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笨蛋,问题在战略(6)

 sxqxhjy 2018-04-07

破釜沉舟

 

项羽斩杀宋义之后,立即着手整顿全军,部署北上救赵的方略。此时,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先向西至白马津,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后北上救援巨鹿。另一种是先北上平原津,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后向西救援巨鹿。如下图所示:


如果从白马津渡河,由于对岸有强大的秦军主力把守,这势必增加了渡河的难度。可如果从平原津渡河,这就意味着要在齐国所属的济北郡里行军。项羽与田荣本来就有宿怨,又在不久前通过兵变杀死了亲齐的宋义,而且还追杀了已经属于齐国大臣的宋义之子宋襄,这岂能不令田荣大为恼火,他能允许项羽在自己的国境线内畅通无阻吗?幸好,此时有田荣的手下主动前来投靠。

 

前文提到,齐国有田儋系和田建系这两派势力在作斗争。田儋战死之后,齐人立田建之弟田假为齐王,而后田儋之弟田荣打跑了田假,又派兵逐个肃清原田建系的势力。在济北郡,就是派田都前去攻打田建之孙田安。不料,田都对田荣只顾忙于田氏内斗,却置反秦大义于不顾的行为严重不满,在得知项羽斩杀宋义的消息后,竟然主动前去投靠,表示愿追随项羽一起前往救赵。也正是由于田都的撤军,田安遂得以顺势占领济北郡,之后他也主动投靠项羽,引楚军北上从平原津渡过黄河。

 

现在,我们来介绍赵国的战况。章邯在濮阳城得到原本围攻赵国的王离军的援助,于定陶之战斩杀项梁后,以为楚军从此不足为虑,遂北渡黄河进攻当初王离没能打下来的赵国。章王联军先是攻克赵国旧都邯郸,将邯郸城墙拆毁,当地居民迁移至河内郡。赵国君臣因新的都城信都的城防不坚,遂集体东迁至巨鹿城,一面据城死守,一面向各国求援。对此,章邯重新调整战略,以王离军北上围攻巨鹿,章邯军则负责将位于敖仓的粮食安全运送至巨鹿前线。

 

姚尧早年读历史时曾一直有个疑问:章邯斩杀陈胜后以为楚人已不足虑,遂北上攻打魏国,结果给了楚人喘息之机,使得项梁得以卷土重来。定陶之战斩杀项梁后,章邯又以为楚人不足为虑,遂北上攻打赵国,结果再次给了楚人喘息之机,使得项羽得以卷土重来。身为一代名将的章邯,何以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犯两次错误呢?直到后来研读地图,才明白章邯并不只是轻敌,甚至《史记》上所说的“(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只是司马迁的想当然耳,事实上章邯在客观上是有其不得已之处的,这个不得已之处就在于敖仓。

 

敖仓位于荥阳东北,是秦朝最重要的粮仓,当初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派吴广西征,走的路线就是围攻荥阳。一旦占领荥阳,则既可打开通往关中的门户,又能拿下敖仓以解决各路义军的粮草问题,后因三川郡守李由的死守而未能成功。劳师远征,最重要的莫过于粮道的安全。楚地幅员辽阔而又民风彪悍,一旦身陷其境而又粮道被断,则章邯大军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是以章邯两次舍楚而攻魏、赵,与其说是轻视楚人,更毋宁说是不敢远离敖仓。特别是在第二次舍楚攻赵之际,朝廷柱石李斯、冯去疾和冯劫刚被赵高陷害致死,原驻守荥阳的三川郡守李由又在驰援濮阳的途中被项羽、刘邦所杀,而王离是在无法北上攻入邯郸的情况下才南渡黄河驰援章邯的,显见此时赵国的军队仍有相当的战斗力。倘若章邯为斩草除根而攻打彭城,却被赵军乘虚攻占敖仓,那该如何是好?所以章邯这次绝不是轻视楚人,而是当时的战争态势使得他万万不敢轻易远离敖仓。他只能依照当年秦国远交近攻的国策,先三晋而后齐楚。

