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器的生产

 萨满巫师 2018-04-05


石器的生产是维系远古人类生存的重要活动,也一直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剥片的原理及特征

剥片是打制石器的最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修整石核、剥取石片坯材,或是进一步加工石器,实际上都是剥片活动。

人工打击产生的石片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痕迹,留在打下的石片的破裂面以及剩下的石料的剥离面上。从石料上打下的片状产品称石片;剩下的石料部分称石核。石片、石核上的各种因剥片活动产生的人工痕迹非常重要,是鉴定石器的依据。

这些痕迹包括:

台面:指在剥片时受打击的平面。这个平面可以是卵石或石块上原有的较平的面(自然台面);如无合适的平面,则需要进行打击,打出一平面(打击台面);还有的要将打击台面进一步修理(修理台面)。这几者是台面的最基本类型。

打击点:石锤在台面上着力的点,或说是石锤打在台面的点。

劈裂面、破裂面或石片阳面:即石片从石料上剥离的面。

石片阴面、石片疤或剥离面:石核上剥片以后留下的面。

一般说来,石片上的劈裂面是微凸的;石核上的石片阴面是内凹的。

半锥体:在石片劈裂面打击点下往往有一个半锥状的凸起,称半锥体。

半锥体阴面或阴痕:是指在石核上遗留下来的半锥体凹面。

锥疤:在石片半锥体下外侧常常有一个小的凹面,即锥疤或称疤痕。

打击泡:在破裂面半锥体之下呈贝壳状的凸起。

同心纹、波纹:在石片的劈裂面上以打击点为圆心,形成的多圈的弧形线痕。

放射线、辐射线、或裂痕:是指从打击点放射出来的线状痕迹。


二、定位

石制品的研究,包括测量与描述,都要有一定的规范。观察研究一件石制品并不是可以简单随意地从任意一边或一面开始。在开始研究观察石制品之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石制品本身的定位。石制品的定位与其坯材的性质有关,也与其形状、修理状况及时代等相关。

对于石核与石片,需要按照剥片轴来定位。这里所用石片轴一词是指在完整石片上,由打击点出发,与台面垂直而延伸,并将打击泡一分为二的一条直线。也有人称此为技术轴。定位时,无论是否经过修理,石核的台面在上,石片的台面或打击泡向上。

在石片上,与劈裂面相对的那个面,称背面。背面可以是原来砾石的自然面,也可以是先前打下石片后留下的石片阴面。

从石片的劈裂面观察,石片的左侧边缘称石片左缘,右侧称石片右缘。石片台面的一端称近端,或顶端;与台面相对的一段,无论是垂直或歪斜的,都称远端或尾端。

石片台面与劈裂面之间的夹角叫石片角;台面与背面之间所夹之角称台面角

对于由非石片或石片特征已完全被加工消失的坯材加工的工具,要按照形态轴来定位。这里所说形态轴是石制品两个最远点之间的距离,也可称为长轴。如手斧、手镐等,应将其尖端或假设的工作尖端朝上。

三、石器技法与技术

剥片技术主要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打击技术,另一类为压制技术。前者可分为直接打击和间接打击两类。

直接打击技术是指打击的力量直接作用到被打击的石核上以剥下石片。

打击所用的工具为石锤时,称为硬锤技术。

用鹿角、动物长骨或硬木棒进行打击,称为软锤技术。

间接打击技术是指剥片时,打击力量由另一个中介物传递到石核上来进行剥片。与直接打击技术不同的是间接打击技术,打击力量不是直接打在石核的台面上,而是通过鹿角、骨或硬木等尖状中介物的传递。其具体方法是以尖状硬杵抵住石核台面,后用石锤打击杵的另一端使之产生石片。这种方法显然要比直接打击方法容易控制打击点,因而更容易剥取规整的石片。

直接打击应用广泛,延续的时代长,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使用到晚期。间接打击技术是石器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能只是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晚才出现。

压制技术是与打击技术不同的另一类石器技术。这种技术采用鹿角等坚硬材料,将一端修成尖状,另一端用手直接持握,或加柄依靠手臂部或胸部的压力来产生巨大的压强,直接作用于被加工石核或石片上,进行剥片或修整。这种技术,也是只有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地区常见的细石器应该主要是这种技术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