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心得:《四圣心源》的中气理论及扶阳抑阴思想

 隐然 2018-04-04


发现本草 第【60】期

反璞归真,回归自然,一起发现本草的奥秘  

     

本文是本人在“中医传承讲习所”一期结业时写的心得体会,不揣简陋,与诸学友分享。“中医传承讲习所”的组织者重庆中医院李群堂主任在《心得集》的前言中说:“以慈悲心,勤习医术,普济众生。在这个大愿心的鼓舞下,学医之路,将永无止境......”余虽愚笨,但愿以师志为己志,不惧艰难,努力学习......

编辑|微尘


中医学习缘起


这几年母亲因“骨质疏松”受尽了病痛及治疗过程的折磨,脊柱压缩,本来比我高大很多的人,现在比我矮了一大截。女儿咳嗽两年多,看了无数的中医西医,检查无数、打针吃药无数,一直不见好转。对医学一无所知的我,面对被病痛折磨的亲人,真的感到很无力。
    有感于“为人子女者,不学医是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学医是为不慈”,并受了 “
元代一代医宗朱丹溪到四十岁才开始学习中医”这句话的鼓舞,自不量力,开始自学中医。开始还有雄心壮志,要把《黄帝内经》背下来(惭愧,真是无知者无畏啊),结果因为传统文化的底子太簿,加之天资愚笨,《黄帝内经》看起来象看天书,更不要说背会了,无奈放弃。但一直在心里期盼如果有位真正的中医老师能教教我就好了。没想到让我真的遇到了,一次偶然机会知道重庆华藏书院办有中医公益讲座,由院长耿宏慧老师主讲,抱着听听看的想法去听了第一次课,耿老师从中医的思维模式开始讲起,河图洛书、阴阳五行、易经八卦......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这一次课让我大开眼界,更加喜欢上了中医,并重新认识了中医,之后华藏每次中医课及《四圣心源》读书会便一期不落的全参加了(在读书会把《四圣心源》全文循环朗读了三遍)。

更为有幸的是,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未经过中医科班的系统学习,却能跟众多优秀的中医师一起参加中医传承讲习所的学习,再次听耿老师讲《四圣心源》,让我受益匪浅。感恩耿老师,感恩所有为中医传承讲习所付出的所有老师。



我对《四圣心源》的粗浅理解


下面我从一个不专业的中医爱好者的角度谈谈我学习《四圣心源》后,对它的理解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圣心源》由清代御医黄元御所作。黄师认为,脾为己土,体阴而用阳,以太阴而主升清;胃为戊土,体阳而用阴,以阳明而主降浊。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枢轴,中气沉浮,而分阴、阳,阴阳升降,又分木、火、金、水四象。土合四象,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中气在二土(己土脾及戊土胃)之交,水克火而火又生土,若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平人土燥阳和,清升浊降,中气善运,四象轮旋,五行相生相克(转换过渡又相互制约),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故神清而无病。若土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皆因此而致,所以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上清而下温,方为却病延年最妙之法。故黄师用药,首重中气。

《四圣心源》全书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展开,遣方用药,处处体现其扶阳抑阴,中气轮转,土输四象的思想。本书第一方——黄芽汤,更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

黄芽汤原方: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方中用人参、干姜以崇阳补火,扶阳抑阴;炙甘草、茯苓以培土燥湿,升达脾阳。阴阳之理,阳主阴从,升为主动,降为被动,故而脾升则胃降,中轴轮转,中气得治。

《四圣心源》一书中,除黄芽汤原方体现黄师扶阳抑阴,首重中气的思想外,更有多方均是以黄芽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来,以治四维之病。黄师认为,中气乃四维(木、火、金、水)之根本,治四维之病,均首重中气,在以黄芽汤治中的基础上或升肝达木以治肝血之左郁,或降敛肺胃以理肺气之右滞,或清君相之火以防心火之上炎,或温补肾阳以治肾水之下寒。

如治疗咳嗽之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细辛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在用黄芽汤崇阳补火,培土泻水以治中的基础上,加半夏以降胃并带动肺气之降敛,细辛以散脾肾之湿寒,五味子以纳气归肾。

治血瘀之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黄师认为:“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 ,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

本方用黄芽汤去人参温中泻水以运中土,丹皮、首乌以清风,桂枝以升达肝木,桃仁、丹参以化瘀,共奏木达风清,肝升血畅之功。

治疗泄利之苓蔻人参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肉蔻一钱,煨,研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黄师认为:“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本方由黄芽汤+白术、肉蔻、桂枝而成。亦可看成仲景之理中汤加茯苓、肉豆蔻、桂枝。其中肉豆蔻敛肠,白术、桂枝升肝脾,黄芽汤温中燥土,使中气轮转。如此,水谷入于胃,脾阳消磨,水与谷之精华、糟粕各行其道,故泄利止。