 

当初攻魏之时,章邯先是将魏王魏咎围困于都城临济,而后乘夜突袭,将前来救援的齐楚联军击溃于临济城下。魏咎见援军溃败,只好献城投降后自焚而死。此番章邯故技重施,以王离军将赵王赵歇围困于巨鹿,如诸侯派兵援赵,则自己率优势兵力以逸待劳,在巨鹿城下打援。如诸侯不派兵援赵,则可将巨鹿城中的赵王困死饿死。

 

赵军从信都撤退时,赵王赵歇、赵相张耳与前来支援的齐相田角、齐将田间率领赵齐联军固守巨鹿,赵将陈余则北上恒山郡,率领驻扎在恒山郡的赵军南下勤王。然而终究是敌强我弱,陈余不敢对秦军主动进攻,只能一面在巨鹿城外坚壁自守,一面派出使者四处求援,准备等诸侯援军到来后再一起对秦军发动攻击。

 

赵歇和张耳在巨鹿坚守三个月,伤亡日益增加,粮草几近枯竭,却始终盼不到陈余派兵来救,心中十分恼怒。张耳派赵将张黡、陈泽二人突围出城,到陈余的营寨中责问他为何不立刻出兵援助,是否忘了当初的同生共死之约。陈余则辩称,眼下敌众我寡,强行进攻非但不能解巨鹿之围,反而会让赵军白白送死。又称自己绝非贪生怕死,只是为赵王和张耳而不能死,至少留着有用之身,将来还有报仇的希望。如果现在去送死,就像拿肉去喂饥饿的老虎,有什么意义呢?张黡、陈泽道:“现在事情十万火急,正是兑现生死诺言的时候,哪里还想的了以后那么多!”陈余被逼无奈,遂派出五千人由张黡、陈泽率领,先行去对秦军作试探性进攻。这五千人一到战场,很快就全军覆没了。陈余见状,愈发不敢主动攻击。各路诸侯虽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纷纷派兵来救,但这些援军出于对秦军的恐惧,谁也不敢主动攻击。张耳的儿子张敖在代地收编到一万多士兵,同样也只敢作壁上观,驻扎在陈余的营寨旁边。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候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项羽在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后,先是派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楚军精锐西渡黄河,攻击部署在巨鹿和棘原之间的秦军后勤部队。棘原位于黄河渡口,在巨鹿东南方约五十公里处,是秦军重要的船运码头和后勤基地。章邯将储藏在敖仓的粮食先由水路运抵棘原,再由棘原转陆路运抵巨鹿前线以供给王离军。从棘原到巨鹿要先后穿过洹水和漳水,为确保粮道的安全和畅通,章邯在粮道两侧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称为“甬道”。英布和蒲将军渡河后立刻对甬道发起猛攻,切断了王离军的后勤补给,故《张耳陈余列传》中称“王离军乏食”,亦即《项羽本纪》中所称的“战少利”。

 

初战告捷后,陈余再次派使者请求项羽出兵。项羽遂率领全部主力渡河,此处的“河”不是黄河,而是漳水。盖甬道被断后,王离军既缺乏粮草供应,又身处诸侯联军的包围之中,章邯军主力则一时间救援不及,这实在是围歼王离军的绝佳良机。因此,项羽命英布和蒲将军就地坚守以阻击章邯援军,自己则率主力渡过漳水,渡河后破釜沉舟,仅携带三天干粮,以示全军必死之决心。这样,项羽主力抵达巨鹿后,立即对王离军展开猛攻,一日之内交战九次,大败秦军,俘虏王离。王离的一名副将苏角被杀,另一名副将涉间不愿投降,自焚而死。

 

