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子有了寓意,画的时候有讲究吗?

 澹水老逸 2018-04-04

一、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爱竹的传统。最初是由文人兴起的,后来及至普通老百姓。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六朝时稽康阮籍等七隐士,常聚会宴于竹林间,世称“竹林七贤”,魏晋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寓意,如:竹报平安、爆竹除旧等。苏东坡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可以说是对竹的极尽赞赏。



二、由于爱竹而画竹,历来画竹名家代不乏人。如王维,黄荃,徐熙,石涛,宋代画竹名家文同与苏轼等。文同善画竹林,也善画折枝竹。米芾曾说画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苏轼在画竹的艺术和理论上加以充实和发展,对文同提出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画竹基本理论上加以深化。元代吴镇是一位画竹有成就,理论上有建树的名家,有“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的爱竹名句。主张画竹要达到融化同造物的境界。管道升画竹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而倪云林却主张写胸中逸气。柯九思画朱竹较有名气,他画于用篆法,写枝用草法,写叶用八分法或鲁公撇笔法入画。夏昶画墨竹偃仰,挺立。浓淡、烟姿,雨色都能表达尽致。当时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的美誉。清代《芥子园画谱》中的竹谱分位置法,画竿法、画节法、画枝法、画叶法、勾勒法、墨竹法等,对画竹已作系统的论述,清末《十竹斋书画谱》,是鲁迅先生曾介绍过的画册也有细致的论述。

三、清代画竹名家郑板桥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