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一、痢疾28方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二十一、痢疾
1。加味白头翁汤
程云深
(组成及用法) 白头翁9g 秦皮9g 贯众炭9g 建曲
12g 川黄连6g 白芍9g 当归9g 炒谷芽15g 炒黄柏
9g 牡丹皮9g 甘草6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急性细菌性痢疾。
(解析) 《伤寒论》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之
证,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本已具备,程氏增白芍、
贯众、当归、牡丹皮、甘草,增其药力而已。然白芍、当归调和
营血,可解除直肠平滑肌痉挛而减轻里急后重之感并有利于
炎症吸收,此《保命集》芍药汤之意也,但白芍量当以30g左右
为宜,量少则不济事;方中黄连应斟酌热毒轻重而增减,至少
6g,可用至12g,程氏特别强调黄连消炎杀菌之作用;痢疾者,
湿郁本盛,故加建曲与炒谷芽。
2。加味当归芍药汤
陈真一
(组成及用法] 白芍18g 酒炒黄连4.5g 当归9g 生
甘草6g 茯苓12g 陈皮9g 广木香4.5g 黄芩9g 枳实
9g 酒炙大黄9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急性细菌性痢疾。
(解析) 湿热毒邪聚结肠道,以致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
血,故需解毒清热,行血调气。方中大黄酒炙泻下药力大减而凉
血解毒、通行血脉之力有增,与芩连共为本方主药,实为治本之
法;余药除湿行气化滞。
有外感头身疼痛,加羌活、川芎;便血,多加地榆、白头翁;脓
多,加吴茱萸、炮姜炭;口渴,加乌梅。
袁家玑老中医亦有五味香连丸治痢,与上方相似.
广木香9g 黄连6g 槟榔9g 酒炙大黄9g 银花炭
12g 当归9g 生白芍15g
水煎,每Et 1剂分3服,或作丸药服之,疗效甚好。
3.痢疾丸
余佑莘
(组成及用法) 锦纹大黄60g 川黄连40g
将上2味人瓷罐内用酒泡过。药在初伏前一日泡好,日晒
夜露,至三伏完时研细为水滴丸,每服6—9g,温水下.
(主治) 急慢性痢疾。
(解析} 优质大黄有锦纹,质坚实,油性,气清香,味苦不
涩,最能清热解毒,善治下痢。《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久痢不
愈,脓血稠黏,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者,大黄细锉好酒浸半月再煎
去渣饮之有良效;黄连苦寒为治痢之正药,单用亦有良效。
二药酒浸露晒者,苦寒泻下之力大减,解毒消炎、行血化瘀
之力反增。若慢性者,同时服四君类亦宜。
4。莱菔汁饮
方以正
(组成及用法] 鲜白莱菔工大个 红糖、白糖各9g
将莱菔捣烂取汁,和红糖、白糖炖,温服。
(主治) 赤白痢疾。
(解析) 鲜莱菔辛甘性凉,消积滞,去痰热,宽中解毒,善治
急性痢疾.余也常用鲜马齿苋250g或鱼鳅串150g或鲜刺梨
120g捣烂取汁,兑红糖、白糖服,治肠炎、痢疾有良效,并能有效
解除腹胀倒饱等消化不良症状,幼儿不拒服用。因知食疗之法
也可治急性之病证。
5.正肠痢疾散
方以正
(组成及用法) 苍术90g 羌活60g 杏仁60g 制川乌
30g .生甘草30g 生熟大黄各30g
沙锅炒上药微黄,研细末,用瓷瓶装,每服1.5g,小儿减半。
若发热寒冷,另加灯心为引冲服。
(主治] 一切赤白痢疾,腹中滞痛,里急后重。
(解析] 本方既言治一切痢疾,非限于虚寒之久痢。余细