楚军与秦军交战之时,诸侯援兵皆作壁上观,不敢参战。他们看着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吓得人人惊恐胆寒。等看到王离兵败,这才敢率军出营,配合楚军围歼秦军。战役结束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无不跪地膝行,不敢抬头仰视。于是,诸将一致公推项羽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至此,巨鹿之战的第一阶段,自前208年后九月王离军围困巨鹿始,至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军解巨鹿之围、全歼王离军止,历时三个多月。项羽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除了其自身骁勇善战、勇冠三军外,在战术布置上也非常恰当。章邯以王离军围困巨鹿,章邯军运粮打援,很明显是做好了持久战的打算。诸侯援兵作壁上观,则完全是按照章邯的战法再打,其结果必定是在巨鹿城破后再为章邯所各个击破。因此,要想击败秦军,只能是速战速决,即便是胜算不高,也必须奋力一搏,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对诸侯联军就越不利。在这一点上,项羽是完全正确的。可如果项羽过黄河后就直接去巨鹿城与王离拼命,则很容易在巨鹿城形成胶着相持,万一章邯的打援主力及时赶到,则势必将使得楚军陷入寡不敌众的困境之中。因此,项羽非常明智地把攻击点选在巨鹿与棘原之间的甬道上,一来,可以断绝王离军的粮道,造成其军心恐慌;二来可以抢占有利地形,以阻击章邯军北上救援。然后,项羽再以破釜沉舟的方式激励士气,极大地提振了楚军的战斗力。《孙子兵法》上说:“杀敌者,怒也。”项羽率领抱着必死决心的楚军精锐,去进攻因粮道断绝、身陷重围而人心惶惶的王离军,大获全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至于章邯方面,他之所以未能重演在临济围城打援的胜利,除了这次的交战对手是项羽这样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外,与其自身在战略布局上的漏洞也有关系。临济之战时,章邯是在临济城下乘夜突袭齐楚联军的,换言之,围城部队和打援部队是合在一处,互相呼应的。可是到了巨鹿之战时,章邯把后勤线拉得相当长,一旦出现变故,则打援部队与围城部队很难密切配合。章邯的粮草堆积在敖仓,到巨鹿的直线距离长达280公里。姚尧通过百度地图测算,其最短行程为380公里,且以上路程是以公元2018年的路况测算,大量路段都是沿着笔直的高速公路行进,而秦末时的道路四处都是崎岖险阻,许多现在通行的道路当时尚未开发,遇到河流时更是需要绕路另寻渡口。因此,从敖仓走陆路到巨鹿,行程绝对不会少于500公里。按照《唐六典》的记载:“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唐代的一里合现在的454.2米,即现在的0.45公里。也就是说,按照唐代普通驿站的标准,马车每天也就只能走31.5公里,步行只能走22.5公里。即便章邯以急行军的速度救援,相较于常人翻倍,则骑兵的速度也就是每天63公里,步兵的速度也就是每天45公里。则骑兵至少需要八天,步兵至少需要十一天才能赶到巨鹿城下。即便章邯大本营是布置在巨鹿至敖仓中点的安阳,则两头策应也至少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显然,若以这样的速度救援巨鹿,机动性是非常差的。因此,章邯必定是以一部重兵部署在敖仓,一部重兵部署在棘原,而后将主力部队分散于敖仓到棘原的黄河岸边,以及从棘原通往巨鹿的甬道内,以确保粮道的安全畅通。可是从敖仓到棘原的水道长达400公里,从棘原到巨鹿的甬道又长达50公里,章邯军人数虽有二十万之多,可是要在这长达450公里的漫长战线上摆出一字长蛇阵,再多的军队也被稀释得很零乱了。待到甬道被断,王离军被围歼的消息传来,章邯再调集长蛇阵上的秦军陆续北上救援,速度就非常非常慢了,这也就是英布和蒲将军只有区区两万楚军精锐,就能够阻击章邯二十万秦军的原因所在。


