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台诗案:群丑同戕苏学士,欲加之罪患无词?

 高山仙人掌 2018-04-05


苏轼为了躲避朝廷中围绕变法的是是非非,主动申请到外地做官,八年当中连续担任杭州、密州、徐州三个地方的行政首长,也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宋神宗元丰二年(1049)四月,苏轼又来到了湖州(今浙江吴兴)担任知府。新的环境,新的开端,苏轼开始酝酿新的工作计划,要为地方百姓多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然而,这一切却都不可能实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彻底打碎了他的美好愿望。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黑云压城山雨欲来

  

苏轼在地方工作的这几年,朝廷的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吵得热火朝天的变法派、反对派的核心人物都已经先后离开了朝廷。


强硬的变法派领袖王安石在三年中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后来只好心灰意冷地闲居在南京。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则长年闭门著书,不问国事。

  

当时的朝廷上,主要活跃着这么几类人物——

  

一是宋神宗。他二十岁继承皇位,在王安石的辅佐下大力推行变法改革。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神宗已经三十多岁,由一个锐气十足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成熟老辣的独裁者。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他迫切需要建立牢固的个人权威,因此对反对变法的传统势力采取越来越严厉的压制态度。换句话说,熙宁年间变法刚刚起步的时候,反对派的声音还只是不同政见,不是什么罪过。


但是到了元丰年间,变法早已成为庙堂国是,谁再要抨击新法、表达反对意见,那就是反对国策,就是反对神宗皇帝,就是犯罪。

  

二是王安石的门生以及他提拔的新进之士,代表人物是御史中丞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何正臣。他们的工作是负责监察、审理、审讯、监督朝廷官员,其职能大体类似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


这些人都是依靠革新和变法的潮流走上朝廷高位的,根底较浅、声望较低。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司马光、苏轼这样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卷土重来,危及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对于旧党人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只要有适合的时机,便不遗余力地予以抨击、打击。

  

三是宰相王珪等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没有什么一定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政治才干。比如王珪,就是所谓著名的'三旨'宰相——请来圣旨,得到圣旨,传达圣旨(事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6)。



他们既不是变法派,也不是反对派,之所以能够在朝廷站住脚跟,靠的就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固步守成,但这批人最大的危害就是心胸狭隘、嫉贤妒能。

  

看起来,这三种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有一点可以促使他们拧成一股绳,那就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所在,要拿吵嚷不休的反对派开刀,给旧党人物一次强有力的打击,借以巩固自身地位。前台主刀的是李定、舒亶等人,王珪是个敲边鼓的角色,至于宋神宗,则是那只隐藏在幕后的看不见的手。

  

前文曾说,由于种种原因,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最后已经逐步演变为排斥打击异己分子的残酷政治斗争。那么,拿谁开这第一刀呢?他们把目标锁定了苏轼,认为他最合适。原因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

  

第一,苏轼在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中,名气比较大,声望比较高。欧阳修去世后,苏轼逐渐成为文坛与学界的领袖人物,身边聚集了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在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力。如果扳倒了苏轼,也就扳倒了拥护他的那些文人,扳倒了一大半反对派!

  

第二,在反对派当中,苏轼敢说敢为,反对新法的声音比较高,抨击力度较大。虽然这七八年他一直做地方官,但还是呈给皇帝不少反对新法的奏章,写了不少抨击新法、嘲弄新法人物的诗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他虽然距离朝廷远,可是他声音大,是个大喇叭。把苏轼给扳倒了,等于就把这个喇叭给堵起来了。

  

第三,宋神宗虽然不满意苏轼的反变法言论,但却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皇宫里的人都知道,神宗吃饭的时候,只要停下筷子阅读,那肯定是苏轼的诗文或奏章(事见宋·王巩《随手杂录》)。偏偏他这几年在地方上干得不错,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还得到了宋神宗的嘉奖。


保不准哪一天神宗会一声令下,将苏轼调回京城加以重用呢!对于李定等人来说,这是个极不稳定的危险信号。所以他们坚决不能让苏轼这样的人再次回到朝廷,不但要把他扳倒,最好能置之于死地,这就会使得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失去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起码失掉一员大将,这对于巩固自身的地位是非常有好处的。

  

祸从口出罪从天降

  

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扳倒苏轼,置苏轼于死地呢?李定等几个人一碰头,想来想去,'讥讪朝政''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是比较适合苏轼的致命罪行!说白了,就是苏轼讽刺新法,藐视朝廷,训斥皇帝——这么严重的罪名,够砍一百次头了!


