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

 潇湘书院615 2018-04-05

自古以来,咏月的诗层出不穷、珠玉耀辉,其中最是懂月的人莫过于李白了,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明月,虽然少有关乎相思、关乎柔情的,但从识月、到知月、到问月、更惜月,绣口一吐,道尽了月之高洁、清冷和俨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春山夜月--一首几乎被蒙尘的咏月诗​而被清代学者王闿运赞誉为‘孤篇压盛唐’的张若虚,一篇《春江花月夜》更是写得清灵蕴藉,意味隽永,从时空、人生、嘉情多个角度着笔,融合了‘春、江、花、月、夜’这些世上最美好的景色要素,凑响了一场最宏大的明月交响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山夜月--一首几乎被蒙尘的咏月诗​在诗仙诗圣遍地走的唐朝,恰好有一位唐朝诗人-于良史,凭借一首缱绻的《春山月夜》诗,被载入《全唐诗》。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夜月--一首几乎被蒙尘的咏月诗​开篇两句为寻常之句,交代了春景的美好,令人流连忘返,以至于天晚忘归。这种起句虽然较为平常,但却也是十分经典的写法。若出惊人之语,必在后面几联中;若不出惊艳之语,全篇则会流于平庸。

春山夜月--一首几乎被蒙尘的咏月诗​在颔联中,作者采用了顺承而下的承接手法,交代了‘胜事’者何,解释了‘忘归’之由。掬水而得月,水之清,月之灵,跃然在目;弄花衣香,花之放,香之郁,俯仰可嗅。水为实、月为虚,花为实、香为虚,但无论虚实又可观可嗅,虚实结合的艺术形象、工整灵动的对仗笔法,生动而传神,让人顿觉意境悠然、妙趣滋生,真神来之笔。

春山夜月--一首几乎被蒙尘的咏月诗​诗的作法要求起承转合,承接自然。颔联的一‘承’已经道尽了春月夜花之景,再接着写下去不免画蛇添足之嫌,所以,作者在颈联为之一‘转’,写到因山月花夜之美而兴致盎然,浑然不觉路途之远近,而在终于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又不忍和眼前的花草惜别。这一联有很多人认为是‘承’法,原因在于‘兴来无远近’的过程延续了颔联的掬水弄花。而又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转’法,因为‘欲去’和下联的‘南望’的顺承关系十分自然、默契。无论是承法,还是转法,都不可否认这几联之间的绵绵不绝的流水之势,这在诗作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饰,流水之势一成,则浑然一体,再无刻意造作之拙。

春山夜月--一首几乎被蒙尘的咏月诗​尾联为‘结’句,结句要求必须呼应前面的内容或者‘境’,作者在这里没有发出哲理般的呐喊,也没有渲染‘空际转身’的神秘,而是采用广角镜头的影视创作手法,由细处到广处,细听南屏晚钟,广看春山翠微,令人在去留之间踌躇不得、取舍难定。这样的结句可谓意味隽永,含蓄悠长。

由全诗来看,不见华丽辞藻,也无至理深哲,起承转合顺畅自然,如石中玉、火中木、水中珠,实为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