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台北故宫45幅书画-3

 liweiwb 2018-04-05

宋 朱熹 致會之知郡尺牘 (秋深帖)

重要古物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畢生以建構國家新秩序為志。此札書於紹熙五年(1194)八月他卸下知潭州(湖南長沙)一職後,前往京師途中,意在交待潭州政務。首段提及令人傷感的「國家喪紀」,指的是同年六月孝宗太上皇的死訊。但七月光宗禪位寧宗,他有機會入朝宣教,又讓他頓時轉憂為喜。通幅下筆迅捷,點畫圓潤,線條沉著而順暢,整體行氣連貫,呈現出灑脫自然的意趣。朱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對中國文化影響甚鉅,此札為其存世書跡,至為可寶。






宋 陸游 致原伯知府尺牘(秋清帖)

重要古物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才情超逸,工詩文,作品雄奇瑰麗,情感強烈,反映時代風氣,為南宋最重要的詩人。

本幅為陸游於乾道六年(1170),寫給友人曾逢(字原伯)的書札。他不僅是南宋文學大家,更是南宋重要書家,曾云「學書當學顏」,文集中多次〈跋東坡帖〉,對蘇字精研甚深,此札便是其行書上得力於顏、蘇兩家的具體實踐。書法豐厚多動態,為其中年以後尺牘書法的典型,可說是陸游沿襲北宋蘇軾風格的代表作。






宋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國寶 限展品

萬頃波濤,祥雲湧現;四大天王擎七寶蓮臺,觀音菩薩端立蓮臺,現千手千眼,三十二面。觀音面蓄髭鬚,作男相,但眉清目秀,容顏溫婉,具女子神韻。其上有諸佛,下有天龍八部。諸脇侍菩薩或合什禮拜,或手持法器,備感莊嚴。通幅運用細勁、靈動的中鋒筆法,逐一描繪觀音的千手千眼、各種手印、法器、天衣的瓔珞和蓮臺的珠寶,賦色妍而不俗,令人嘆為觀止。雖無作者名款,信為十二世紀末期的佛畫精品。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1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2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3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4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5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

國寶 限展品

本幅是大理國(937-1254)傳世唯一畫卷,素有「南天瑰寶」之譽。據卷後題跋,此卷成於1172至1175年,張勝溫是主要作者。畫分四段:利貞皇帝段智興禮佛圖、數百位佛教人物、梵文「多心(心經)」和「護國」寶幢、十六國王圖,內容分屬顯教、密教、大理佛教。全卷精描細繪,衣冠特徵符合文獻記載,繪畫風格則與唐宋道釋畫、西藏佛畫、東南亞造像密切相關,是研究大理國歷史、宗教、文化、藝術,以及中古時期區域交流情況的首要文物。(ps:此卷略長,為方便起見,小編只選取了部分代表性圖片資料插入文中)






元 趙孟頫 致中峰和尚尺牘(醉夢帖)

重要古物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人。宋宗室後裔,入元後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工書善畫,冠絕一時,為元代藝壇領袖。

此札為趙氏寫給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的書信。二人相識於大德年間,趙氏夫妻皆以弟子禮師事之。延祐六年(1319),趙氏辭官南歸,夫人管道昇病逝山東。院藏《趙氏一門法書》冊,內有尺牘十一劄,大多是趙氏懇請明本主持喪妻法事的相關事宜,字字真情流露,此為其一。全幅筆法精熟,寫來形聚神逸、氣韻高古,堪稱直入右軍之室。






元 衛九鼎 洛神圖

國寶

衛九鼎(約14世紀),字明鉉,浙江天台人。兼善山水、人物與界畫。

本幅採白描法,描繪洛神宓妃駕輕雲,凌步在水波盪漾的浩渺江面上。柔韌流暢的衣帶隨風飄舞,宛如遊龍迴轉,婉婉升起,充分展現空靈出塵之美。相較於其他洛神畫多作複雜的敘事性場面,本幅僅以單一人物作為主題,景境尤其高古。中段大片留白,左方見一處挖補痕跡,右方則有倪瓚題跋。遠方以淡墨意筆畫平緩山丘,應出自他人所添附。惟院藏衛九鼎作品僅此一件,益顯珍稀。






元 倪瓚 江亭山色

重要古物

倪瓚(1301-1374),擅畫山水、墨竹,書亦清麗,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代四大家。

本幅成於1372年,題自作詩,贈友人煥伯,是典型三絕合一、為知音而作的文人畫。構圖比早年作品繁複,巧妙運用坡岸、枝幹的交錯,引導觀者感受空間幽遠,與秋林蕭瑟。但覺落筆時點、染、皴、擦若不相涉,畫成卻渾然一體;輔以枯筆乾墨、側鋒皴擦,營造出澄明、峭硬、蕭疏、高古之氣象,彷彿反映其潔癖。正所謂信手拈來,都成妙諦,確是晚年精品。





元 張雨 書七言律詩(登南峯絕頂)

國寶 限展品

張雨(1283-1350)字伯雨,又號句曲外史。浙江錢塘人。三十歲時曾為茅山道士,六十歲恢復儒者身份,往來江浙一帶,與當地文學藝術家相與酬唱,在元代道教、佛教與文人之間,頗負聲望。

張雨書法由趙孟頫上追晉唐風範,書蹟常見於時人作品之題跋。宋元存世書蹟形式以卷、冊為多,此幅則是罕見的掛軸。幅上字形忽大忽小,傾側動蕩,運墨燥濕互濟,鋒勢勁銳,別具縱逸峻厲之勢,而楷、行、草書體的交互運用,顯示其收放自如的高度技巧。