《四圣心源》全书,还有很多方剂是以黄芽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来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我觉得,黄师的扶阳抑阴,首重“中气”的思想理论,不论对我们日常生活养生,还是遣方用药治病,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四圣心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案一

黄芽汤加半夏治牙龈肿痛及咳嗽变异型哮喘


女儿13岁,咳嗽2年(平时每天都会咳,但不剧烈,次数也不多,吃水果后感觉有痰更易咳,若稍有感冒,咳嗽便加重,先看名中医吃中药后无效,又再看西医,查血,输液,雾化无数次均无效,CT检查肺部无问题,肺功能检查结论为“变异性哮喘”,吃了白三平,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仍无效。后又去看中医,吃了几十付中药,仍无效。

我学了《四圣心源》以后,开始试着自己用药试试。

《四圣心源》谓“《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我试着用“咳嗽根原”里的方子“姜苓五味细辛汤”给女儿喝,具体用药:茯苓9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半夏9克,细辛9克,五味子3克(研),无明显效果。我知非黄师理论有误,定是因我一知半解生拉硬套,所以无效。因此便把问题先放一边,待理解透彻了再重新考虑用药。

忽一日,我开始牙疼,四颗门牙牙缝间的牙龈鼓起小包,感觉有风往外窜,按压小包会出血,但按压着反而不痛,张开嘴吹点寒风感觉当时舒服点,但过后更肿更疼。吃了《四圣心源》中的“黄岑石膏汤”无好转,再吃了“潜阳封髓丹合用方”无好转,又去药店买中成药,涂的,吃的用了好几种都无效,确实受不了了,用西药包括消炎的抗生素,肿痛安之类的好多种,均无效。痛到我几乎崩溃,学习都差点失去了信心。后来想,《四圣心源》中时时刻刻强调中气的重要,几乎所有病的根源,归结到最后都跟中气有关,所谓“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于是就用了《四圣心源》的基础方“黄芽汤”加半夏(加半夏以加强阳明戊土的降敛),具体用药:人参9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干姜9克,京半夏9克,吃了两副,居然牙龈上的小包消了,也不疼了。当时感觉真的很神奇。后来仔细想想,我是寒湿体质(常会感觉腹中凉,胃胀,舌苔白腻胖大有齿痕,比常人怕冷,大便溏稀),因水寒土湿中气不运,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冲突,才致牙龈肿痛,所以用这个小方子刚好对症。

由我牙疼一事,联想到女儿咳嗽的问题,“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再看《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想她咳嗽已2年,一直未根治(没有一天不咳),当然不仅仅是普通的肺寒咳嗽,应是中气不运不能升清降浊,浊气上冲导致喉咙痒所以才咳嗽。于是煎了“黄芽汤+半夏”给她吃,因考虑到还是孩子,所以谨慎点把人参改成了党参。具体用药:党参9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干姜9克,京半夏9克。2碗水煎成1碗,去渣温服。连喝了五付。几天后发现,居然一整天一点没有咳嗽。这样一直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一直没有咳。大概一个月后,因突然降温,班上流行感冒,女儿回来说:“妈妈,现在班上流行感冒,到处都是咳嗽的声音,我居然好好的。”我还想这下好了,看来是根治了。说这话后没两天,她也中招了,又开始咳。我想,她这次是风寒感冒咳嗽,用“姜苓五味细辛汤”应该可以,于是用了“姜苓五味细辛汤”+解表药。具体用药:茯苓9克,甘草6克,干姜9克,京半夏9克,细辛9克,五味子3克(研),苏叶9克,生姜9克。一付药后,咳嗽就好了。


案二

姜苓五味细辛汤加味治咳嗽


几个月前,母亲感冒后喉咙痒,咳,有时发热出汗,恶寒,舌苔白,舌体胖大有齿痕, 脉沉弱,头昏沉欲睡,夜里上腭痛。母亲素体脾肾阳虚,再结合各种症状,判断为阳虚感冒,以姜苓五味细辛汤去半夏加麻黄、川附片、人参、白术、防风、蝉蜕、桔梗治之。

具体用药:茯苓10g  炙甘草6g  干姜10g  细辛10g   五味子6g  麻黄10g  川附片10g  人参10g  白术10g  防风10g  蝉蜕3g  桔梗5g

方意是以治寒咳之姜苓五味细辛汤+散寒补阳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扶正固本的玉屏风散+蝉蜕疏风去咽痒,桔梗开肺气以使肺气顺降。

服上方一剂后,诸症消除。但稍受凉后又会头昏,再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芽汤合玉屏风散以善后。

