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纲领就是三条,“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了八个修行的科目,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科目的前四个是成就你自己的,叫“内圣”;后四个是为社会服务的,叫“外王”。内圣是你自己人格的养成,外王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个次序一定是先内圣再外王,不能反着来。如果没有内圣,自己的人格还没有养成,就去外王,就去治国平天下,在面对权力、面对金钱、面对美色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堕落的,因为这不关乎制度的问题,而是关乎人性的问题。 首先必须要完成自己内圣的修养,然后才给你舞台、给你权力,让你施展自己的抱负,去服务社会。古人就是这么走的。你看古人有很多辞官的,有很多不做官的,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内圣修养不够,一旦外王就去造业。如果能承担就是善果,承担不了的就变成恶果。古人在这方面是非常谨慎的,如果自己内圣的修养没有完成,外王宁可晚一点或者不做,但内圣一定要完成。 整个《大学》的架构,就是按照内圣外王这条路来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你的内圣;完了以后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先搞自我管理,然后家庭管理,治国就是企业管理,平天下是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一步一步把它展开,这是人生的架构,也是修行的科目。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五个境界,你到哪个境界了,你自己得知道。 第一个精进叫定。你有没有定力?定而后有静,静是从心的层次说的;然后是安,安是从身的层面说的,身安,舒泰;然后是虑,虑是指你有一个清明的思想,一个清明的意识;然后是得,得是你真正得到了那个明德,明德就是大智慧。你真正得到了那个智慧。 我们说《大学》通篇讲的是功夫,什么叫做中国文化的功夫?在此总结了四句话:第一条叫有目的地实践;第二条是全身心地投入;第三条是持之以恒的坚持;第四条是认认真真地干一件事。 好了,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和关注,下期再见!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从《大学》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