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汉隶,他有一套独门高效学习法,曾凭此让百名零基础学生考入美院!

 乡野耕心 2018-04-05

李立山以他的勤奋和聪慧,又一次完成了他艺术道路中的“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可贵的是,立山在毕业后的几年,仍然不断地回来求教。可喜的是,如今他的篆刻沉雄中显现着厚重的传统功力,时而还会有“大巧若拙”;他的书法宽博中流露出高古的气质,时而还会有“大象无形”;他的绘画更趋于传统的回看,处处出沈周,笔笔见“四王”。

——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博导 骆芃芃

立山的书法在线条的塑造上有着有意识的追求,他的线条扎实厚重,积点成线,力不虚过,篆隶的意味贯穿其中,体现出古厚圆浑的审美品质,这种品质对于篆隶意味日益弱化的帖学传统来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 胡抗美

十四年前,他只身一人背起行囊,踏上了艺考求学之路,凭着一股执拗的性子一路走进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

在中央美院四年的学习时光,使他有了对书画艺术思考的整体观照,和实践过程中侧重书写性和艺术处理的表现。

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他越来越清晰地感到,书画印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最惦记、最牵挂的依然那纸上的江山。

2010年9月,他成功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6年9月,又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方向博士,师从骆芃芃教授。一路走来,他全身心地坚守着对书画印传统的信仰。

这个人就是李立山。

李立山作品

在研究院近十年的专业学习,使李立山更加认识到坚守传统经典的研究才是核心。在研究金石篆刻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交互训练,艺考培训便是他实践教学的方向。

李立山一手创办了书法高考培训工作室,近十二年的时间里,他让一个又一个零基础的学生,通过短短八九个月的有效训练,成为考入各大美院的优秀学生,并从中不断印证各种书画印临摹、创作以及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训练模式。

如今,已有三百多名学生陆续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全国十余所重点美术学院。

李立山作品

如此辉煌的成绩,都归功于李立山老师在这十多年的研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总结验证的大量有关于学习书法的理论和方法。

李老师认为,学习书法最根本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了解毛笔的功能以及如何驾驭毛笔。对此李老师给出训练方案是从篆隶书进入中国书法。

正如蔡邕《九势》中提到的“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软”指的是毛笔本身的属性,而“奇怪生焉”是指变化丰富的意思。这两点关键的要素训练首选应该共同指向的是隶书,在隶书字教学过程中推荐的是《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四帖。要在训练中能够完成点画的“提、按”的训练。

其次,要完成点画空间的分布建构。就需要篆书方向的训练。李老师推荐商周金文中的《毛公鼎》、《散氏盘》等;秦代李斯《峄山刻石》、汉代《袁安碑》、《袁敞碑》;唐代李阳冰《城隍庙》、《三坟记》;清代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篆书大家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书写训练,最终完成“使、转”的研究以及对于空间的认知。

之后就可以进入楷书和行草书的训练。首先推荐的是法帖墨迹类作品。楷书方向是隋智永《楷书千字文》,唐褚遂良《倪宽赞》、《大字阴符经》,唐颜真卿《自书告身》、《竹山堂》等;行书方向是二王尺牍、颜真卿行书方向、宋四家系列等,这些法帖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多重视野,借此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书法经典体系”,在其中再进行更多相关印证拓展的训练,最终完成“学院式四年本科”的五体临创以及篆刻临创的强化训练研究。

但在学习经典法帖的同时,要有研究古今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思维,学习这种思维方法,而非简单地一味模仿。

李立山作品

在书法的临摹过程中要注意“形”与“神”、“笔到”与“心到”的结合;强调临摹不仅要位置准确、笔法到位,要知疾涩、知节奏、知轻重。

强调对“线”的训练,打通书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大篆金文和汉代隶书之间的关系:《毛公鼎》和《张迁碑》都可以通过逆笔涩行,表现金石漫漶的感觉,这种金石气息的相通,对于中锋圆转的使用,再到侧锋转中锋的体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至于创作,必须从集古字开始逐渐找寻自我,不断地置换匹配经典字法的空间造型和章法的区域造型。比如篆隶书临摹和创作转换,强调空白的重要性,通过《张迁碑》、《鲜于璜碑》比较,去感受“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用笔状态,还要剖析古今艺术经典作品背后的人文与艺术价值。

