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化素养的高下 译解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请关注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王孙圉聘1于晋,定公飨2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围曰:“楚之白珩3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4臧否5,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6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7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译文】王孙圉到晋国聘问,晋定公宴请他。赵简子佩玉发出响声,辅佐定公行礼。赵简子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回答说:“在。”赵简子说:“作为国宝,有多少代了?”王孙圉说:“白珩从没有作为宝贝看待。楚国所宝贵的,叫做观射父,他能创作循理的辞令,交结诸侯,使诸侯没有人拿敝国国君作为笑柄。又有左史倚相,能说出经典上的道理,用来理顺各种事物,用来随时向敝国国君提供成败的事例,使敝国国君不忘记先王的事业;又能取悦于天上地上的鬼神,不违反鬼神的爱恶,使他们对楚国没有怨恨。又有一片大沼泽地叫做云连徒洲,是出产金属、树木、竹子和箭杆的地方,这里出产的龟壳、珍珠、兽角、象牙、皮革、鸟羽、旄牛尾,是用来作为战备的需要,提防发生不测的事件的。是用来作为赠送的礼品,赠送和进献给诸侯的。如果具备了赠给诸侯的好礼品,又用顺理的辞令为先导,有预防发生不测事件的准备,还有尊神保佑,敝国国君大概可以不被诸侯加罪,而国家和人民能够保全了。这些是楚的国宝。至于白珩,那是先王的玩赏品,怎能当宝看待? “我听说国宝只有六种,英明的君王和圣人能论断各种事物,用来辅佐国家,就当作宝贝。祭祀用的玉,可以用来保护庄稼,使水旱灾害得以免除,就拿来当作宝贝。龟甲可以用来作为占卜吉凶的准则,就拿来当作宝贝。珍珠足以抵御火灾,就拿来当作宝贝。金属足以用来抵御兵乱,就拿来当作宝贝;山林湖泽的出产足以供给财用,就拿来当作宝贝;至于那种喧哗喧嚣的所谓美,楚国虽然是蛮夷之邦,也不能看作是宝贝。”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楚国王孙圉访问晋国时发生的一件事,晋国的辅相赵简子很关心楚国的名玉——白珩,而楚国大夫王孙圉则认为在楚国被看作是国宝的首先是人才,其次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东西。他既驳斥了赵简子把玩物当成国宝的看法,保持了本国的尊严,又嘲笑了赵简子的骄奢浮华,见识浅陋。这次对话,显现出二人文化素养的高下。 —————————————————— 【注释】1.聘:(pìn牝)《诗·小雅·采薇》:“靡使归聘。”《周礼·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管子·小匡》:“以极聘頫于诸侯,以安四邻。”《尔雅》:“聘,问也。”《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韩非子·十过》:“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说文》:“聘,访也。”《后汉书·冯衍传》:“聘申叔于陈蔡兮。”这里用为访问、探问之意。 2.飨:(xiang响)《书·顾命》:“上宗曰:‘飨!’”《管子·大匡》:“齐侯怒,飨公。”《国语·周语上》:“神飨而民听。”这里用为接受酒食之意。又为请客吃饭之意。 3.珩:(héng衡)《诗·小雅·采芑》:“有玱葱珩。”《国语·楚语下》:“楚之白珩犹在乎?”《说文》:“珩,佩上玉也。”这里用为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佩件名之意。 4.宪:(xiàn县)《周礼·朝士》:“宪谓幡书以明之。”《周礼·小司徒》:“令群吏宪禁令。”这里用为显示、公布之意。 5.臧否:吉凶。 6.薮:(sǒu叟)《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度山林,鸠薮泽。”《尔雅·释地》:“十薮。”《国语·周语下》:“薮,物之归也。”《说文》:“薮,大泽也。”这里用为湖泽之意。 7.嚣:(xiāo萧)《诗·小雅·车攻》:“选徒嚣嚣。”《周礼·司武虎》:“禁其门嚣者。”《管子·海王》:“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左传·昭公三年》:“湫隘嚣尘。”《左传·成公十六年》:“甚嚣,且尘上矣。”《国语·楚语》:“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说文》:“嚣,嚣声也。气出头上。”这里用为喧哗、声音响而闹哄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