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战生活】舌尖上的鲜香麻辣——川味火锅的前世今生

 梦想童年594 2018-04-05



一口锅、一围炉,一桌人,通过这最简单的烹调方式,将食材由生烫熟。一百多年间,专属巴渝的气候、人文和智慧,都被融于这涮烫之中。火锅,成为了重庆的名片;重庆,成为了火锅的代言。





川味火锅的兴起史

 

作为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火锅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

 

重庆火锅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清代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水锅。四川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他写道:“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




 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他对四川火锅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另外有一种说法,说四川火锅起源于川南江城泸州,且有证据:重庆火锅较集中的地方是小米滩,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停船即升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加入各种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湿,船工吃后,美不可言。这食欲便沿袭下来,传至重庆扎根,并渐丰富,成为川人特有的美食。


川味火锅发源于重庆,经过饮食界的不断改进,色、香、味独具特色,因此重庆火锅或山城火锅最负盛名。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火锅特别兴旺,许多外省人也爱上了火锅,有的人甚至吃上了瘾,军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锅为席上珍肴。如国民党的军统头目戴笠就曾经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以示阔绰。一些金融巨头宴客也不到大餐馆,而上火锅店,认为吃火锅既能开胃又别有风直到。

 

随着岁月的推移,重庆火锅逐渐风靡全国名扬四方。出现了“德庄”、“小天鹅”、“秦妈”、“孔亮”、“苏大姐”、“奇火锅”等火锅大型品牌企业。当下,渝都火锅不仅香飘国内大中城市、边陲小镇,而且作为渝菜烹饪文化远渡重洋,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俄罗斯莫斯科等地落户,人气极旺。



 

在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重庆火锅绝对算是一位“年轻人”,但就是这位“后来人”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先河,仅仅通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就在中华食文化的千年传承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以一种火爆、激情、进取的姿态,让中国乃至世界都领略到了重庆火锅麻辣鲜香的魅力。

 


火锅的出生地:两江码头


重庆火锅出生在清末民初的江边码头,两江交汇为这里带来了万商云集的繁荣景象,也养育了一群依水而生的人——商贾、渔民、肉贩、码头工等不同职业相互交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码头文化。




民以食为天,“吃”成为了码头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随船顺江而下的各类农副产品,江边肉贩解牛后随手丢弃的牛杂,都成为了码头底层人群的美味。大家将不同食材置于一锅以水炖煮,再配以辣椒、花椒调味;食材的鲜美搭配麻辣的口感,成为了当时最受码头人喜爱的美食。



火锅的原生态:水八块


 大家对美味的追求,让初具雏形的重庆火锅拥有了发展的价值。码头中逐渐出现了肩挑泥炉铁锅,沿江售卖“水八块”的小贩。“水八块”,顾名思义便是只有八种菜品让人选择,小贩的挑子一头是已调配好并置于锅中翻滚的麻辣牛油卤汁,另一头则是盛满已经切装好的8个菜碟及装有碗筷的橱架;锅内以格子分割,前来吃火锅的人选其一格去烫涮自己的食材,最后以碟子计算花销。那用来分割的九宫格,也随重庆火锅一同流传下来,作为现今食客评判一家火锅是否正宗的标签之一。




相较于现在,最初的火锅仅仅算是襁褓中的婴儿,但在物质相对匮乏的过去,火锅对各类食材的包容性和其麻辣鲜香的滋味,满足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对于美味的一切需求。

 


火锅的逆袭:全靠毛肚

 

民国到抗战时期,火锅完成了自下而上的“逆袭”,不论军政要员还是市井百姓,都对火锅情有独钟,在这一时期,才真正产生了“重庆火锅”这一专属称谓。


当时的重庆火锅,又被称为毛肚火锅。溯源来说,大约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则产生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马氏兄弟廉价收购牛毛肚和血旺,在南纪门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这家火锅馆模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使其更加鲜嫩脆香,外加一碟配有芝麻酱和蒜泥的调料,以其美味赢得了食客们的赞扬,被专称为“毛肚火锅”。从此,火锅正式在重庆登堂入室。不得不说,在一百多年的传承中,毛肚始终被各个时代重庆的食客老饕追捧,直至现在,“无毛肚,不火锅” 依然是重庆火锅食客中最常提起的一句话。是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将毛肚脆弹鲜嫩的滋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毛肚才是重庆火锅的专属配搭。




在重庆城中,火锅更是受到了大众的青睐,甚至为了顺应当时的时尚潮流,更有店铺修改了店面装潢。当时重庆女子喜爱穿着旗袍,火锅店的高桌矮凳让人坐立之间难免有些不便。为此,火锅店的老板们为招揽生意,便将长凳加高,桌子放低,让食客用长筷夹取各种美味置于锅中进行涮烫,方便了食客用餐。在当时,这长凳长筷加上身穿旗袍的重庆美女,也是重庆火锅食客面前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火锅的未来:走向世界


2014年1月23日,重庆火锅正式将“申请重庆火锅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任务,重庆火锅协会会长李德建在当天的采访中介绍,重庆火锅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主要是保护和传承两点,一是经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炒料制作技艺;二是“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独特饮食文化。


火锅申遗,除了对自身文化和发展进行保护和传承外,也是将拥有悠久历史的重庆火锅,传向世界的重要手段,重庆火锅早在1995年就开始进入世界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营方式。


在2010年7月5日的大渝茶室访谈栏目中,时任重庆火锅协会副会长的李先生说:“中餐在世界上有影响力,但是重庆火锅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是微乎其微的,这主要是因为重庆火锅大油大麻大辣的特质。一位法国大厨跟我这样描述重庆火锅‘有这么一种美食,吃了它以后再吃任何大餐都让人感到索然无味’,这是对重庆火锅的赞扬,但是也道出了重庆火锅这样比较极端的口味。“


2016年5月,“重庆火锅”当选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首,本次评选是按文化含量、知名度、美誉度、代表性、独特性、地域性、时代性7大标准进行评选。


现在,重庆火锅将以其百多年的文化传承,再次敲开世界大门,让全世界都可以领略麻辣鲜香的魅力。

 


 

还有哪些与火锅有关的趣闻,可以私信或留言跟小编分享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