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八年,冒辟疆作《影梅庵忆语》,宣称爱妾已死。但董小宛真的是在顺治八年死了吗?我们从当时人的诗词书札中,可以窥见一些真实内容。 冒辟疆与董小宛剧照 做为冒辟疆好友,清初的一些诗人,如吴梅村、龚鼎孳、陈其年等,都曾在自己所作诗中,写到此事。但隐约其辞,必须经过认真地索引,才能显现事情的真相。 吴梅村,清朝号称“诗史”,他的诗是可以当作历史来看的。他的《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绝句,写成于康熙三年。 吴伟业画像,字骏公,号梅村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该诗第八首写道: 江城细雨碧桃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薛涛,唐朝女妓,因为能诗善文,为蜀镇节度使韦皋引为知己。此处用韩涛比喻董小宛,正切合她的妓女身份,且与她的多才相符合。 这首诗的末句,更是早就被世人所怀疑。清末罗瘿公在《宾退随笔》中写道:“小宛真病死,那么侯门又怎么解释?哪里有姬人之墓,说是深阻侯门?”可见,罗瘿公是深信董小宛入宫之事的存在的。 罗瘿公(1872-1924),名惇(dūn)曧(rónɡ ),字掞(yàn) 东,号瘿(yǐnɡ)公,是康有为的弟子。1903年中副贡,官至邮传部郎中。1908年,出任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坐办(相当于总务主任)。编写了十二个剧本,是著名京剧家梅兰芳的老师,他还著有《宾退随笔》等著作。 罗瘿公 照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吴梅村写此诗时,董鄂妃也就是死后追封的孝献端敬皇后,已经于康熙二年六月六日,与世祖福临及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同时入葬孝陵地宫。 如果董鄂妃即是董小宛的话,则冒辟疆“欲吊”的愿望必然无法实现。因为皇家陵寝重地,寻常百姓是根本不能够前往的。因此“墓门深更阻侯门”的诗句,确确实实道出了冒辟疆此时的无奈,同时也可以作为董小宛被掠入宫中的一个证据。 还有冒辟疆的好友龚鼎孳,有《题〈影梅庵忆语〉贺新郎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碧海青天何限事,难倩附书寄黄犬。藉棋日酒年宽免,搔首凉宵风露下,羡烟宵破镜犹堪展,双凤带,再生翦。 词中所用“碧海青天”的典故,出自李商隐诗句,写嫦娥偷吃长生不死药,飞升到月亮里面,导致夫妻离别;“难倩附书寄黄犬”,是说有书信而无法寄出。典出《述异记》:晋朝陆机养一犬,名“黄耳”。陆机在京城为官,久无家信。一日,对犬开玩笑说:“你能够带家书传递消息吗?”犬喜,摇尾。陆机作书信系在犬脖子上。犬往返千里之遥,经二十余天完成家书传递。这里是说,冒辟疆不能像陆机一样,用犬寄书给董小宛。如果董小宛真的死了,又怎么能够给她寄书?“羡烟宵破镜犹堪展”,则用了南北朝徐德言夫妻分别,最终“破镜重圆”的故事。 龚鼎孳书法局部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这三个典故,都在讲冒辟疆与董小宛之间是生离,而非死别。其中的一个“羡”字,更表现了冒辟疆对徐德言夫妻能够团聚的羡慕,确切表达出冒辟疆撰写《影梅庵忆语》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对于董小宛被掠入清宫一事,清末民初清史学家孟森曾竭力辨别,认为绝无此事,但是对于吴梅村《古意》诗六首之第六,却无法解释。他在《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中说: “第六首则可疑。要不是董小宛与世祖年龄不相当,几乎令人相信冒氏爱姬,被纳入宫中为可能有的事了!” 孟森提到的吴梅村《古意》六首的第六首全诗是这样的: 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金谷堂深”借用西晋时石崇爱妓绿珠为孙秀所逼,被迫跳楼自杀的故事,再次点明董小宛的出身;“掌上珊瑚”义同“掌上珍珠”,为避免与前文重复,故改“珍珠”为“珊瑚”;“怜不得”,道出冒辟疆欲与董小宛亲近而不能得到的心态。 最为明显的,还是“却教移作上阳花”一句。 “上阳宫”是唐高宗李治在洛阳所建的行宫,宫中居嫔妃。白居易《上阳宫人》诗中写道:上阳宫人“脸似芙蓉胸似玉”。“上阳花”自然是指是宫中的妃嫔。“却教移作上阳花”,明明是指“花”本来有主人,却被强行移入皇家的“上阳”宫内。这首诗如果不是影射冒辟疆生死离别,董小宛被劫入皇宫,又能是指什么事? 从这里来看,顺治八年董小宛不但没有死,反而是被移入宫中。 董鄂妃真实身世如何,敬请关注继续解析的下文。 作者:晏子有 声明:本公众号作品均系作者原创,如欲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本人保留追责权力。 |
|
来自: 快乐老年435 >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