但是你空口白牙地说人家有罪,谁相信呢?所以,要想扳倒苏轼,必须得点燃一根导火索,让这股火苗一直烧到宋神宗头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导火索终于找到了!苏轼到达湖州之后,按照惯例,给皇帝写了一封表示感谢的奏章,即《湖州谢上表》。这封奏章按惯例在朝廷的邸报(内部新闻通报)上发表,供群臣传阅。李定等人反复细读这份短短的三百多字的上表,终于从字里行间挖出几处刺眼的文字——

  

苏轼说湖州'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即湖州风俗纯朴,是东南地区平安悠闲的城市,山水清秀,是朝廷礼遇贤能的好地方。这分明是在埋怨朝廷不给他委以重任嘛!

  

苏轼说'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自己个性古怪顽固,人微名小,才学浅陋,议论不当,别人各有所长,自己毫无所长。这分明是正话反说,借此自我吹捧嘛!

  


苏轼说自己在仁宗朝就在中央做过官,现在又连续担任地方长官。这分明是摆臭架子、老资格,向朝廷邀功请赏!

  

苏轼说皇上'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说皇上知道我愚昧不合时宜,难以追随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员,知道我年老不会惹事生非,也许还能照顾百姓。这分明是对维护变法的新进官员的人身攻击!还自诩'老不生事',难道朝中的人都在惹事生非?

  

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二十七日,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首先发难,他上奏神宗皇帝说: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妄自尊大,大放厥词,愚弄朝廷,中外人士无不惊叹。


他指责苏轼怙恶不悛,却还泰然自若,对朝廷诽谤谩骂无所不为。但凡有水旱灾害、山林盗贼,苏轼一定会归咎于新法,甚至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样子,似乎惟恐灾害还不够深重!何正臣认为,在推行新法的关键时刻,在变法尚未完全成功之际,朝廷必须要明确赏罚,以示天下。对于像苏轼这样的大恶之人,难道可以不加以惩治吗(语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七月二日,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第二个上阵。他将苏轼在杭州出版的《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部诗集献给神宗皇帝,认为苏轼的诗文处处都在讽刺新法、侮辱朝廷甚至宋神宗本人。这些诗文在朝廷内外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对皇上对朝廷实在是大大的不敬。


皇上给贫民发贫困补助款,苏轼在诗中讽刺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颁布新法令考核官员,他讽刺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皇上兴修水利,造福农桑,他讽刺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皇上下令盐业专卖,严禁私营,他讽刺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总而言之,只要皇上、朝廷有新举措,他就应口而言,极尽讥讽之能事。这些言论或者刻在书版上,或者刻在石碑上,广为传播,自以为能。而苏轼最近所上《湖州谢上表》,更是对变法横加指责,其言论在街头闾巷广为流传,志义之士无不愤怒。舒亶请求神宗皇帝立即将苏轼交付有关部门,严加惩处,杀一儆百(语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但是三十二岁的宋神宗并没有明确表态,也许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还在观望犹豫。

  

就在舒亶上言的同一天,御史中丞李定终于亲自出马,他上奏皇帝,明确指出苏轼犯有四大该杀之罪——

  

第一,苏轼此人本来不学无术,只不过偶然考中科举,浪得虚名,在朝廷滥竽充数罢了。他三番五次诽谤朝廷,当今圣上皇恩浩荡,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没想到他依然怙恶不悛,其罪恶昭然天下,该杀!

  

第二,古人说,对于恶人,先行教导,如果不听从,然后可以诛杀之。陛下等待苏轼悔过自新已经很久了,可是他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面对朝廷、圣上,依然口出狂言,傲慢无礼,为中外人士所知,该杀!

  

第三,苏轼讥讽、诽谤、抨击圣上朝廷的诗文言论,虽然没有什么道理,却颇能蛊惑人心,混淆视听。为官之人,不遵循陛下的法令,内心冥顽不化,不服从皇帝的教化,按照先王的法令就该杀头!

