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走“丝绸之路”要“护照”吗?

 恶猪王520 2018-04-05



“丝绸之路”是贯通欧亚的国际通道,不论是由陆上出发还是从海上航行,都要途经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需要“护照”和“签证”,古代出入关口“护照”同样必不可少,特别像“丝绸之路”这样的国际通道,可谓关卡重重,如玉门关、阳关、嘉峪关等都是古代著名的关隘。

只是古代出关的证件不叫“护照”……


早在先秦时,远行便需要持有证件。《周礼·地官》“掌节”条记载:“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大概意思是,远行必须持有“节”,同时还要有“传”作为辅助凭证。如果没有“节”,被查到就走不了了,还要进监狱。这种“节”,功能上便相于今天的护照,而“传”则是一种文字补充材料,供出关时进一步核查。

古人称“节”和“传”这种出行证件为“路证”。“传”是中国最早的出行证件之一,没有“传”,再有名气的人也无法出关。“传”在汉朝时又称为“过所”:考古发现,在古丝绸之路经过地区都有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传”、“过所”,证明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远行者都须持有证件,否则一律不得通过。

唐代“过所”


汉代值守人员对过关者查得很紧,过关者被仔细盘查、审核后,方可放行。检查证件的同时,对出关者的随行人员、携带物品、交通工具也都要一一登记。在唐朝,没有合法证件同样无法出行,就是持有合法的“过所”,过关时还需要接受严格检查。唐代的边关管理体系更全面,路上设有烽、戍、守捉等,随时可以稽查行旅。由于有严格的过关检查制度,唐中央政府一直对边关行使着有效的管控。

与现代出关一样,古代对个人所携带物品也有严格限制,列有“禁物”目录。今天看来很一般的东西,在古代很多时候都是禁止出关和市场流通的

唐代“蒲类州之印”,“过所”盖上官印才有效


秦汉时都禁止马匹出关。马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重要的军事战备物资,一直到30年前的现代中国,军队中仍有“骑兵”。所以,古时不少朝代均有“禁马出入令”。如在西汉,禁止私人在关中买马,连出入津关时个人所乘的马都要登记,骑出后必须骑回来。黄金和金属器物在西汉时也一度被禁,《二年律令·盗律》规定:“盗出黄金边关徼,吏、卒、徒部主者知而出及弗索,与同罪;弗知,索弗得,戍边二岁。”这是西汉针对偷盗黄金出关的特别规定,目的是阻止黄金外流。

五代敦煌壁画“山中行旅”,图中三人赶着满载货物的马爬山,山坳处是挑担的挑夫和后面跟着的货主


唐朝时,禁止携带出关物品目录有所调整。《唐律疏议》规定:“禁物者,谓禁兵器及诸禁物,并私家不应该有者,私将度关,各计赃数,从‘坐赃’科罪。”唐朝“关市令”对此释称:“锦、绫、罗、觳、绵、绢、丝、布、牦牛尾、真珠(珍珠)、金、银、铁,并不得度西边、北边诸关及至缘边诸州兴易。”从这条规定来看,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换物资丝绸,有的时期也是受到管控的,“不得度西边”即私人不能随便将丝绸带到西域!


来源:据《北京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