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王和他的《兰亭序》,为啥这么牛?

 恶猪王520 2018-04-06

谈到中国书法,

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兰亭序》。

但是要说《兰亭序》,

先聊王羲之还不行,

得先说一下魏晋书坛。

钟繇小楷《墓田丙舍帖》

王羲之,出身豪门士族,

祖上有辅佐皇帝的三朝元老,

正儿八经的高干子弟。

但他偏偏不爱官场爱书法,

比起摸爬滚打的仕途,

他更喜欢和书友混。

 

魏晋时期,

文人讲究风骨,

说好听点叫“风骨”,

其实就是行为艺术。

举止越怪异越好,

话语越疯癫越好。

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

个个才高八斗,

个个酗酒,K歌。

在一群行为艺术家中,

王羲之属于励志型的,

他年少时字,据说不咋地,

但后来潜心研究,

实力大增,

突然就有了名气。

王羲之草书《今日热甚帖》

学习王字的人逐渐增多,

当时持领先地位的庾翼很不满,

曾扬言要比试,

结果大家都知道,

帮王羲之赚了吆喝,

这个书坛大佬的位置,

名正言顺的归到了老王的名下。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局部

王羲之能当上老大,

在于他对前人书法的创新,

去质尚研,变古为新。

到了四十多岁,

他下笔愈发老辣,

逐渐生出独具一格的新体。

比如瘦金体就是宋时的新体



▽▽

永和九年,

一帮文坛大佬在兰亭聚餐,

喝到兴致高昂时,

大家提议,

我们把今天的事儿记下来吧!

大家都说,好啊好啊,

老王的字最好,让他写。

结果老王带着微醺,

写下了一份涂改无数的草稿。

说它是草稿,

是因为错字漏字连篇。

比如这个“崇山”,明显是后补的,領应为

重墨涂改和用“夫”遮盖原来的字,不要太明显

待他清醒过后,

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想把这份手稿改得好看一点,

重写了一份,

不如原来的,

再喝点酒但是不喝醉,

不如原来的,

彻底喝醉再写一份,

已经认不出那是字儿了……

小编想象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再也写不出当时状态的老王,

索性保留了这份他认为最好的草稿。

这份草稿就是被后人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此后王羲之被唐太宗李世民,

尊为“书圣”,一笔封神。

《兰亭序》

伟大的书法作品一般都一篇好文章。

《兰亭序》体现了一个50岁的中年油腻男人,

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

面对山川美景,

对生命美好的留恋,

一切的一切,

都包含在这短短324个字中。

笔法更是宛如惊鸿一瞥,

倘若我们把每个字放大的话,

可以看到,

每一个字的起笔处,

虽然细如发丝,

却都富有弹性,

不飘浮,不纤弱,

就好像笔仅仅是手指的延伸,

收放自如。

光看兰亭二字,

俨然已是人笔合一的境界。

再以“永和九年”的“和”字为例,

如果把第一个撇延伸,

正好和第二笔起笔处在一条斜线上

第一笔的起笔和下面笔画,

也正好在一条线上。

右边的“口”和左边的横画,

同样也在一条线上。

结合而看形成了一种附带数学几何的美。

再看全篇文中的20个“之”字,

没有一个相同,

也是历代书法家,

目睹《兰亭序》后,

津津乐道的一件点。

《兰亭序》的“之”字

《兰亭序》的排序章法,

超乎一般书写者的境界许多。

里边的每个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上下左右之间各有联系。

以首列“永和九年,岁在”六字为例,

“永”字的捺画很长很重,

仿佛有一股力量在向右下方牵引;

“和”字的横画故意往左写长

牵引的方向跟“永”正好相反;

“九”字则是向两边扩张

“年”字粗壮的竖,

重新将牵引力的方向,

向下边的文章引去;

“岁”的戈钩和“在”的左撇,

则又分别向右、向左牵引

重新看,

一右一左,两中,一右一左,

六个字看似动荡,

却保持了微妙的对称和平衡。

再例如,

此处的“以”字,

显得过于细小,

甚至让人感觉和上文的“足”,

与下文的“极视”,

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

但是到了下一列,

“夫人”二字却和以形成了一种呼应,

让“以”的瘦小不再孤单。

从这些字中,

我们能看出王羲之在书坛的地位实至名归,

其实,

《兰亭序》的许多精妙之处,

直到今天也还在等待发掘,

只是作为观者,我们不由感叹,

书写者已臻化境的功力。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接上文)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