  

第四,苏轼精通史传,应该懂得侍奉皇上要遵守君臣之礼,诽谤圣上就是死罪。但他却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私愤,公然诋毁圣上的名誉。苏轼怨恨陛下不重用他,所以对陛下所施行的一切政策都彻底地诋毁,真可谓明知故犯,该杀(语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连续四大罪状,连续四个该杀,这个导火索一点着,火苗就'呼呼'地直接烧到皇帝头上,苏轼不死也难啊!现在,神宗手里攥着好几张措辞激烈的起诉书,他必须也可以作出决定了,他下达圣旨,将苏轼的案子交付御史台调查处理。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苏轼的这个案子被称为'乌台诗案'。

  

李定等人立即布置派遣太常博士皇甫僎前去缉捕苏轼。皇甫僎带着儿子与两名军士,一行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往湖州。情况万分危急,可苏轼还蒙在鼓里!

  

千里缉捕锒铛入狱

  

最先得知这个坏消息的是驸马王诜,他的夫人是神宗的姐姐。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他火速通知在南都(今河南商丘)任职的苏辙。苏辙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惊呆了,立刻派人飞马奔赴湖州,希望赶在皇甫僎之前通知苏轼,好让兄长有个思想准备。


苏辙派出的飞马哪里赶得上皇甫僎这个官差的骏马?多亏皇甫僎到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儿子忽然生病,结果耽误了半天,苏辙的信差终于抢先一步赶到,给苏轼报告了这个爆炸性消息(事载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七月二十八日,皇甫僎一行抵达湖州。此时苏轼正在休假,由他的副手、湖州通判祖无颇代知州事。皇甫僎身穿官袍官靴,手持笏板,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两位御史台军士身著白衣,头扎青巾,怒目圆睁,脸色狰狞,分列在皇甫僎两侧。衙门上下人心惶惶,一片混乱。

  

苏轼哪见过这阵势!他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非常害怕,不敢出去,在衙门后与祖无颇商量对策。祖无颇安慰他说:'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总还是要出去应对吧!'苏轼问:'我现在已经是罪人了,恐怕不能再穿朝服了吧?'祖无颇头脑还算冷静,他对苏轼说:'你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罪名,还不是罪人,当然应当穿朝服出迎。'

  

苏轼的情绪这才稍稍稳定,他穿上官服,手持笏板,出去见皇甫僎,祖无颇等官员也都身穿官服排在他身后。但见那两位御史台军士的腰间鼓鼓囊囊,好像藏有匕首。皇甫僎脸色铁青,一言不发,气氛更加恐怖。


最终还是苏轼先开口,他说:'我知道自己多次激怒朝廷,今日使者前来,肯定是赐死,死倒不怕,只求能与家人诀别。'皇甫僎这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倒还没有那么严重!'

  

祖无颇这时上前问:'您一定带来皇上的诏命了吧?'皇甫僎厉声问他:'你是何人?'祖无颇回答:'代理知州。'皇甫僎于是拿出诏命,众人打开一看,不过是将苏轼革职带进京的普通公文,这才暗暗松了一口气。皇甫僎催促立即上路,两名士兵立刻上前将苏轼五花大绑,片刻之间,苏轼这位湖州知州如鸡犬一般被拉出城外,拖上官船(事载《孔氏谈苑》)。

  

苏轼的妻儿老小急忙追赶出来,哭天抢地紧随在后。苏轼心里既慌乱又难过,但他依然不失文人本色,在这个当口儿,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来:当年宋真宗招揽贤才,有人推荐诗人杨朴。宋真宗立即召见,让杨朴作诗。杨朴说不会,真宗问:'你临走的时候有人作诗送行吗?'杨朴说:'没有,只有我老婆写了一首绝句,说:-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家了。

  

这个故事苏夫人也听说过,这会儿苏轼回头安慰夫人说:'别难过了,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苏夫人不禁含泪失笑(事载苏轼《东坡志林》)。

  

这边儿苏轼刚押走,那边御史台就派人去搜查苏轼的诗文。当时苏轼的全部家人正乘船奔赴南都投奔苏辙,官府连夜在宿州拦截这艘船,翻箱倒柜搜查一通,吓得一家人魂飞魄散。


个性一向温顺的苏夫人不禁怒火中烧,她气愤地说:'都是吟诗作文惹来这场大祸,他究竟得到什么好处,把我们吓个半死!'一怒之下,将手中残存的苏轼手稿烧了个干净(事载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半个月后,御史台开始正式审理苏轼这起皇帝钦定的大案要案。这个案子怎么审?

