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益胃养阴法 (概述] 益胃养阴法是根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 法。此类证型,多见于温病后期。温为阳邪,最易伤阴,热入中 焦,胃津受耗而见口干、口渴、咽燥、不思饮食、心烦,不寐, 大便于结,舌质娇红,甚则舌光如镜。故常选用甘凉养阴的沙 参、麦冬,石斛、玉竹,生地,白芍,冰糖,西洋参、太子参, 山药、知母、梨汁等组成方剂,以治疗胃阴不足之证。 此外,本法对于内伤杂病所致胃阴不足,阴虚津乏,亦可使 用本法。 [常用方剂] 1。益胃汤(《温病条辨})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黄各10克,玉竹、冰糖各6克组成。 功能益胃生津。主治胃阴虚证,或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身无 热,口干咽燥,舌干少苔之症。 胃阴虚,当以甘凉濡润为法,故方用沙参,麦冬、生地,玉 竹,冰糖清热养阴。对于外感温热病或急性传染病辛凉疏泄之 后,汗出体虚.伤及胃阴,以及由内伤杂病所造成的胃阴不足 证,见有低热或汗出不禁的症状,选用本方治疗效果较好,如出 现心气不足,心力衰竭时,应以西洋参易沙参或人参,加五味子 治之。 ’ 2.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 本方由沙参,麦冬各9克,玉竹,冬桑叶,生扁豆,花粉, 生甘草各6克组成。功能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主治胃阴不足, 咽干口渴,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等证。 胃为燥土,易患热证而伤胃阴,故方用沙参、麦冬养肺胃之 阴,扁豆、玉竹,花粉滋阴润燥,冬桑叶清宣润肺,生甘草泻火 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3.增液汤(《温病条辨}) 本方由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18克(鲜者加倍)组成。功 能滋阴清热,润燥通便。本方证治,吴鞠通氏比喻为:“无水舟 停。并指出该方。非重用不为功”,“不便再作服”,都说明了本病 伤津之严重和保存津液的重要。故方用玄参咸寒润下,麦冬甘寒 滋润,生地滋阴壮水,三者诸属质润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阴清 热,润燥通便之功。 [主治病证] 1.温病伤阴 温为阳邪,最易伤津耗液,因而用益胃养阴法,存养胃阴, 是治疗温病伤阴的第一要义。前人“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 机”,即此之谓也。 温病分初、中,末三个阶段,初期相当于卫分阶段,常用辛 凉透表以祛邪。但笔者体会,此期一旦新感之邪去,而内伏之热 又炽,热炽必伤阴,因此,在辛凉透表药中,加入一二味养阴之 品,如玉竹、花粉等,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中期相当于气、营、血分阶段,此期特点是邪热炽盛,热盛 则津液耗,因此,在治疗上滋养胃阴则为治法之枢纽。因为阳明 热极,津液骤耗,故在清热泻火解毒的同时,应不忘滋养胃阴。 笔者常以西洋参、生地、石斛、知母等甘寒凉润之剂,益气存阴, 可达清泄炽盛之里热,急救消亡之津液。邪入营血,保津生津更 不容忽视。因为津血同源,热伤营血,即热耗津液也,此时必须 在清营凉血的同时,佐以西洋参、玄参,石斛、花粉、生地之类 以保存胃阴。 末期相当于恢复期,此期津液的存亡与来复实为康复之关 键。温病末期,往往是邪微而气阴两乏,正虚不克攻邪,攻邪势 必伤正,此时此地,当以益气生津,滋养胃阴为总则。因为人之 气阴,乃胃中而生,依胃而养,胃气充盈,斯气阴有所主,脏腑 得其灌溉,则余剩之邪,自可潜移默化矣。故在温热病后期,滋 养胃阴,不但可以起到益气化津之作用,而且还可以使余邪得 解,常用药物如石斛,西洋参、玄参、花粉、麦冬、生地、川柏、 丹皮、生谷芽等。这些药物不但能滋养胃阴,还具有清热和营的 作用,对于温热病的治疗亦有一举两得之妙。 在养胃阴药中,值得一提的是石斛一味,其味甘淡,性微寒, 有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之功。其鲜者清热作用更强,其干者生津 作用较著,而尤以枫斗石斛养阴之力最佳。笔者体会,在温热病 热盛为主时,用鲜石斛,津伤为主时,用干石斛;后期养阴用枫 斗石斛,但须注意的是温热病早期,特别是表邪未解,温热方盛 之际,若用之过早,恐有滞湿恋邪之弊。 2。阴虚胃脘痛 阴虚胃痛,反复发作,久延不愈。其证胃脘灼痛,嘈杂似饥, 干呕噫气,食少乏味,口干而渴,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红少 苔,脉细或弦细者,宜滋养胃阴。益胃汤加乌梅、山楂、木瓜、 白芍、石斛、甘草之辈。此即吴鞠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 酸味者,酸甘化阴”之意。 3.阴虚胃痛(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属胃阴不足者,多口干见渴,渴而欲饮,胃脘疼 痛持续不断,入暮尤甚,痛而喜按,无明显吞酸或吐酸,腹胀, 大便干燥,或见心烦,舌体瘦小,舌质红或暗红,少苔或无苔, 脉多弦、沉细或细数,可用一贯煎或麦门冬汤加山药、北沙参、 白芍可获良效。 