后勤补给线过长,兵力布置太分散,是此次章邯围城打援的最大漏洞。可是,诸侯援兵的思维只停留在前往巨鹿解救被围困在孤城之内的赵王,竟无一人想到去断章邯的粮道。也许,这些人早已被秦国的虎狼之师吓破了胆,再不敢有主动出击的念头吧!这一战,将项羽的军事才华显露无疑,他绝对不只是勇冠三军、武艺高强而已,他还具有非常敏锐的军事嗅觉,一眼就能看出敌军的弱点,而后据此制定出非常精妙的战术。

 

巨鹿之围解除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驻扎在漳水以南,章邯率领秦军驻扎在棘原,双方进入相持阶段。以军事实力而言,章邯军仍有二十万秦军精锐,加之有敖仓的充足粮源作支撑,与项羽打持久战也未必会输。可惜的是,秦国的大后方出现了一连串重大变故。

 

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初,朝政大权主要由李斯掌控。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兵分三路攻打关中,吴广所率领的楚军主力被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阻击在荥阳;周文军在戏地被李斯推荐的少府章邯击溃,宋留军则未能攻入武关。之后,章邯率军东出函谷关,将张楚政权的各路军队尽数击溃。于是,李斯在朝主政,章邯在外统兵,为大秦帝国赢得了喘息之机。然而,也正因为燃眉之急解除,秦朝内部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赵高诬陷李斯谋反,进而将其满门抄斩,朝政大权遂落入赵高之手。当时正值章邯兵败东阿后退守濮阳,赵高虽忌恨章邯属于李斯一党,但大敌当前,也只能是不断向前线增兵,助其在定陶之战击溃楚军,斩杀项梁。此后,章邯挥师北上攻赵,以王离军围困巨鹿,结果为项羽所败,王离兵败被杀。章邯遂只好一面退守与诸侯联军打持久战,一面向朝廷请求调兵增援。可是,朝廷对于章邯这个败军之将非常恼火,不但没有给予任何增援,反而派使者责备章邯出师不利。章邯内心恐惧,命长史司马欣回京解释请示。可是司马欣到达咸阳后,一连三天,既见不到秦二世,也见不到赵高。司马欣越想越觉得害怕,遂赶紧逃回军营。赵高果然派兵追杀司马欣,幸好他没有沿原路返回,这才侥幸逃过一劫。司马欣回到军营后对章邯道:“赵高现在朝中掌权,下面没有人敢反对他。现在,即便我们能打胜仗,赵高也一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我们不能打胜仗,则赵高一定会处死我们。还望将军仔细考虑。”

 

与此同时,陈余也致信章邯,以白起、蒙恬为例,称即便章邯能够取胜,也终将因功高不赏而被杀。更何况章邯连吃败仗,必定会成为赵高的替罪羔羊。既然是有功会被杀,无功也会被杀,而秦国灭亡的大势又已经不可阻挡,那还不如索性与诸侯联军共同入关攻秦,分割秦国的土地以南面称王。

 

章邯见信后,深感外有强敌进逼压迫,内有奸臣作祟陷害,故对背秦投楚之事确实有动心,只是因诸多顾忌而犹豫不决,遂派出使者前往项羽军中商议投降之事。项羽没有接受章邯的请降,却从中看出了章邯的内心彷徨和秦军的士气低落,遂对章邯军发起全力进攻,连续大败章邯军。章邯连败之后,再次向项羽请降,但此时投降的条件就非常低了。项羽因军中粮草有限,不宜与章邯长期对耗,遂接受章邯的请降,双方在洹水以南的殷墟盟誓。盟约订立之后,章邯向项羽哭诉赵高之种种恶状,项羽则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楚军营中,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在前面带路。司马欣是项羽的故交,当初项梁在秦国栎阳被抓时,司马欣就是栎阳狱掾正是他将项梁无罪释放的。因此,司马欣极力劝说章邯投降项羽,应当与这段旧情有关,而项羽对司马欣也非常放心,让他来统领秦军。