  

起诉书上罗列苏轼的一大堆罪状,几乎都与诗文有关,那就先调查诗文的真实含义再说吧?不行!先定罪再说。审讯一开始,审讯官员就问苏轼五代以下有无誓书铁券。


誓书铁券乃是皇帝特赐给功臣及其子孙的免死诏书,苏轼出身低微,哪有什么誓书铁券?这完全是讯问死囚犯的方式(事载宋·朱彧《萍洲可谈》)。可见李定等人早就将苏轼内定为死罪,只等证据拿到,再屈打成招,便算大功告成。

  

证据在哪里?唾手可得!



  

首先,将已经出版的苏轼诗文全部收集起来,选出一百多首认为有问题的作品。其次,向各地方政府发出公文,务必上交个人手中所有苏轼的诗文,不得隐瞒。结果短到一张便条,长到一首完整的诗统统上交御史台,仅杭州一地就上缴了数百首之多。


然后拿出一首,让苏轼自己解释一首。最初,苏轼只承认个别诗作有讥讽朝政乃至新法的意思。御史们立刻暴跳如雷,他们一口咬定苏轼不老实,展开车轮战法,除非苏轼对诗歌的解释符合他们的心愿,否则就没完没了。

  

实在不想说实话,那就只有辱骂和暴打了(事载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面对如此的刑讯逼供,苏轼感到自己前途险恶、生死难料,他的精神多次面临崩溃的边缘。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就曾想投江自尽,想到兄弟亲人才作罢;入狱后他又准备了一些丹药,想着一旦被判死罪就先行自杀(事载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面对苏轼的遭遇,我们不禁要问,苏轼究竟有没有写'抨击新法、讥讽朝政'的诗文?这些诗果真罪该杀头吗?我们来看一看、评一评:

  

第一,平心而论,苏轼的确写了不少讥讽、抨击新法的诗歌。这其中,有的是因为新法中确实存在问题,有的则是苏轼对新法的偏见。比如朝廷在全国推行各种新法,苏轼在诗中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山村五绝》)。


意思是说,农民一趟趟往城里跑,就是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法令条例,好处没得到多少,跟在大人身后的小孩儿反倒学会了城里人的口音。要对付许多的新法条例当然会有些麻烦,但归根结底,这些麻烦的新法还是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好处,总不能因噎废食吧?这就是苏轼的不对了。

  

第二,只是一般性地讥讽朝政,并不一定针对新法,更不至于讥讽皇帝。比如朝廷实行官盐专卖,增加国库收入,苏轼在诗中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山村五绝》)。


意思是说老百姓吃春笋没有味道,原因是三个月都没有吃盐了,其实就是埋怨官盐的价格太昂贵。官盐专卖是北宋开国以来就有的法令,并非新法的新规定,但也总算是讥讽朝政。

  

第三,含义比较模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但也被归入讽刺新法一类。苏轼有两句诗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杭州著名的钱塘江潮到来时,常常有人到江潮中浮游冲浪,甚至有人借此下赌获利。


这种行为非常危险,皇帝曾下令不准百姓冒险弄潮。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说,龙王如果明白皇上的用意,最好将东海化作桑田,弄潮儿就老老实实去种田了。但是据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记录,苏轼在拷问中自己承认,这两句的意思是:龙王如果知道皇上喜欢大兴水利工程,索性直接将东海改造成万亩桑田算了,而这显然是荒唐不可行的事情。


所以这两句诗有可能在讥讽宋神宗推行农田水利法不可能成功。但这是在拷问之下逼供出来的解释,究竟是不是苏轼的本意就难说了。

  

第四,就纯粹属于歪曲诬陷了,这一类在证据中占据大多数。

  

一天,宰相王珪忽然对神宗说:'苏轼对陛下确有不忠之心。'神宗吃惊地说:'苏轼固然有罪,但对我还不至于不忠吧。你为什么这么说?'王珪将苏轼写的一首描写桧树的诗交给皇帝:'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复秀才所居双桧》)