4.咽喉痛(慢性咽喉炎) 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接上脘以通胃,喉接气管以系肺, 饮食入胃,气体出入,皆须经咽喉。若胃阴不足,咽失濡润,或 土不生金,肺津亏虚,喉失所养,皆可引起咽喉致病。笔者对于 慢性咽喉炎阴虚证,常以麦门冬汤加减,药用麦冬18克,北沙参18 克,淮山药工2克,玉竹12克,生扁豆9克,茯苓9克,玄参9克, 生地9克,升麻6克,青果12克,薄荷12克,生甘草9克治之投之 颇效。如治一女教师,患慢性咽喉炎5年余,前医叠进疏风清 热,滋肾养肺罔效。证见咽干口燥,声音嘶哑,咽喉灼痛,频频 喜饮,小便略黄,大便微干,舌尖边红,少苔,脉细微数。按上 法,去生地,加桔梗3克,僵蚕9克,连服6剂,诸症减半,继服 10剂,多年痼疾终获痊愈。 [临证心得] 就功能与物质的范畴而言,人体之阴是指机体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分布及作用不同,故伤阴所表现的证 候亦有异。胃阴不足,以胃脘痞胀隐痛,或灼热作痛,嘈杂似饥, 干呕噫气,食少乏味, 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苔薄欠润,或舌质 干红,少苔无津,脉细或数为特征。本证的发生原因有二.一是 邪热伤及胃阴,一是内伤久病损及胃阴。以邪热而论,尤为突出 的是温热之邪伤阴。盖温之与热,皆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正 如吴鞠通说:‘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以内伤而言,饮食不当,喜 食炙傅、煎炒之物,易耗胃阴,治疗失当,汗下吐泻,亦可致胃 阴损伤。它如素体阴虚,脑思过度,久病失治等,皆可导致胃阴 亏耗,而出现胃不足之证。 胃阴不足,可发生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笔者观察到,主要 的有四种情况。一是胃阴不足,兼有虚火,此乃胃燥伤阴所致, 胃阴不足,虚火内生,火愈旺则阴愈伤,阴愈伤则火愈炽,阴虚 与火旺互为病理循环,给治疗带来许多不利。二是阴虚及气,气 阴两伤。此乃津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津,气虚津亏,相互影 响,而致津气两虚之证。三是胃阴不足,肝失滋荣,肝阴不足, 又可化热伤及胃阴,而致肝胃阴虚。四是胃阴不足,伤及脾气, 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胃津少,而致脾胃气阴两虚。因此,在 临证使用滋养胃阴法时,要注意辨清其病证机理,并根据伤阴的 程度,分清单纯的胃阴不足,抑兼有虚火,或是气阴两伤,虚中 挟实,以及肝、脾之间的互相影响,合理选方用药,依证加减, 或以酸甘凉润合用,或以酸甘佐苦,或以酸甘合平,或以酸合甘 温,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笔者临床体会,对于胃阴不足重证,而见胃脘疼痛,嘈杂似 饥而不能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光而干,或苔少剥脱者, 宜甘凉配合酸味药物,如乌梅、山楂、白芍、木瓜、五味子等, 以滋生胃阴.因为甘凉之品能滋阴清热,酸味能敛阴生津,且防 胃虚津伤,肝气相乘,于胃阴耗伤之重证,确是中的。对于胃阴 亏耗,阴虚火旺,或肝火灼及胃阴,证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 口苦而燥,心中懊侬,渴而多饮,舌质红泽,苔黄欠润,脉细数 者,宜甘凉配酸,少佐苦寒,如黄连、黄芩、炒栀子,清胃泄肝, 取其甘凉滋胃阴,酸苦泄热存阴,甘苦化合,润燥坚阴,于胃阴 亏耗,肝火灼阴之证用之,.投之每效。但要提及的是虽为阴虚火 旺之证,并见虚火灼胃,然在应用苦寒药物时,药味的选择,剂 量的轻重,均需注意,切忌过量苦寒伤胃.宜甘凉酸平配伍,取 甘凉平淡之沙参、石斛、玉竹、山药、莲肉、谷芽以及酸味之木 瓜、白芍、五味子、乌梅等养阴生津,敛肝柔肝,使肝气不犯胃 腑,其证自退。正如华岫云说:“所谓胃宜降则和,非用辛开苦 降,亦非用苦寒夺下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 则津液未复,使之通降而已矣。”对于脾胃气阴两伤,津亏不能化 气,或气虚不能化津,既有胃阴或肝阴不足见证,又有口淡乏味, 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腹泄便溏,舌质淡胖乏津之脾虚见证,当 慎用甘凉纯阴之剂,以防阴凝碍胃。宜酸甘化阴,益气生津,在 酸味药物中,配伍黄芪、党参、白术、大枣,甘草等酸甘合用, 补气以化阴生津,则“阳生阴长”,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竭,阳得阴 滋而益气生津。所以华岫云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 得阴自安.。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3.对症辩证选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