 

就这样,项羽率领六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向函谷关进发。当部队行进到新安县(今河南渑池)时,新降的军队与六国军队发生激烈摩擦。这种矛盾其实由来已久,对于六国将士而言,他们或者亲属惨遭秦国士兵的杀戮,或者自己饱受秦朝官吏的奴役,现在乾坤翻转,秦军士兵成了战败者,六国将士成了战胜者,他们怎么可能不对秦军打击报复?于是,秦军士兵大多私下议论道:“章将军欺骗我们投降诸侯,现在诸侯联军能够打入函谷关还好,如果打不进函谷关,诸侯联军就会把我们俘虏到东方六国,秦人则一定会杀死我们的父母妻儿。”六国将领听到这些传言后,都纷纷上报给项羽。项羽找来英布和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众多,现在他们心里不服,要是到了关中还不听号令,那事情就麻烦了。不如现在就把他们全都杀了,只带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进入秦国。”于是,楚军当夜在新安城南将二十多万秦军降卒全部坑杀。

 

在新安坑杀降卒后,项羽继续西行100公里,就来到著名的函谷关前。此时,把守函谷关的已经不再是秦国的士兵,而是先他一步攻入关中的刘邦的士兵了。

 

巨鹿之战的胜利,把项羽推上了人生的巅峰。他用最正确的战术,取得了最辉煌的胜利,而历史对他的奖赏,就是给予他重新统一天下的机会。可惜的是,战术上的成功不能掩盖战略上的短视,从接受章邯投降开始,项羽开启了一连串的败笔。

 

项羽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是封章邯为雍王。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之一就是雍州,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就是秦国领土的代名词。如贾谊《过秦论》中就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因此,雍王实际上就是秦王,也就是怀王之约中所称的“关中王”,而关中王原本是说好留给先入关中者的。项羽收降章邯后,进入关中已经毫无悬念,问题只在于他与刘邦谁能先进关中。可是对于关中王的位置,项羽似乎既不打算给刘邦,也不打算自己要,而是交给了章邯。那么,项羽自己想要哪里呢?六国之中,齐国是仇敌,三晋和燕国是友军,身为楚军将领的项羽,显然也不可能会选择这五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称王。所以,项羽重返楚国称王是必然的。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项羽此时的内心打算,但我们仅从他封章邯为雍王一事即可推知,项羽对战后的天下安排已有定见,那就是自己回到楚国担任楚王,由自己信任的各国将领回国担任诸侯王。那么,这些将领与当初派遣他们出征的诸侯王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因此,当历史希望有人站出来重新安定天下时,项羽却不但不能安定天下,反而埋下了将来更加动乱的祸根。

 

项羽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在新安坑降卒。项羽对秦国充满了国仇家恨,所以他对秦军士兵本能就充满憎恶,这是毋庸置疑的。项羽为人激动急躁,所以经常因情绪失控而做出不理智行为,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项羽也并非是为私怨而就全然不顾大局的人。要说仇恨,秦军中项羽对谁的仇恨都不会比对章邯的更大,那可是他的杀叔仇人啊!但是,项羽在军事上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接受章邯的投降,而且还封章邯为雍王,足见为了大局考虑,他是可以忍下仇恨的。那么,他既然可以忍下对章邯的仇恨,却为什么不能忍下对二十万秦军降卒的仇恨呢?答案是他觉得不需要忍,反正他以后也不会去秦国当王,根本不需要在乎秦国人对他的观感。被项羽留下来统治秦国的是章邯,此人现在看起来还算忠心,可万一他将来背叛自己呢?而且他还那么会打仗,把二十万虎狼之师留给他实在是个威胁。因此,项羽有理由认为,消灭秦军战斗力是符合自己利益的,有利于战后的天下安排。可是,他似乎没有考虑过秦人复仇的事。按照范增的说法,楚怀王只是入秦不反,这就让楚人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那么,楚人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难道秦人会善罢甘休吗?在日后的楚汉之争中,数百万关中军民死心塌地跟随刘邦与项羽作殊死搏杀,关中成为刘邦最稳固的大后方,秦人成为刘邦最精锐的主力军,连最终把项羽逼死在乌江边,分尸斩首的也都是秦人。项羽临死前反复强调是天要亡他,可他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坑杀二十万降卒是有违天理,如今死在秦人之手亦是天道吗?

