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与《大学》

 望涯斋 2013-11-24
      《大学》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为古代科举选仕的必考科目,堪称东方的“圣经”。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上小学,识文及学习洒扫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习做人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篇幅上看,《大学》虽远不及《论语》,但其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论语》同样不朽。程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意思是说,《大学》是开始学习理论的人进入道德的门径。如今人们还可以看到古人做学问的次序,特别是依赖这篇《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么进入道德的门径就可以说差不多了。朱熹也说:“《大学》之学,古之大学之所以教人之法也。”“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视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为妙处。”为此,朱熹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著名哲学家熊十力也曾说:“不悟《六经》(《五经》最早为《六经》,后《乐经》失传,只剩《五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大学》推崇备至。
    至于《大学》的作者,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但后人大多认为曾子就是《大学》的作者。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初年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生于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46岁),卒于公元前436年。曾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后世尊称宗圣。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未被人们所认识。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其学术地位直到唐、宋以后才为世人所逐步承认,自唐开始为历代所尊崇。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廷页撰《曾子赞》。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郕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郕国公乐章。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郕国宗圣公。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称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郕国一品夫人。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致祭曾参。曾子以孝著称,明朝郭居敬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其思想核心是孝道和修身。除《大学》外,曾子还著有《曾子》、《孝经》,并与弟子们一起修订整理了《论语》。
    曾子在《大学》中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阐发了儒家修身政道的原则及步骤,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按照朱熹所编排的版本,《大学》共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篇前两节为总纲和核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文中提出的“修齐治平”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及“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等观点,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在2003年3月1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就曾引用“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来说明中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时至今日,也许有人会说,《四书五经》已经离我们太遥远,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用处了,也不需要再花费精力去学。但《大学》以及其他的古典文集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是时间所磨灭不去的。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哲人思想的总结,也是现代人于忙忙碌碌中需要把持和借鉴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遗忘了对身心的自省,对事物的急功近利、利欲熏心,也大都是由于受染乌烟瘴气而忘记了“修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达上千年,足以说明它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不要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拿来供后人自夸炫耀。对于我们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