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最多的答案说的挺好。我补充一些卯酒的故事。 卯酒,就是早酒。白居易《醉吟》: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按,佛门过午不食,当食之时,敲起钟来,集合吃斋,故谓斋钟,其时近午。白诗说自己一大早喝酒,到了午后,已经要醉了。他另有一首题为《卯时酒》的诗: 佛法赞醍醐,仙方夸沆瀣,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内,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 大赞卯酒,喝下去如春日煦暖,不仅不醉人,甚至有超过佛法道术的效用。白集中还有不少关于早酒的诗。似乎也是最早以卯酒二字入诗的名人。 不仅男人,女人也有起床饮酒的风气。据《南部新书》: 唐玄宗内殿赏牡丹,谓穆修己曰:“今京邑诗谁为首出?”修己曰:“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早酣酒’。”时杨贵妃侍侧,上曰:“妆台前饮以一紫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则是唐玄宗劝杨贵妃梳妆时喝一点儿,可与牡丹争艳。苏轼诗: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用的就是这个典故。他的诗集,也有一股浓浓的卯酒味儿。如,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如,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如,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如,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唐代以后,女性的卯酒,或称发妆酒。柳永《少年游》词云,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注谓:梳妆时所饮之酒,亦即卯酒。到了清代,广东一带的雏妓,还保持这个习惯: 蜑女率老妓买为己女,年十三四卽令侍客,实罕有佳者。晨起面多黄色,傅粉后饮卯酒作微红(赵翼《檐曝杂记》卷四《广东蜑船》)。 当然,她们再怎么喝,也比不上自杨玉环以来历代前辈的美丽。 至于“莫饮卯时酒”,中医认为与地气有关: 三人触雾晨行,饮酒者独不病,且岭外酒价尤廉,咸谓可以辟瘴。殊不知少则益,而多则滋瘴之源也。何以言之?盖南土暑湿者,酒则多中湿毒,兼以瘴疟之作,率因上膈痰,而酒则尤能聚痰。岭外谚云,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诚摄生之要也(《景岳全书》卷十四《岭表十说》)。 未谙医理,不能判断古代医书说的有没有道理。只是清末有位长沙人,去广东旅游,得出的结论却是“可饮卯时酒”,他说: 粤土性本燠,故客游者多病热,必服大凉剂始解。游其地者,宜节食寡欲。语云,可饮卯时酒,莫吃申时饭。又云。莫起早,莫吃饱,莫讨小,反是者病,弱者死(周寿昌《广东杂述》)。 今日医学水平与食品安全似皆胜于古代,仅仅因为起得早,吃太饱,包二奶,就病了死了,几乎是百不一见的事。 然而,卯酒喝还是不喝,酉时吃饭还是骂妻,哪句谚语是对的,我们还是不敢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代酿酒科技远迈前代,度数越来越高,入口越来越好,保证让人“吃了卯时酒,昏昏直到酉”(范受益《寻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