思痢疾一证,虽因疫毒所感,而体内多有湿热或寒湿蕴遏以内
应,大肠运化失司,热毒与寒湿相搏结,是为其病理基础。
本方中苍术、羌活、川乌皆气味雄烈、芳香辛热之品,辟时疫
秽恶浊邪,胜四时不正之气,燥湿解郁;杏仁走肺家而人大肠,治
暴下水泻及日久之痢;更借生熟大黄苦寒荡涤肠胃,解毒除积之
力;甘草和中解毒。余认为痢疾本阴分湿毒之蕴,辛温化之,苦
寒泻之,本方亦为正治之法。惜今人动辄苦寒,弃此类良方不
用,深为可惜。
所订服用量稍轻,可略增之。
6.薤白槐花汤
杨济中
(组成及用法) 当归12g 薤白12g 黄连3g 木香6g
地榆9g 桃仁9g 枳壳9g 槟榔9g 槐花9g 赤芍9g
炒莱菔子9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赤白痢疾。
(解析) 本方之重心在于行血与调气之法,乃针对气血瘀
滞之赤白痢疾而设。气行而血止,行血而便脓自愈,调气血而
里急后重自除,故较之<<保命集》芍药汤,本方加薤白、桃仁以
增调气行血之力。薤白治下焦气滞、泄痢下重之力甚强,若里
急后重坠胀甚者可增其量;地榆解毒清热;槐花本治肠风下
血,实能清凉大肠热毒而治赤白之痢,下痢红色多者,当用
至30g。
7.化积消毒饮
石玉书
(组成及用法) 泡参18g 金银花9g 茯苓12g 法半
夏9g 槟榔片6g 黄柏9g 黄连3g 吴茱萸3g 甘草3g
水煎,每日l剂分3服。
(主治}细菌性痢疾。
(解析) 本方调和脾胃,清热解毒,与寻常治痢之方当有区
别之处。所治除下痢赤白、腹部滞痛外,当有食少纳呆、胃痞欲
呕之症,其脉略虚。方中吴茱萸辛温,可除酒食生冷,停滞积垢;
泡参甘淡微寒,养阴益气,消积聚痰涎,治痢疾腹痛或类桔梗,少
为人知。
8.细菌性痢疾、肠炎验方
陈仲寅
(组成及用法) 鱼鳅串50g 仙鹤草50g 刺梨根50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
(解析} 鱼鳅串系菊科紫菀属植物马兰全草,辛温微苦,消
积食,利湿热,清热解毒。遵义医学院用本方治疗细菌性痢疾、
肠炎80例,绝大多数迅速痊愈,因知其疗效确切。
9.和中治痢丸
陈真一
(组成及用法} 马蹄香150g 苦参200g(酒炒) 生甘
草300g
甘草熬膏,前2味为末制丸如梧桐子大。
(主治) 痢疾。
(解析} 马蹄香又名蜘蛛香,辛温无毒,有缬草之特异香
气,顺气化痰,辟瘟疫瘴气,疗胃肠炎之腹痛与水泻。苦参单用
即可治痢,《仁存堂经验方》以苦参炒焦为水丸,治瘟疫传染之血
痢。凡用苦参先需糯米浓泔水浸数日或用酒炒,去苦涩腥浊
之气,其药性始良。大剂量甘草和中缓急之力,或类肾上腺皮
质激素,于急性肠道炎症之吸收有益,实未可知。然马蹄香温
燥,苦参苦寒,甘草自能调和其药性,亦能止下痢之后重与
腹痛。
10.新订香连丸
陈慈煦
(组成及用法] 黄连150g 吴茱萸50g 木香150g
黄连与吴茱萸同炒,去吴茱萸,与木香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
梧桐子大,以滑石为衣,每次服6—9g开水下。
(主治] 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解析] 香连丸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为古
来之良方。然因木香剂量仅为黄连1/4,其清热燥湿之功力虽
然强大,然调理气机之力略逊,须知凡下痢滞下等痢疾或其他
直肠炎症,调气之力乃是关键,所谓调气则后重自除。故陈氏
以黄连、木香2味剂量相等,加强调气之力,则里急后重之窘
迫可得迅速控制。黄连得吴茱萸同炒,可得其辛热之性,不
惟可制黄连苦寒,以防折火格拒的反应,并可开胃肠郁闭之
浊气.加滑石为衣,意在其黏附之力以护肠道,此构思甚好,
且滑石甘寒,利水解毒,《神农本草经》早谓其主身热泄僻
之证.