元 張雨題倪瓚像

國寶

據張雨(1283-1350)題贊,畫中的主角是「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瓚(1301-1374)。畫中屏風山水刻意模仿倪氏風格,並借用佛畫中維摩詰居士的坐姿,來塑造倪瓚風神清朗的隱士形象。全幅用色刻意淺淡,倪瓚濡筆伸紙,似欲一吐胸懷,身旁侍者手持的拂塵、水瓶、水匜等,均凸顯其潔癖習性。張、倪兩人為知交,張於題贊中稱倪:「達生傲睨,玩世諧謔。」從外在形象直透其內在神氣,與畫像恰可對映。此卷體現一段重要的畫史情誼與文人肖像畫的發展,甚具時代意義與藝術特質。





元 陳琳 溪鳧圖

重要古物

陳琳(約1260-1320),字仲美,浙江杭州人。與趙孟頫過從甚密,同是由宋入元的知名畫家。

此幅繪水邊芙蓉下,綠頭野鴨臨岸佇立。根據詩塘上仇遠的題跋,是陳琳於深秋時節造訪趙孟頫松雪齋的即興之作,趙氏並為其潤飾補筆。畫鴨的用筆細緻而不流於工整板滯,水紋和芙蓉的線條更是活潑粗放,深具野逸畫趣,元代兩大書畫家合作所成,殊屬難得。筆墨上,亦展現了趙孟頫提倡的「書法用筆入畫」觀念,顯示出筆的運轉、墨的深淺變化所帶來的另一番風味。






元 高克恭 雲橫秀嶺

國寶 限展品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祖先為西域色目人。累官至刑部尚書,也曾任職江南,寓居杭州,遍歷南國山川風光,並與江南文人交遊甚密。

此幅既見強大塊量感的主山,展現北方巨障山水的氣勢;亦有蜿蜒的河流、雲嵐,與圓緩的峰巒水渚,流露出南方米家山水的溫潤,兼具南北兩地山水畫的風格特色。而古樸典雅的青綠設色,則增添盎然生意的筆墨趣味。全幅反映出元初的復古運動,畫風綜合了畫史上各種重要的傳統,堪稱高克恭的山水典型風範。






元 趙雍 駿馬圖

國寶 限展品

趙雍(1291-1361),字仲穆,趙孟頫次子。書畫皆得家法,尤以人物、鞍馬見長。本幅成於1352年,畫駿馬嬉遊,馬伕倚松假寐,一派逍遙悠閒。由於中國人馬圖慣以馬象徵人材,以馬伕象徵官吏或帝王,所以這件作品應蘊含無為而治、才俊優遊的寓意。通幅以中鋒線描,青綠設色,加上圖案式的樹葉,頗富唐人古拙之趣。惟在構圖上強化了山水的比重,布局空闊而幽遠,益具文人山水畫神采,充分展現元代文人畫的復古風尚及藝術成就。





元 吳鎮 雙松圖

國寶 限展品

吳鎮(1280-1354),工詩文,善草書,多作墨竹或漁隱山水,元代四大家之一。本幅成於1328年,是吳鎮現存畫作之最早者,上款雷所尊師即道士張善淵。前景畫兩株纏繞的大樹;舊題雙松,實為雙檜。其後溪流蜿蜒,房舍錯落,一片平遠。畫樹、石的筆法上承李郭、董巨派,墨氣淋漓,筆力雄勁,層次分明,在穩健、平淡的韻致中呈現古意。不僅反映吳鎮的藝術造詣,也是研究他與道教關係,以及元代李郭、董巨派的重要資料。






元 王淵 松亭會友圖

國寶 限展品

王淵(14世紀),字若水,號澹軒,浙江錢塘人。幼習丹青,曾得趙孟頫指授。花鳥師黃筌,山水師郭熙,人物師唐人,皆極精妙。

此幅以平遠法構圖,畫雙松蒼秀挺拔,擎立畫面中央。近景畫臨水茅亭,內有文士二人;松樹上端又畫遠帆艤舟,隨風遠颺。全幅景致清遠幽靜,用筆老練而含蓄,生動合度,筆筆札實,無一猶豫之處,似可直逼宋人。王淵傳世作品向以墨筆花鳥居多,〈松亭會友圖〉為其罕見的山水佳作,繪成於至正七年(1347)。






元 王蒙 具區林屋

國寶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是趙孟頫(1254-1322)外孫。與黃公望、吳鎮和倪瓚,並譽為「元四大家」。

畫題「具區」為太湖古名,「林屋」則是太湖中洞庭西山下的林屋洞。洞壑玲瓏,溪畔村舍水榭錯落。山石以牛毛皴乾擦,筆法熟練多變。樹葉則以赭石、藤黃、朱砂點染,秋光滿紙,用筆設色,俱臻神妙。尤其山石樹木層疊充塞,構圖幾乎密不透風,在中國畫史上堪稱罕見。自北宋的繁實、南宋的取虛,山水畫結構發展至此,又邁向另一嶄新境界。






元人 應真像


元人 應真像

國寶

左右兩軸各繪九尊羅漢與二侍者,形成一組十八羅漢的對幅。畫中羅漢手中分持經卷、麈扇、念珠、蓮花、香爐等,形貌各異,或老或少;又或作天竺羅漢,深目大鼻,膚色深褐,或為漢族比丘,修眉細目,膚色白晰。衣紋線條凝煉,用筆變化多端,時而均勻縈回,流利暢達;時而又頓挫轉折,挺勁有力。人物五官和髭鬚都以細筆鉤勒,連衣上的圖案也都細膩表達。雖無作者款印,然全作繪製精謹,設色妍麗而不明艷,清雅出塵,誠為元代宗教畫的代表作。


本展包括东晋王羲之、

唐代韩干、宋徽宗赵佶、

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仇英、

清代王翬、恽寿平等人的代表作品,

件件俱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一时之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