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诗里走出的垂柳

 纪勇 2018-04-05
【小品文】吉羽:从诗里走出的垂柳(2016年10月4日《今晚报》) - 老张的书房 - 老张的书房

从诗里走出的垂柳
吉羽  
 
  我爱垂柳,也许是小时候只在书中见过、只在诗中读过的缘故,使得成年后眼中的每一株垂柳,都是一首诗。古人折柳相送,今人裁柳入画,垂柳绵延着千古诗情。
  学生时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动情,感觉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有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盛妆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剑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树形葱郁浓密,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缱绻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
  垂柳天生要长在水边才好看,最好是那柔柔的柳条长及水面,微风吹起,在水面上画出一圈圈的涟漪,引得鱼儿欢跃,呈现一幅“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景象。见过很多地方的人民广场上也栽有成排成行的垂柳,美则美矣,但没水相伴,缺了灵性,就那样干巴巴地迎风而立,虽柳枝丝绦般轻盈飘荡,但终究显得有点突兀和生硬。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品类繁多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