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培土制水法 (概述] 培土制水法,即实脾制水法。脾主运化水湿,脾虚 失运,聚湿为水,则为肿为胀,故本法即为脾虚不能制水的水肿 而没。此类病证,临床常表现脾虚和水肿两个方面,因而在治疗 时若只培土,不利水,则已停之水不能去,然只利水,而不培土, 则水虽暂去,而又会复生。惟有以培土制水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 方法,才能恰中病机,与证合拍。故本法常选用温阳补脾的干姜,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和利水消肿的防己,大腹皮,以及通阳 化气的桂枝等组成方剂,以治土不制水,水湿泛滥所致诸证。诚 如《丹溪心法)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苓补 脾,使脾气得实,则自能转输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常用方剂] 1.实脾饮(见温阳化湿法) 2.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 本方由防己,桂枝各9克,黄芪12克,茯苓18克,甘草3克组 成。功能健脾益气,通阳利水。主治皮水,四肢浮肿,按之没指, 小便不利,腹胀如鼓等证。 本方是为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而设。故方以黄芪益气健 脾,桂枝通阳化气,茯苓、防己利水消肿,甘草和中补脾。诸药 合用,共奏健脾益气,通阳利水之功。 [主治病证] 1.脾虚水肿(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以水肿,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蛋白尿, 或并见高血压,贫血等症为主要表现。临证一般按下法治疗:先 宜淡渗利水,通阳化气,方如五苓五皮饮为基础,加杏仁等开提 肺气,通调水道,若重度水肿,兼有胃肠道症状者,又宜补土制 水,实脾饮合香砂胃苓汤化裁,经上述治疗后,小便增多,水肿 消退,食纳转佳,则以培土制水为主要方法,方选防己茯苓汤, ’若脾阳虚衰,仍以实脾饮为主方,加黄芪、党参、益母草,且量 宜重。调理善后,以杜其复发,则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正水 正水是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的一种病名,以水肿兼呼吸喘 促,倚息不得卧,或心悸,头汗出为其特征。常伴纳差、腹胀, 乏力,腰痛、腰以下冷感,舌淡而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浮虚无 力。病机要点在于脾阳虚衰,土不制水,寒水泛溢,凌心射肺, 累及于肾所致。治当培土制水,利水平喘为法。 3。脾水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 难。。(《金匮要略》)盖大腹属脾主运化水湿,行气于四肢。脾阳 失运,土不制水,脾水作矣。治宜培土制水。方如实脾饮化裁。 药用干姜、附片、白术、厚朴、草果、茯苓温运脾阳,槟榔、木 瓜,木香理气行水,则水肿自消。腹水重,小便少,加桂枝或肉 桂、猪苓,泽泻通阳化气利水,若气短便溏,乃中气大虚,加党 参、黄芪以益气,兼咳喘不思饮食,乃脾阳困惫,水气上泛,加 砂仁、陈皮、紫苏运脾利气,兼有瘀血,加泽兰、赤芍、丹参祛 瘀利水。 4.脾虚子肿 脾虚子肿乃因脾胃素虚,因妊虚甚,或妊娠早期,饮食不节。 呕吐泄泻,损伤脾胃,或恣食生冷,损及脾阳,脾虚不能运化水 湿,复因胎体阻遏气机升降,水湿停聚,浸渍四肢肌肉,引发为 肿。其证妊娠数月,面目虚浮,四肢浮肿,渐遍及全身悉肿,按 之凹陷不起,气短乏力,四肢不温,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缓 滑无力。治宜培土制水。全生白术散加味。若下部肿甚,合补中益 气汤加茯苓,若因呕吐泄泻所致者,合六君子汤化裁。 [临证心得] 培土制水法,是治疗脾虚不制水,致使水液泛 滥成为水肿的常用方法。盖水肿一证,一般认为与肺、脾、肾三 脏相关.起病往往先累及肺。继而传脾及肾,多是宗“肺为水上 之源”为理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究临床而言,亦 有不是从肺传来,而属脾或肾本身自病所致者。脾病者,多由脾 阳不足,气化失职,以致“湿”不化津,反化为水,水渍肌肤, 肿病乃成。肾病者,多因寒湿之邪外袭,或本身肾阳不足,以致 气不化水,水不化气,潴留成肿。由于脾肾两脏的相互关系,无 论由脾病引起水肿,或肾病引起水肿,都可以互相影响。如脾阳 不足,土不制水,可导致肾水泛滥,肾水泛滥,则又每因其阴邪 太甚,反门牌土,在病机上造成恶性循环。此时的治疗,当以培 土制水为主,佐以补肾,方如严氏实脾饮。本方原为阳虚水肿而 设,用干姜、附子温运脾阳,暖肾补土,扶阳抑阴,茯苓、白术, 木瓜补土利水,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下气导滞,化湿利水, 甘草、生姜,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益脾制水。全方以温阳 健脾.土实则水治,故方名实脾饮。诚如朱丹溪云:。脾气得复, 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停。。确是有得之言。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肿,强调忌盐,此论由来已久。唐代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水肿》中用赤小豆、桑白皮、鲤鱼,白术方 治水肿,明确提出“鱼勿用盐”,“始终一切断盐”,“慎盐酱五辛”。 元代《医世得效方》亦指出:‘凡水肿惟无盐,虽毫米许不得入口, 若无以为味,即水病去后,宜作酢少许,调和饮食,……果欲去 病,切须忌盐。”自此,历代医家,对水肿的治疗都相当重视忌盐。 笔者认为,水肿病,或水肿消退后在短期内能否进盐,要从食盐 与水肿的关系来认识。 食盐味咸,主入肾经,其主要成分乃含氯化钠。氯化钠若在 体内滞留,可影响水液排泄。临床观察到一些肾炎患者,不注意 忌盐,轻度水肿可变为重度水肿,将愈水肿而再次复发,说明盐 与水肿的关系甚为密切。其理在于摄钠太多,导致机体内分泌紊 乱,使组织内钠、水潴留所致。故对于水肿患者,在治疗期间, 忌盐极为重要。前人有水肿愈后忌盐一百天之说,然笔者认为, 不可一概而论,应灵活掌握。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易复发的水 肿疾患,可采用低盐饮食,候脏腑功能恢复则可进正常饮食。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3.对症辩证选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