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體有3個「除濕」穴,按了消水腫、四肢溫暖 | 健康2.0

 Leona0804 2018-04-05

每當有人身體水腫時,大家一定想腎臟出問題,中醫的觀點也一樣,在五臟六腑中,腎臟主水。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陳俊良指出,腎氣虛會造成「腎濕」,常導致下半身靜脈回流不好,因此下肢水腫是它的特徵。

 

示意圖/TVBS

 

腎臟有濕邪 腰部以下首當其衝

腎臟是儲存先天精氣(來自父母的遺傳)的地方,三總中醫師林齊魁提到,腎臟調控全身的津液,並負責供應各個臟腑能量,腎濕對身體的影響以下半身為主,但它也會造成全身性的水腫,常常有人一覺醒來,眼睛浮腫或是臉看來水水的,但按壓下去便無法立即彈回來,明顯感到凹陷。

 

除了水腫是腎濕的特徵,陳俊良指出,腎濕的人總是覺得很疲累,四肢很沉重,「腰為腎之府」意謂著腰部是腎的屏障,當腎臟有濕邪時,首當其衝的就是腰部及腰部以下常感痠脹痛沉,腿軟無力。同時,因血液循環不好,也會四肢冰冷。

 

不過,中醫師陳旺全提醒,腎臟有濕邪時會出現水腫症狀,但出現水腫時不一定就是腎濕引起的,造成身體水腫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水腫,「反覆出現水腫時,建議最好先找出原因,以免延誤病情。」他強調。

 

每當天氣變化時,會出現頭痛、肩頸痠痛、腰腹痠、腳踝或膝關節疼痛時,就是「濕滯」所產生的症狀,民眾可以多觀察幾次;但出現「手麻、腳難走」的症狀,可能是疾病發生前的預兆,得趕緊就醫。

 

按一按,濕氣退散

下肢水腫明顯的人要促進排濕,陳俊良醫師建議,平時可多按壓小腿後的「承山穴」、膝窩正中間的「委中穴」、外膝眼下橫四指「足三里」這3個穴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