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法需要容得下批评

 大好河山万里长 2018-04-07


别点我 来自书法 01:33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1、苏轼和黄庭坚的故事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

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是笔势有时候显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了一条蛇。”

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石头压着蛤蟆的样子。”二人相对大笑,认可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黄庭坚书法被苏轼评“死蛇挂树”。


苏轼《寒食帖》局部


苏轼书法被黄庭坚评“石压蛤蟆”


2、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故事


《国史异纂》记载:

遂良问虞监曰:“某书何如永师?”

日:“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官岂得若此者?”

日:“何如欧阳询。”

虞日:“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官岂得若此?”

褚日:“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

虞日:“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亦深可贵尚。”褚喜而退。


智永《千字文》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褚遂良问虞世南:“我的书法跟智永禅师比较谁的更好些?”虞世南说:“我听说智永禅师的书法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卖到这个价吗?”

褚遂良又问:“跟欧阳询比较又怎么样呢?”虞世南说:“我听说欧阳询不挑选纸笔。不论用什么样的纸和笔,都能随心所欲地书写。你能做到这样吗?”

褚遂良说:“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偏要讲求对笔、纸的选择呢。”虞世南说:“要使手、笔相协调,互相配合,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啊!”褚遂良高高兴兴地告辞了。


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3、谢安和王献之的故事


唐孙过庭《书谱》记载

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

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孙过庭《书谱》


大致意思讲的是: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献之答道:“一般人哪里懂得!”


谢安《中郎帖》


这俩人什么仇什么怨啊~~~哈哈哈哈


4、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唐孙过庭《书谱》记载

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王羲之《姨母帖》


讲的就是:有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曾在墙上题字。走后献之悄悄擦掉,题上自己的字,认为写得不错。待羲之回家来,见到后叹息道:“我临走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献之这才内心感到很惭愧。


王献之《中秋贴》


米芾也在《海岳名言》中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米芾《蜀素帖》


不断的反思与自我批评、以及耐心、真诚地听取别人的批评,可以使你获得一个比较精确的角度,和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我们要学会敏锐、感觉、方法、思考与创造的基本功夫,设身处地地自我思考与调整,努力去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书法家。(很多人所谓的书法家,都是自封的)


所以说,学书法,极其需要自我反省和批评,否则食古不化、自以为是,必死无疑,最多成为写字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