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京彩e品·京彩文化】有奖征文活动
文/郭凤祥 在北京的那些日子,我住在朝阳区潘家园街道附近。 朋友告诉我在潘家园附近有个久负盛名的旧货市场值得一看。 旧货市场?不就是收破烂,卖破烂的地方吗?有什么看头?又不是没见过。旧货充斥,杂七杂八窝窝囊囊,乱七八糟的地方,连点新鲜的气息都没有,非贪图便宜实用,谁愿意上那种地方? 回到住处,想起朋友的建议,出于好奇心理,便在网上搜了一下。 果然,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名声了得。这个既叫旧货市场也有叫古玩市场的地方果然存在,并且是非同小可!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古玩艺术品、工艺品、旧货交易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骨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等等。 当日,按照朋友的指点加上跟热心的当地人问路打听,我来到了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潘家园桥西南位置的潘家园旧货市场。 诺大的旧货市场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摊位组成。一眼望不到边的摊床,来来往的人流,形如农村里过年赶大集一样。分门别类的珍奇古玩充斥其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疫情影响,今天的古玩市场该是每天有数万人次的游客光顾这里。有人说:“北京有两处人最多的地方,那就是天安门广场抬头看国旗,潘家园旧货市场低头寻国宝。”看来还是有道理的。这里既是旅游热点,更是收藏爱好者向往的淘金乐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中外游客光顾淘宝的所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来朝的盛况仿佛就在眼前。难怪网传,1995年欧洲的旅游地图上标出了“北京旧货市场”这个名字。 走进旧货市场,最令我心动的是铺天盖地,汗牛充栋,墨香扑鼻的旧书市场。尤其是那些线装书泛着古黄色,透着古老久远的味道。令人痴迷的各类藏书、古籍善本、名人手札令人爱不释手。有人说:历史,是早就铸成的山丘,无人能够撼动,只可以汗牛充栋地堆在图书馆里,供戴着老花镜的历史学家们寻章摘句、皓首穷经地研究。这些寂寂埋藏于旧纸堆的佳品埋藏的了多少收藏的佳话,而其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这些故事多半是与“捡漏”有关的奇闻异事。捡漏就是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所以,书市可以说是捡漏的天堂,捡漏得来的货品都升值不少。 话说,蔚县有个经营线装书的老乔在山西收来两捆古书,约有四五十本,在太原、石家庄等地蹲了十来天也没卖出去。老乔心中懊恼,在从太原来京的火车上,越想越生气,借着酒劲,一气之下打开车窗扔出一捆,再要扔第二捆时被列车员喝止。老乔扛着剩下的一捆书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好歹以三百五十元卖出。当时,他还觉得很开心,甭管怎地,没亏多少本!一周后老乔得知所卖的是宋版的四书五经……这世间,治什么病的药都有,就是没有买后悔药的! 天津宝坻有个姓司的读过一些书,也算识文断字。某日,他领着孩子去乡下赶集,在地摊上看到一本古书,名:《观音慈容五十三现》。老司花一千元买了这一本古书。随后,老司领着儿子带着那本书,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一出手,就有人搭茬。老司随口喊了个三千元,对方毫不犹豫,三千元成交。老司十分高兴,在北京吃喝玩乐一天,高高兴兴地回到宝坻。一年后,买主居然找到老司。老司吓了一大跳,心想:是不是去年卖出去的书被人发现了破绽。正在他惊恐万状,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时候,来者说你家里缺什么?“缺……缺……不缺什么!”“老兄,不要害怕,我是真心地想帮你。您知道那部书挺值钱的。”来者接着从包里抽出一沓钱说:“道上有个规矩叫做见面分一半。这些钱就算有福同享,利益均沾吧!”说完悄然离去。老司一点手里的钞票正好是5000元。那个年代,混得最好的就是万元户,老司一下子就成了半个万元户,美出大鼻涕泡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欣赏文化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陪衬。 在众多的文物中,书籍最能体现人的品味。在这个世界上,越古旧越值钱的除了古董、钱币、感情就是书籍。十年前,新文学版本百十元能买两三册,今天光是张爱玲的初版《流言》已市价五千,宋庆龄、郭沫若签名本已上万元。说不完的潘家园书市奇闻,看不完的京彩e品争奇斗艳。 北京它以海纳百川,无限包容的姿态融汇了元、明、清历代文化,以潘家园为代表的京彩e品,京彩文化,集不同年代、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民族文化之大成,神秘如同埃及“金字塔”永恒之谜,不断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收藏一族纷至沓来,不厌其烦地翻阅、探寻谜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