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诸葛亮是假的

 牧神的pan 2018-04-05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群雄逐鹿中原,……”这是一个汉的衰落,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烽烟起,英雄自乱世而出。三国英雄,首推曹操,杀吕伯奢、杀杨修、杀皇后皇子……,并且明确表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次要算刘备,虽有俗语调侃:“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然刘备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仁主,歌曰:“新牧野,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在众多英雄中足够脱颖而出的,三代惟一人,诸葛武侯。

诸葛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史书中的诸葛亮是一位贤良治国的大臣,但他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不朽的艺术典型。最早关于诸葛亮形象的记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陈寿的《三国志》,从不同的时期的一些小说、诗歌、词曲、平话、明清小说等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近完美,料事如神、呼风唤雨的形象更加突出,同时淡化了其治国才能。超越了历史原形,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从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以及出神入化的军师谋略等多方面刻画了诸葛亮的忠贞品格。

亮早孤,在世五十又四载,卒于五丈原。前半生蛰伏,后半生运筹帷幄。《三国演义》最直面而来的气息就是,诸葛先生的忠贞。作者毫不掩饰的大加渲染这一形象,这里的“忠,非传统士大夫的愚忠,他是智慧的化身。通过与司马懿那样的篡权夺位,曹操那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烈对比,十分鲜明的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

诸葛亮,一位有野心的谋略者。

诸葛亮原是山东世家,受过世家子弟的良好教育,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虽不信,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种自信与才华。自三顾茅庐以《隆中对》初显,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联孙权,然后北伐曹魏的局势对策,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他想要的匡扶汉室,一统中国,这一年的诸葛亮二十七岁。初登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虽隐居南阳,但对于天下大势,心中自有丘壑,经过了仔细的分析考量,明确的选择了刘蜀集团,不为名利,先生有八百桑树,十五顷地足以。而有“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之赞赏。

鲁迅先生有言:“状诸葛亮者,智而近于妖怪”。这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的另一个部分了,关于诸葛亮的智计手段,真真是描写的出身入化。曹操灭袁绍后,挥师南下,意欲扫平江南,灭孙、刘。知天时的诸葛亮的借得东风,火烧赤壁,大胜曹操。失去荆州之后,又以鱼腹藏图,救得秦密,放其离去。先是收服南方的少数民族,六出祁山……都足以看出其手段与智慧。白帝城临终托孤,立表态度:“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接着南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算不负所托。

这样的一位军师谋臣,在《三国演义》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作者浓墨重彩的渲染之下,诸葛亮的形象趋于理想化,完美化。诸葛亮也算是世家子弟出身,感染的儒家道统的教育,与这样的呼风唤雨的带有民间神秘色彩的形象,以一种极其怪异的姿势结合在一起。在不断的变化中,却不给人以违和感。

除此之外,诸葛亮身上还带着丝丝悲剧色彩,温庭筠《过五丈原》有诗言:“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诸葛亮一生可谓是操碎了心,呕血而亡,却未曾踏足中原半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如此的戏剧性,构成了诸葛亮整体形象的复杂性与艺术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毕竟不是史实,是加了滤镜之后,又经过了前期与后期的PS技术的诸葛亮。

这个诸葛亮是假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