

这个说法又把潘家园市场的形成时间往前推了7年,如此说来,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形成主要是靠自发。而后这个市场越搞越大,有关部门经过整合,把这里变成了固定的市场。其实,潘家园旧货市场取得经营许可证已经是2000年11月的事情了。这个大市场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跟其社会影响力有很大的关系,《北京朝阳改革开放30年》一文中写道:“1998年6月25日,陪同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希拉里夫人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兴致勃勃地逗留了两个半小时,购买了十余件工艺品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次造访潘家园旧货市场给希拉里留下深刻印象,乃至在她的回忆录《亲历历史》中,还对这次参观购物念念不忘。”

 

看到了线装书


希拉里两度差点当上美国总统,她竟然对潘家园如此青睐,她还把自己在潘家园的经历写入了一本畅销书之中,从此更加让这个市场名扬海外。其实,不只是她一位,还有很多外国名人光顾过这个市场。上文中还提到:“如希腊总理米蒂斯,罗马尼亚总理讷斯塔塞同,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比尔阿彻,捷克外长,秘鲁、以色列大使等,他们对潘家园旧货市场给予了高度评价。近几年,在美国、法国、泰国等相继出现以‘潘家园’命名的经营中国工艺品市场。”

 

当然,也不是说因为外国要人光顾过这里就与有荣焉,更为重要者,通过这些人的宣传,使得潘家园成为了一处国际知名的游览之地。《2006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中甚至有了这样的说法:“每当周末的清晨,古老的北京城在晨曦中苏醒,有两个地方人流汹涌,万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抬头看升国旗;一个是潘家园旧货市场,来自四面八方的收藏爱好者低头寻国宝。”


翻阅

 

把潘家园淘旧货跟到天安门看升旗来做并提,这种说法是否合适显然本报告的作者也顾及到这一层,故其在该文中又作了如下的解释:“潘家园旧货市场开风气之先,得近水楼台之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为业内翘楚。于是,‘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逛潘家园’这样的俗语应时而生,我们姑且不论把潘家园旧货市场与长城、故宫并列是否恰当,但我们不能忽略潘家园的旧货市场正逐渐成为北京的城市文化名片这一事实。”

 

把逛潘家园跟吃烤鸭等并提,这倒是一个不错的说法。时到今日,中国人旅游的主题仍然是吃喝玩乐。登长城、游故宫是玩,烤鸭算是吃喝,那逛潘家园就算是乐吧。虽然在此捡漏不容易,但买件特色工艺品却能如广告所言:总有一款适合你。


南区热闹了起来

 

关于这里的经营门类,刘川生、宋贵伦在其报告中写道:“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骨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衡水的鼻烟壶、杨柳青的年画、江苏的绣品、东阳的木雕、曲阳的石雕、山东的皮影、江西的瓷器和江苏的水晶、宜兴的紫砂、陕西的青铜器、云南的服饰、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台湾的交趾陶等。”

 

如果以时间论,我在二十年前就来过潘家园,当然我来此地主要是抱着捡漏的心理。如以上报告中所言,这些经营门类中有古籍字画和旧书刊。可能是期望值太高的原因,我几次来潘家园都是抱希望而来,败兴而归,从来没有买到过一本书。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后来还是时不常的来此地呢?其实以后的潘家园之行,已经跟淘书无关,其前来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里名气太大了,外地的爱书人来京游览时,潘家园成为了固定的保留节目,而我则一趟趟地陪着朋友来此市场闲逛。因为没有便宜可捡,还要不断地前来,故而逛潘家园成为了我的苦差事,以至于我真恨不得这个市场早点关闭,省得我一次次地跑到这里来,为停车发愁。虽然前些年这里建起来了面积很大的立体车库,但此车库在设计上有些问题,因此停车颇为不便。


南区东端情形

 

其实,有时我来此地也并非全是跟书有关的事情,因为这里售卖各种特色工艺品,每当我为过年买礼品发愁时,来潘家园转一趟,总能让自己满意而归。我想那么多人喜欢潘家园,恐怕也跟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吧。

 

在潘家园内有一个固定的区域专门交易古旧书刊,既然如此,为什么在这里我却不能捡到漏呢?在以前对于这件事其实我也想不明白,后来跟朋友们聊起我的心态,众友人们对我一通嘲笑,他们都说我心态不正,总想捡便宜。但我觉得,来潘家园辛苦淘书,不是为了捡便宜那还有什么目的呢?否则的话,中国书店的几个门市部专门有古籍柜台,架上的好书比比皆是,只要你不嫌贵,分分钟都可将其买回家。更何况古籍专场拍卖会到如今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专场拍卖也搞过了几百场,同样在那里也能寻觅到数量巨大的善本,但要拥有这些宝物,只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不嫌贵,并且有花不完的钱。

 

