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暖肝和胃法 [概述] 暖肝和胃法,是根据“寒者热之。的理论而立法。 引起肝寒的原因有二:一是肝气不足,阳虚阴盛,一是寒邪直中, 致肝经凝滞。肝寒又多克胃土,导致胃失和降,而出现胃气上逆 之证。故本法常选用暖肝散寒和温胃降逆的药物如吴萸、生姜等 组成方剂,以治肝寒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呕吐诸证,或胃虚肝逆, 浊阴上泛之头痛。 [常用方剂] 吴茱萸汤(《伤寒论》) 本方由吴茱萸9克,党参12克,大枣6克,生姜18克组成, 功能暖肝散寒,补中降逆。主治胃中虚寒,厥阴头痛,以及少阴 虚寒吐利。 本方证旰虚胃寒是其病机,舌淡、苔白、脉迟是虚寒的客观 征象,而厥阴头痛、脘腹疼痛、呕吐则是其主证。故方以吴茱萸 苦辛大热之品,中温脾胃,下暖旰肾,降逆止呕,生姜助吴茱萸 温胃降逆,大枣、党参补虚安胃。诸药合用,肝温胃暖,补虚降 逆,其病自愈。 (主治病证] 1.肝寒呕吐 肝寒呕吐, 以呕吐涎沫,或泛清水,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细为其主要表现。发生之理乃胃虚肝乘, 浊阴上犯所致.治宜暖肝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汤加藿香、厚 朴花、佛手、佩兰,痛甚加元胡. 2.肝寒吐泻(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若因肝寒犯胃,呕吐、下利、双胁胀满,脘腹 冷痛,四肢欠温,呃逆上气、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者,可用 暖肝散寒,和胃降逆法.吴茱萸汤加车前子、茯苓、法半夏. 3.厥阴头痛 《伤寒论》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盖厥 阴经脉上达巅顶,寒邪内犯厥阴肝经,循经犯胃,胃失和降,致 浊阴上逆,痰涎随气而升,故见干呕、吐涎沫,厥阴之脉上额与 督脉会于巅顶,阴寒之气循经上冲,故见头痛。法当暖肝和胃, 吴茱萸汤主之。临证可随兼症予以加减,如脘腹胀满,加厚朴, 炒莱菔子,畏寒肢冷加附子;心悸不寐加枣仁、茯神,腹痛口苦 加炒白芍、延胡索,呕吐较甚加半夏、砂仁。 4.寒饮头痛 . 寒饮头痛,《诸病源候论》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 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冲于头,即令头痛。”其证头 痛昏沉,呕吐涎沫,四肢欠温,胸闷脘胀,食少纳差,胃痛喜按 者,可用吴莱萸汤加厚朴,炒白芍,炒当归治之。 5.痰厥头痛 .. 、 ’ 痰厥头痛,多因饮食不节,伤及睥胃,脾胃虚弱,运化力弱, 聚湿为痰,肝木乘虚犯胃,以致胃失和降,痰浊引动肝气上逆, 上蒙清窍所致。其证头痛眩晕,胸闷肢厥,恶心呕吐,痰涎粘稠, 纳差食少,舌苔白腻,脉弦滑或缓。《兰室秘藏》云:“吐痰沫厥冷, 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临证心得] 暖肝和胃法,具有温肝散寒,和胃降逆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寒,肝寒犯胃所致的呕吐,或胃虚肝逆,浊阴上犯 之头痛。就临床而官,凡具有呕吐、或干呕,或吐涎沫,舌质淡, 苔滑,脉沉弦或缓弱,或迟等虚寒性症状,皆可使用本法治疗。 头痛为临床上常见病证之一,各种急慢性疾病皆可引起头痛, 而本法对厥阴头痛因于寒者,投之每效。盖厥阴者,肝也,厥阴 肝经上达巅顶,无论是寒犯肝经,或肝之本身阳虚,皆可致肝寒 犯胃。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导致浊阴上逆,头痛、呕吐涎沫等 症发生,仲景主以吴茱萸汤,临床用之,确有效验。 此外,暖肝和胃法对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妊娠呕吐属肝寒犯 胃者也可获效。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本法服药方法上,对某些呕 逆严重的患者,可采用热药冷服的方法,以避免药入即吐的所谓 格拒现象,临证则不可不知。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3.对症辩证选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