李立山作品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汉字字形,二是毛笔书写。二者都有规范,相互制约。前者是字形结构,后者是用笔方法。字形结构靠双眼识别,用笔方法靠右手执使,笔顺就是二者的结晶。汉字书写成为艺术之后,书学的第一个概念是关于草书的“势”,“势”是从审美的视角看书法。

书法艺术强调形势合一,书法创作是在连续书写的时间节奏中表现和完成空间造型的。因此还是要回到“想见挥运之时”,在领会时间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空间造型,并将两者统一起来,进而感悟到集时间与空间为一体的“自然”,领略到包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象”,体会到作品的“神采”。

李立山作品

篆隶书的研究和训练是我们进入中国书法的不二法门。20世纪以来,书法创作的主体功能性由实用的日常退下历史舞台,成为了具有视觉观看的艺术图式,而这种艺术图式研究的自觉也决定了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那就是以点画和结体为主要对象。呈现这一切的核心是离不开对毛笔功能的重新认知以及对于经典图式的全新解读。

点画生结体,什么样的点画决定什么样的结体。汉代隶书虽然有了各种形态不一样的点画,《张迁》和《鲜于璜》等作品用笔方起方收,线条粗短,极少舒逸,特点是“平硬厚重“。它们从结体上寻找到出路,一般隶书作品为了追求平衡,结体上紧下松,上小下大。它们反其道而行之,上疏下密,上大下小,通过头重脚轻的不稳定感造成动势。同时,在分间布白上左右参差,通过一定的动势在动静对比中,开创出汉代隶书稚拙古朴的审美境界。

李立山作品

隶书比篆书要晚,从汉代开始,有了比较成熟的隶书,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摩崖体系,一种是庙堂体系。整个汉代的隶书用的方法也基本上是用中峰为主的搭接的方法,表现不同在于笔画的光滑一点、迟涩一点、苍茫一点,有圆、有方,只不过是表现形式的变化。

《张迁碑》是汉隶中的上品,也是李立山老师极力推崇的经典碑帖之一。学习《张迁碑》,能够掌握“铺毫”的用笔方法与“稚拙”的结体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隶书书写的能力,加强对于点画和结体关系生成的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各字体书风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能对其他书体的书写有所裨益。

至于在临摹《张迁》时如何掌握笔法、结字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那就来听李立山老师为你详细解析一番。

李立山老师将通过对《张迁》的解读研究,带大家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对接训练,对书法文献中关于“执使”、“笔势“、“形势”以及“书势”进行示范梳理,并借助视频的精准示范,引导大家进入隶书的临摹研究模式,让你真正身体力行地进入自我提升调整的学习机制,而这也是本节课程最为重要的。

点击下方按钮立即报名。

课程说明

本次课程分3个课时,4月19日19:00第一节课,在微信群内以语音+图片+小视频的方式直播授课,每节课90~120分钟。

第一节试听课1元,后续两节正式课每节50元,打包报名立享8折优惠,共81元

课程均会整理回放,供学员反复观看,回放永久保存在公众号中。

课程提纲

第一课时 《张迁碑》初识

上课时间:2018.04.19 19:00

一、《张迁碑》的历史及艺术审美

二、《张迁碑》的观看方法与版本对比

三、《张迁碑》经典章节临写示范

第二课时 《张迁碑》技法

上课时间:2018.04.26 19:00

一、基本用笔方法及其变化

二、基本结体方法及其变化

三、《张迁碑》形势研究

第三课时 《张迁碑》临创

上课时间:2018.05.03 19:00

一、《张迁碑》的实临与意临示范

二、《鲜于璜》、《好大王》等碑的拓展练习

三、《张迁碑》笔意创作实例示范

导师介绍

李立山,别署鲁园、养正山房。1985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

2008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获硕士学位,导师为骆芃芃教授。

2016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篆刻艺术创作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骆芃芃教授。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青年篆刻人才重点培养对象。

现为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师、鲁园书画馆艺术总监、八零年代全国书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定居北京,从事书、画、印创作和教学研究。

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