他指着后面两句说:'陛下飞龙在天,而苏轼却求知于地下的蛰龙,这不就是不忠吗?'神宗虽然年轻,被这个案子弄得焦头烂额,但脑子还算清楚,他不以为然地说:'诗人之语怎么能这样理解呢?他不过是描写桧树而已,不关我的事。'翰林学士章惇也觉得王珪说得太离谱了,解释说:'龙并不惟独指国君,作臣子的也可以自称龙。'


神宗点点头说:'自古自称龙的人多了,如诸葛孔明自称卧龙,他并不是国君。'王珪这才不吭声了。但是你看看,他们污蔑陷害的本领有多高!下朝以后,章惇实在忍不住了,问王珪:'你是不是非得让苏轼家破人亡才觉得高兴?'王珪说:'这都是舒亶出的主意。'章惇不客气地说:'舒亶舒亶,他的口水也是可以吃的吗?'章惇后来评论王珪的卑劣行径说:'无所顾忌地诬陷残害他人,竟然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事载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宋·王巩《闻见近录》)

  

说来说去,究竟有没有一首诗可以导致杀头之罪的?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结论是: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不过是个做过几任地方官的诗人,政治立场较为保守,看问题虽然比较尖锐,有时候也很片面,再加上免不了有些文人习气,喜欢写诗发牢骚,喜欢在诗里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仗着博学多才,喜欢在诗里用些刁钻古怪的典故发泄怨气,在士大夫圈子里传来传去,造成一些不利于变法的舆论,但仅此而已,跟杀头的罪名八杆子都打不着。

  

不过,杀头定罪这种事本来就与诗歌的内容没什么直接关系。他们只要想抓你,只要想定你的罪,想杀你的头,还担心找不到理由吗?更何况天下人都知道苏轼是反对新法的。漫长的审讯终于告一段落,苏轼写了两万多字的供状,御史们则准备以攻击新法、讥讽朝政的罪名起诉苏轼,只等神宗御笔一挥,即可结案。

  

而此时此刻的苏轼,神经也是高度紧张、高度敏感,其实即便旷达超迈如苏轼,一旦面对死亡的威胁,又如何能做到心如止水?苏轼在狱中时,曾与儿子苏迈约定,平时苏迈送饭,只送肉与菜,如果被判定死罪,则以送鱼为信。


一天,苏迈出城办事,拜托一位朋友代为送饭,朋友为了给苏轼改善伙食,特地送来一尾鱼。苏轼看后大惊,以为死罪不免,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想到家中的妻儿老小,想到远在南都的兄弟苏辙,他的心情如何能够平静?


绝望之余,他提笔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予以事系御史台狱,遗子由二首》其一)看来,明年就是我的周年,子由啊子由,我们只有下辈子再做好兄弟了(事载宋·陈善《扪虱新语》)!

  

多方施救死里逃生

 

难道,苏轼真的要被李定等人牢牢地钉在断头台上了?朝廷上下就没有一个人肯为这个文学天才说句公道话吗?苏轼的生命真的要终结在四十四岁了吗?

  

当然不会!当时开口救助苏轼的主要有这样几类人。

  

一是反对派中的退休大臣。七十多岁的退休宰相张方平是三朝元老,与苏家父子关系密切。老人给神宗皇帝写信呼吁赦免苏轼,但是当地政府官员胆子小,不敢转呈给皇帝。张方平大怒,就叫儿子张恕直接去交给朝廷。张恕生性怯懦,在登闻鼓院(专门受理上诉公私利害、朝政缺失、理雪冤案诉状的机构)门外徘徊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敢交出去。


后来苏轼出狱后,看到张方平给皇上的这封信的副本,不禁大惊失色,连连吐舌头。原来,张方平在信中劈头就说苏轼'实天下之奇才',劝神宗本着爱惜人才之心赦免苏轼。苏轼深知,当时说他是奇才,反而会激怒神宗,多亏张恕怯懦,没有交出这封信,否则苏轼下场就惨了(事载宋·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

  