麻黄10g  附片10g 细辛10g  干姜10g  炙甘草6g  人参10g  茯苓10g  白术10g   黄芪10g  防风10g  一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痊愈。


案三

破瘀汤加味治痛经


我一侄女,20岁,每逢月经第一天,小腹剧烈疼痛,每25日行经一次,血色正,量适中,有血块。形瘦肢冷,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判断其为水土湿寒,肝脾下陷而致血脉凝涩不畅。每逢月满经盈之时,经血凝涩不畅,木气下陷郁勃冲突,克伤脾土,所以腹痛。

予破瘀汤+当归四逆汤+川附片+三七治之:

茯苓15g  丹皮15g  炙首乌15g  干姜15g  丹参15g  川附片15g  桂枝15g  白芍15g  赤芍10g  当归15g  炙甘草10g  通草8g  大枣4个,水煎服,三七粉10g(1日分三次冲服)。

每月月经来之前三天开始服用,日服一剂,经来停药。

第一周期服完,经行时已无明显痛感。继服两个周期以巩固疗效,病痊愈。

方意是以破瘀汤运转中气、升肝达木清风,当归四逆汤+三七+川附片温经散寒,补血和血化瘀,暖水燥土。如此中气轮转,木达风清,肝血温升畅达,故而腹痛愈。


案四

苓蔻人参汤治小儿腹泻


我的小女儿,2岁多,一天早上,天刚亮睡梦中拉肚子在床上,起床后又在厕所拉了很多,一直未小便。大概隔一小时后又拉了一次。估计造成原因:前天晚上吃了烧烤豆干一张,黑米粥一碗(微温),饮食过多,又不易消化,孩子小,脾阳不足,不能运化过多的水和谷物而致泻利。用《四圣心源》苓蔻人参汤,以砂仁替换肉蔻以醒脾运中。因是小孩,换人参为党参。

党参6克,甘草6克,白术9克,干姜9克,茯苓9克,砂仁3克(炒,研,去外壳),桂枝9克,粳米一把,因考虑到近段时间早上起床后有眼屎,脸蛋很红,加了6克黄岑。3碗水煎开半后小火煎半小时,去渣。温服半碗,服后大概二十分钟左右,小便通。当天再无腹泻。第二天大小便正常,痊愈。


案五

苓蔻人参汤治剧烈腹痛腹泻


我自己, 2017年12月25日,突觉心下(胃脘部)一阵一阵胀满疼痛,无食欲,四肢无力。以为是食积,服大山楂颗粒冲剂2包,症状无缓解。又服治疗内伤饮食外感风寒之午时茶颗粒仍无效。继而开始腹泄(泄下稀水样便,臭秽异常),并伴剧烈腹痛,泄后腹痛稍减。如此一上午,腹泄四、五次,且伴腹痛,全身无力,毫无好转征兆。于是用苓蔻人参汤原方一剂,水煎服。

人参10g  炙甘草10g  白术15g  干姜15g  茯苓20g  肉豆蔻5g(研)  桂枝15g  一剂,水煎服。

服上方一次,泄利即止。唯腹中隐隐作痛,三次服完,诸症若失。

黄师曰:“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之所以最开始会误判为食积,是因为胀满,胃脘痛,无食欲。我只知食积会胀满,而不知阳衰土湿,脾阳陷败,肝脾下陷,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亦可导致冲突脏腑而生疼痛,肝气奔冲抵触,不得上达,盘郁结塞,亦可生胀满。脾主四肢,脾阳陷败,四肢当然无力。此次胃脘痛、胀满、泄利、腹痛、四肢无力诸证皆因土败而木贼之。故方用苓蔻人参汤,以黄芽汤、白术培土温中,桂枝疏肝,肉蔻敛肠,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木达风清,胃脘痛、胀满、泄利、腹痛、四肢无力诸证自然消除!


《四圣心源》理论对我生活的影响

由于自己的无知,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养生,有很多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好食生冷寒凉之品),导致自己身体不好,大女儿也从小多病,几乎每个月都要感冒输液,学习《四圣心源》以后,不仅让我可以应用它的理论,使用相应的方法为自己和家人朋友解除一些病痛,更重要的是,它的“中气”理论及扶阳抑阴思想,指导我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自己和家人身体变得更健康,小女儿到现在2岁多了,从未因生病进过医院,从未吃过一粒西药更不要说打针输液了,她的身体比姐姐健康多了,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再次感恩华藏书院耿老师的无私教导,感恩黄师留下如此宝贵的《四圣心源》,感恩为中医传承讲习所付出的所有师长!




温馨提示:中药用药需辨证,本文仅供学习讨论之用,具体用药请咨询当地专业中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