 

项羽之所以会犯下这个致命错误,与他决策过程的草率也是分不开的。这么天大的事情,项羽居然只与英布和蒲将军两员武将商议,却没有任何谋臣发表意见。我们不禁纳闷,范增呢?范增在哪里?为什么不反对?他是默许了项羽的作为,还是从头到尾就被项羽蒙在鼓里?对此,史书没有给出明确记载,但无论是出于何种缘由,都足以说明楚军的决策层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是范增默许项羽坑杀降卒,则说明范增的战略眼光有问题。如果是范增被项羽蒙在鼓里,则说明他与项羽之间的沟通有问题。史书也没有记载范增在事后与项羽有过争论,或者提出什么补救措施,或许在范增看来,还真不觉得项羽的做法有什么不妥。

 

项羽犯下的第三个错误,是没有及时攻入关中。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而项羽原本是有机会抢在刘邦前面率先平定关中的。我们来比对刘项两路大军的行程:

 

207年六月,章邯与项羽约降,项羽没有接受,而是出兵连败章邯,此时刘邦正在攻打南阳郡。

 

七月,项羽与章邯在殷墟盟誓,封章邯为雍王,刘邦收降南阳郡守,向武关进发。

 

八月,项羽在河内整军,刘邦攻破武关。

 

九月,项羽向函谷关进发,刘邦攻破峣(yáo)关。

 

206年十月,项羽仍在前往函谷关的路上,刘邦进入咸阳城。

 

十一月,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刘邦在咸阳城与秦人约法三章。

 

十二月,项羽终于走到函谷关前,刘邦早已在关中赢得广泛人心。

 

当前207年七月,刘邦在南阳郡的宛城,到咸阳的直线距离约360公里,项羽在殷墟,到咸阳的直线距离约500公里。仅从表面上看,刘邦距离咸阳更近,可是刘邦在前方还有武关、峣关等诸多关隘需要攻打。项羽虽然距离咸阳更远,但在收降章邯后,一路上已经不再有秦军抵抗。而且刘邦入关必须用步兵、走陆路,而项羽入关既可以用骑兵,也可以顺着黄河走水路。因此,项羽明明是有机会赶在刘邦之前抢先进入咸阳的,可是刘邦只花了三个月就从宛城攻入了咸阳,项羽却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才从殷墟走到函谷关前。倘使项羽在收降章邯后就立刻组建骑兵军团,以章邯、司马欣为前导日夜西行,利用两人的秦军统帅的身份诱骗函谷关守军开门,则项羽只需要一个月就能占领关中,又哪里还轮得到刘邦在咸阳约法三章以收买人心呢?更何况,项羽本来就属意由章邯来担任关中王,倘若章邯能够带领诸侯联军率先进入关中,这岂非是名正言顺地应了怀王之约?届时再立刻调兵把守峣关、武关等要塞以阻挡刘邦,静待项羽主力前来,那天下分封时还会有刘邦什么事?可惜的是,项羽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竟然毫无时间观念,硬是慢悠悠地磨蹭了五个月才来到函谷关前,期间还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在秦人心里留下了永远都无法化解的血仇。反观他的对手刘邦,却利用先到的两个月时间,与秦人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以致于“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随着大秦帝国的覆灭,刘邦和项羽这两个昔日的战友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争夺天下的对手。可他俩的起手式,却竟然是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