可惜,上天没有这么照顾我,我的赚钱能力始终有限,所以捡便宜的心理未曾有一刻离我而去。竟然如此,那为什么我在潘家园捡不到便宜呢?然而我也看到不少的爱书人都写过前往潘家园捡漏的文章,这类的文章当然对我有特别的吸引力,可是读过之后,却少有让我感到羡慕嫉妒恨的大漏儿。因为我从未看到别人在这里买到过宋元珍本,也未听闻过何人捡到了顾批黄跋毛钞劳校。名人手札似乎这里发现不少,但基本都属于现当代名家,明清手札未闻何人在这里捡到过便宜。但是,明清刻本似乎潘家园出现了不少,如此说来,在潘家园能够捡到的便宜大多是中档品。

 

古玩大棚内渐渐有了商户


但也有人不赞同我给出的这个判断,朋友告诉我说,有人在这里捡到过大漏,但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明写出来,所以我未曾听闻不等于没有。其实,也有人会憋不住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如《藏书家》杂志上刊出卓洛先生所撰《潘家园的传说之古籍做伪》,这篇文章专谈潘家园的古籍做伪,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话题呢?卓洛在该文中的引言说道:“收藏的人都想要‘捡漏’,只是‘捡漏’还有个兄弟,名字叫‘打眼’,它们总是一起出没,形影不离,见过‘捡漏’的,也一定见过‘打眼’。‘打眼’又分两种,一种是买贵了,一种是买假了。买贵了不要紧,随着价格日涨,总有解套的一天,买假了就比较难办,不光经济上受损失,说出去面子上也不好看。”

 

看到这段话,让我的私心大感宽慰,看来每个收藏者都想捡漏,而并不仅仅是我。但可惜的是,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运气,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都是相对而言者,捡漏不成就会打眼,而对于打眼的种类,卓洛又做了两分法,尤其第二种多被爱书人视为丢人之事,故少有人自己讲出来。

 

卓洛在文中以书名为章节讲述了多个打眼的故事,这些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原文一看。而我在此仅把他总结出的做伪方式作一下引用,以此提醒爱书人在捡漏之时也要提高警惕。比如该文中讲述到的《御制耕织图》,对于该书的造伪方式,卓洛在文中称:“新印古籍,使之化身千万,本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不幸被人拿去染纸做旧用来骗人。做旧的手段有磨角、做虫眼、火烧、太阳晒、水泡、生霉等。梁纸的原料有栀子、橡壳、栗壳熬水、糖色(如同做红烧肉)、茶水,赭石、藤黄二色合并,还有酱油。”

 

古玩大棚内渐渐有了商户


从这段话看,造伪也不容易,他们要在新印古籍书上下那么大的功夫,有时我在想这些做伪之人既然在伪造古书时动了这么多脑筋,如果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制作一本新的有收藏品质的古籍时,所卖价钱也不比造假书差到哪里去,可惜没人听我的建议。看来有些事情真应当多说多骂,才是一位合格的收藏者。《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中有一首歌谣叫“潘家园旧货市场”,这首歌谣的口述者是李靖,而采录者为赵书。我抄录该歌谣如下:

 

光买不骂傻玩家,

光骂不买假玩家,

又买又骂真玩家,

不买不骂不是玩家。

 

至少这首歌谣认为,又买货又吐槽才称得上是真玩家。这正如古玩行所言:褒贬是买家。此言外之意,进古玩行一味地夸某东西是如何之好,店家立即明白,此人绝非买主。既然如此,看来我今后也要多在文章中骂骂咧咧,以此来显现我是一位真买主。


摆放好的工艺品

 

其实,潘家园的管理者在起名时就考虑到了这一层,因为此处名为旧货市场,而绝非古玩城。在潘家园兴盛之前,距此很近的北京古玩城更具名气,为此那一带又陆续诞生了两个古玩城,由此而渐渐形成了较大的阵势。可是,而后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越来越具人气,其光芒掩盖了附近的几家古玩城。为什么这样一个旧货市场却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潘家园能够让人很休闲的快乐于其中,恰恰是因为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所以无意中捡到的便宜才给人以意外之惊喜。更何况,无论买对与买错,按照行规古玩业从无假货包退这么个说法。而刘川生等所写之文中又明确地提到了这一点:“有人用‘潘家园’三个字做上联来出对子,下联答案则为‘贾雨村’,虽然是传说,但的确是潘家园的一大特点。都说潘家园净是假货,可是我们的‘3·15’一次也没到这里找过麻烦,古玩行有它约定俗成特殊的游戏规则,一般来说全是周瑜黄盖我愿打你愿挨的事儿。只有外行人才会去计较真、假之事,对行内人而言,潘家园的东西永远只分新、旧。收藏家马未都就说过瓷器作伪你看出来了,不能说这是假的,应该说这东西‘看新’。买卖之间没有假字,只有新老。你说谁的东西是假的谁也不干,瓷瓶子有什么真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