11.鲜马齿苋方
陈真一
(组成及用法] 鲜马齿苋200~300g
水煎,每日l剂分3服,或绞汁兑水炖温服。
(主治] 急性细菌性痢疾。
(解析) 鲜马齿苋性味酸寒,归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凉
血消肿之效。治热痢、血痢有良效,惟量需较大,少则不为功,若
绞汁,须得汁水lOOml以上。
余以本方治急性尿路感染也有良效,知其可解毒通淋;也可
用于妇科炎症之赤白带下,知马齿苋善走下焦而消炎。
12.乌梅黄连丸
陈真一
(组成及用法) 乌梅200g(去核) 黄连180g(姜汁炒)
炒地榆240g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一2丸,日3服,
温开水下。
(主治) 急性细菌性痢疾及结肠炎。
(解析} 黄连、地榆凉血解毒,主血痢蚀脓;乌梅酸涩,本用
于久痢,今用于急性者,并非仅取其收敛涩肠之功。近代有专用
乌梅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有良效,盖取其抗菌消炎之药理。故
本方解毒消炎、抗菌止痢之力甚专。
略减黄连量,或可用于慢性诸下痢腹痛者。
13。黄氏赤白痢疾验方
黄树曾
(组成及用法) 银耳30g 红糖1匙 蜂糖1匙
将银耳研细,合红糖、蜂糖兑开水适量服。
(主治] 细菌性痢疾,便下脓血,腹痛里急。
(解析) 诸书载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乃治虚劳诸证之
药食;红糖温中;蜂糖解毒。本方似于赤白细菌性痢疾之毒热
不宜。
然余知黑木耳凉血止血,专治肠风血痢,《太平圣惠方》载
“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疗痛,心神麻闷,取黑木耳一两,水二大盏,
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净,后服其汁”。又知黑木耳、银
耳,虽黑白有异,均属木耳科植物之子实体,其性必有相类之处.
又本方甘甜适口,药性平和,应无滞郁之弊,当可试用之,尤其老
年及幼儿更宜。
14.石莲解毒汤
张孝纯
(组成及用法罩 石莲子12g 西洋参6g 黄连6g
水2杯,煎至1杯服,幼儿减半。
(主治) 噤口痢疾。
(解析) 下利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为噤口痢,病情当重。
若胃阴伤则转阴虚痢,脾胃损则转虚寒痢,阳气衰则厥逆,勺水
难饮,呃逆频作,胃气将败。丹溪云:“噤口痢者,大虚大热。”本
方颇得古人奥微,石莲子补脾阴而涤热毒,为噤口痢之专用药,
然必得西洋参大补元气之力,始能开提脾胃正气,补其大虚;黄
连苦寒,清解其蕴伏之大热毒。今西洋参多家种,必用至15g上
下。石莲子必须去心,其败胃故也。
15.石氏赤白痢疾验方
石玉生
(组成及用法) 水芹菜l握 槐花35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凉服。
(主治) 细菌性痢疾下脓血黏液,腹痛里急。
(解析] 水芹菜系多年湿生或水生草本,其性辛凉人肝经,
有清热解毒功能,捣烂外敷可疗疮疡热肿;槐花人手阳明、足厥
阴经,苦涩性寒,清热凉血止血,善解大肠热毒,故本方可治赤白
痢疾,惟水芹菜鲜者需用100~200g,槐花鲜者需用lOOg,一半
微炒,另加金银花90g尤良。
16.苦参散
段仲隆
(组成及用法] 苦参
炒焦研细末,每次15g,米汤送服,日 3服。
(主治工红痢热盛者。
(解析) 红痢热盛者,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为赤色黏冻,发
热头痛,口渴引饮。苦参大苦大寒,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芩、黄
连、黄柏相近,善治热毒血痢。炒焦而以米汤送服,可去其腥秽
之气,缓其苦涩之性,则年高、幼儿,脾胃素弱、元阳不足等人亦
可服。
《仁存堂经验方》云:“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桐
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现代又单用苦参水煎剂、注射剂、灌
肠剂、敷脐法治疗细菌性痢疾多有良效,可证本方。
17.杨梅酒方
杨济中
(组成及用法) 野生杨梅适量
白酒浸泡,每服30~60g。
(主治]痢疾,肠炎。
(解析) 杨梅甘酸而温,能涤肠胃恶浊之气而治痢消炎,有
生吃、腌渍、烧灰存性研末服法,而酒浸最好,但浸泡时间越久越
佳.本方药性虽热,能从治热郁而解毒治痢。
《本草纲目》谓:“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
红。”而野生杨梅,红而兼白,粒小而味酸涩,不堪为水果者人药
尤良。
18.委陵止痢方
杨济中
(组成及用法) 委陵菜根18~30g(鲜者60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或用干品为末,每次3—5g开水吞
服,每日3次。
(主治) 红白痢疾及肠炎水泻。
(解析] 委陵菜又名翻白草、天青地白,为蔷薇科植物,非
毛茛科白头翁。药用全草,然其根药力尤甚,涩苦而性寒,去肠
垢,捎积滞,清热解毒之力甚强,若为热毒下痢,紫血鲜血均宜。
若治幼儿热毒下痢如鱼脑,此药单用或与黄连、石榴皮微炒为
散,稍加白糖,每次2—3g开水送服,确有良效。