二是革新派中的退休大臣。当时早已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的王安石给神宗写信说:'哪里有圣明的时代杀有才华的士大夫的?'王安石这句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他是宋神宗器重的人物,虽然已经退居南京,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三是在职的中立派大臣。一天,宰相吴充问神宗:'陛下以为曹操这个人怎么样?'神宗回答:'不值一提。'吴充说:'陛下以尧舜为楷模,自然鄙视曹操。但连曹操这种坏人都能容忍当面骂自己的祢衡,您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说了几句怪话的苏轼呢?'一番话问得神宗心里发慌,只好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想澄清是非,很快就会放了他。'(宋·吕本中《吕氏杂记》)

  

四是后宫的势力。神宗的祖母曹太后病重,神宗去看望她。太后拉住神宗的手问他:'我怎么看你好几天都不高兴?'神宗回答:'变法尚未见出成效,有个叫苏轼的总是借着写诗诋毁诽谤新法。'太后又问:'是不是苏轼、苏辙兄弟?'神宗吃了一惊,忙问:'祖母如何知道他俩的名字?'


太后说:'有一年,仁宗皇帝主持制举后回到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选拔出两名宰相之才,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我年纪大了,来不及用他们,留给子孙不也很好吗?-'太后随即问这两人现在何处。神宗回答,苏轼现正关押在牢狱之中。


太后说:'因写诗文而系于牢狱,自从开国以来尚无先例。我患病已久,万不可再致冤屈之事,以免损伤天地中和之气。'说着流下泪来。不久,太后病情加重,神宗准备下诏大赦天下,太后说道:不必赦免那些凶顽之徒,只要赦免了苏轼便可(事载宋·方勺《泊宅编》)。

  

面对来自各方面要求赦免苏轼的呼声,那些要置苏轼于死地的新党人物怎么办?难道他们会轻易放走到手的猎物吗?当然不会。于是他们连续上书,请求宋神宗务必重判苏轼,同时还要求将司马光等几个最顽固的旧党领袖统统杀头。面对这截然对立的两股势力,宋神宗该如何处理呢?

  

毕竟,神宗是最高统治者,是最后拍板的人,他并没有人云亦云,他有自己的打算。

  

一天晚上,苏轼已经睡着,忽见牢门被打开,一个人径直走进来,将手中包袱往地下一丢,倒头便睡。苏轼心想,或许是新来的犯人吧,便未加理睬,继续睡自己的觉,不一会便鼾声大作。到了四更天,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苏轼被那个新'犯人'摇醒来,那人连声对苏轼说:'贺喜学士,贺喜学士!'


苏轼莫名其妙,问是怎么回事,那人却说:'您只管睡觉便是。'说完拎起包袱走了。天亮之后,那个所谓的新'犯人'去向神宗汇报说,苏轼昨晚举止坦然,一夜熟睡,鼻息如雷。神宗高兴地对左右大臣说:'我早就知道苏轼胸中无事,心里没鬼。'原来,那是神宗派去观察苏轼的小太监(事载宋·何薳《春渚纪闻》)。

  

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系狱五个月后,案件终于做出终审判决。苏轼因为'诽谤朝政、妖言惑众'的罪名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通风报信的驸马王诜被撤销一切职务。苏辙救兄受到牵累,也被贬官。另有牵扯到本案的两位大臣罚铜三十斤,六位大臣罚铜二十斤,其他涉案人员也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处分。

  

这件案子终于尘埃落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神宗把苏轼放在火上烤了烤,达到了整肃纲纪、压制言论的目的,但也没把苏轼烤糊;李定等人虽然没有完全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但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暂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而苏轼,虽然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吃了不少苦头,但毕竟得到了神宗的宽大处理,捡了一条性命,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算起来,苏轼被整整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现在,苏轼从牢房里走出来,觉得空气清新,微风拂面,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自由真是太可贵了!

  

当天晚上,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苏轼一口气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诗的意思是:面对酒杯,我觉得刚刚过去的事情像一场梦,拿起笔来作诗依然感觉出神入化。大难过后何必再去回想往事呢,劫后余生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


苏轼写完这两首诗,丢掉毛笔,搓搓手掌,骂了自己一句:'你真是死不改悔!'(事载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现在,苏轼该打点行装去黄州任职了。大难不死的苏轼该怎样面对黄州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