若治虚性水泻,可与艾叶同煎,或人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余曾用此药鲜者煎服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显著之退黄消
炎效果。
19.治虚痢方
石玉书
(组成及用法] 雌子鸡(需农家自饲之土鸡)1个 莲米
15g 芡实15g 薏苡仁15g 糯米60g 老白蔻4.5g
将诸药人洗净鸡腹内,装瓷钵蒸熟,食鸡肉,喝汤汁。
(主治}休息痢及一切虚痢。
(解析) 凡痢下稀薄或有白色黏冻,腹隐隐而痛,时作时
止,缠绵难愈,经年不瘥,口淡不渴,食少神疲,或脱肛下坠,腰酸
畏寒,滑脱不禁,舌淡脉弱者,若用苦寒之剂,徒增病情。
本方中莲米、芡实、薏苡仁、糯米皆能补中益气,涩久虚之泻
痢,又除久滞之湿毒;蔻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主休息痢;鸡肉
咸甘温,补精添髓,治一切虚劳蠃瘦,中虚纳呆,泄泻虚痢。
本方虽为补益之剂,实则标本皆治,并无遏邪之害。
20.活血止痢丸
袁家玑
(组成及用法] 三七粉30g 乌贼骨24g 白及30g 白
芍50g 大贝30g 广木香20g 黄连20g 炒地榆30g 炙
甘草20g 阿胶30g 丹参30g 黄柏20g
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工丸。
(主治} 慢性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解析) 病虽二种,均属肠澼,下利时发时止,日久不能痊
愈,大便结滞不畅,常夹脓血黏液,肛门坠胀,苔腻脉弦。本方参
照痈疽治法,活血止利,收涩固脱,清热化湿,理气散结,丸药缓
缓图治,可望逐步取效。
21.休息痢方
王聘贤
(组成及用法) 鸦胆子15g(去油) 乌梅肉15g 诃子
15g 委陵菜15g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早晚各服工丸,温开水下,
5—7天为l个疗程。
(主治}休息痢。
(解析) 慢性痢疾临床较为多见,或因始得之时,不曾彻底
清利湿热之毒,或因补益太早,邪不尽去,留连于肠间,其病机正
虚邪恋,寒热错杂。
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又具收敛涩肠、生津行气之能,药
简力专,堪为良方,除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外,对阿米巴痢疾及
慢性结肠炎也具运用价值。
22。黄芪罂粟汤
石玉书
(组成及用法) 炙黄芪12g 党参12g 焦术9g 山药
12g 炒白芍24g 车前子12g 罂粟壳6g
用井水煎,每日1剂分3服,可不拘时多服数次。
匠主治) 痢疾或肠炎腹泻日久者。
(解析] 痢疾肠炎,本因外邪所致,若病者本来脾胃虚弱,
或治疗失当,正邪相持,病势缠绵,中气早伤,不能受纳水谷与精
微,以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血气内停,清浊不分,或为水泻,或
痢带脓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需用健脾收敛之法。
本方白芍酒炒则性下沉而人厥阴,专清肠道湿热之余毒;炙
黄芪、党参、焦术、山药健脾益气,缓中补虚;车前子去水湿,水去
而泻止,湿去而脾健,为佐使;罂粟壳止久泻虚寒之痢有专效,用
于此处当无疑虑。
23.乌梅丸变方
王希仲
(组成及用法) 乌梅120g 陈皮60g 炮干姜85g 黄
连120g 当归60g 熟附子90g 桂枝45g 党参120g 炒
黄柏45g 蜀椒30g
乌梅用醋浸1夜,去核与余药烘干,研末为蜜丸,每丸重
9g,每次l丸,日3服,空腹温开水下。用水煎,每日工剂分3
服,量为1/lO即可。
(主治)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解析) 本方乃仲景乌梅丸以苦温之陈皮易原方辛温之细
辛,陈皮人大肠经,可去泄泻下利之寒湿;以辛温之炮姜易干姜,
炮姜人足太阴脾经血分,温中守涩,散邪理结,亦去肠中寒滞。
考慢性痢疾与慢性结肠炎,多因脾肾阳气虚衰,寒热湿滞蕴
结曲肠,瘀阻络伤,正是寒热错杂,元气虚弱之证。仲景乌梅丸
本治久痢,经此加减而成专用之方,更觉贴切。
24.解毒平胃散方
陈真一
(组成及用法] 赤小豆30g 当归9g 车前仁30g 苍
术lOg 炒厚朴15g 焦术lOg 炒神曲lOg 焦山楂15g
炒扁豆20g 红藤lOg 败酱草lOg 大枣3枚 生姜3片
水煎2次,合之,每日分3次温服。
(主治) 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
(解析) 下利脓血13久,屡用苦寒解毒消炎方药无效,经年
累月,病者面白神衰,瘦削纳差,大便时有脓血黏液,赤少白多,
或纯为白冻,或有轻度脱肛,腹部隐痛,舌淡苔腻,显系脾胃虚
寒、湿毒留滞之证。
本方以加味平胃散健胃运脾,温化寒湿;当归、败酱草、红
藤、赤小豆活血养营,解毒除湿。或可酌情更增芡实、山药、黄
芪、桂枝等扶正化气之类,而于清热解毒,本方点到为止,切不可
妄加之。
25。乌梅丸汤剂散剂合用方
王希仲
(组成及用法) 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各lOg
水煎,每日l剂分3服。
细辛、干姜、蜀椒、熟附片、肉桂各3g,为散剂,每日分3次,
以上汤药送服。
(主治) 久泻痢之慢性肠炎或慢性痢疾。
(解析] 此《伤寒论》乌梅丸,而剂型、分量、服法均不同.
王氏尝谓:“仲景用乌梅丸治久泻久痢,是为肝脾肾虚证而
设,因肝虚风木一动,必乘太阴脾土,脾升运不健,水谷下注为
利。此外,肾阳式微,不能温煦脾土,清阳下陷,久泻难愈.汤剂
饮入于胃立可发挥酸苦泻热之功,速清上焦郁遏之热并气血双
补以扶其正,而散剂效缓,当中上二焦之药发挥其效时,散剂尚
未发挥其应有治疗功效,必待药性达于下焦时,则能最大限度发
挥其温阳止泻之功。”此王氏对厥阴病乌梅丸证生理病理、药性
分层次之清晰认识,余不敏,故不能解,然必有深入研究或仿照
使用之必要。
26.干姜四神丸
王希仲
(组成及用法] 干姜15g 黄连6g 乌梅15g 白芍
18g 甘草9g
水煎,每日工剂分3服。
(主治) 肠炎痢疾久泻久痢赤白,或有腹痛里急,诸方治疗
无效者。
(解析) 《证治准绳》四神丸温补脾胃,清肠止泻,脾肾阳
虚者宜之。若肠胃有寒,湿热瘀毒未清,肠炎痢疾固有寒热之
分,总不离邪滞蕴结,久泻久痢者诸药无效,血气不利故也。
本方黄连苦寒,为清热燥湿解毒之正药,乌梅虽酸涩收敛,白
芍虽缓中敛阴,实亦解毒消炎杀菌之药,得干姜温中之性,则
肠胃血行气调,诸药皆能人于气血分至病邪结聚之处而祛
除之。
余用本方治慢性痢疾,白芍可用至45g,又常加桔梗15g以
养血排脓;若寒湿太重,加熟附子.
27.甘草泻心汤
王希仲
(组成及用法} 黄连lOg 炙甘草12g 黄芩lOg 白人
参lOg 姜半夏lOg 干姜6g 大枣工0枚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慢性结肠炎,腹泻日久,大便欲解不畅,或有脓血
黏液,腹中隐痛,日七八行,便后腹痛稍缓。
(解析] 仲景甘草泻心汤中黄连仅为余药1/3量。王氏本
方黄连与余药等同,因知黄连苦寒,调胃厚肠,乃治久泄肠游脓
血之良药.今有用黄连粉直接喷撒于结肠炎病变部位,或以黄
连煎水灌肠治慢性结肠炎有良效。
然慢性结肠炎虚实寒热错杂,口服之方,自当兼顾其余。故
本方炙甘草、人参、大枣补中益气;干姜、半夏辛温开结以散寒;
重用黄连、黄芩苦寒以清热燥湿,直接针对结肠局部炎症。方意
虽然略变。仍属辛开苦降之法。
28。樗皮桔梗汤
石玉书
(组成及用法) 樗根白皮15g 桔梗12g 生白芍30g
生甘草9g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
(解析} 凡慢性结肠炎、痢疾一类,久治难愈、缠绵难解者,
虽有脾肾虚损,然湿热稽留终为主要矛盾。本方樗根白皮苦涩
而寒,除热燥湿,涩肠解毒,《本草拾遗》谓之“主赤白久痢..主
下血”;桔梗治下痢,去积气,消积聚痰涎,养血排脓,凡下痢久难
愈者,肠中必有湿毒、痰涎、脓毒之积聚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可缓腹痛里急,白芍实亦治痢良药也。
然本方终属苦凉,真阳虚者,尚可加附子理中汤同服;真阴
虚者,舌红无苔,则当忌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