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素笛轩 2020-08-22

我们上周讲述了《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学》中的“八条目”吧!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三纲八目”,大多的观点都是以“内”“外”划分。“三纲领”中“明明德”属内,“亲民”是属外,“止于至善”是目标;“八条目”中对应“内”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对应“外”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说:“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李详俊认为这种内外划分的方法简洁明了,也可以和《中庸》的“合外内之道”以及出自《庄子》而为后世儒学吸纳的“内圣外王”之道结合起来,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义理结构。

朱熹对《大学》“八条目”的诠释,是以“格物”为前提。他说:“《大学》一书,要紧只在格物。”可见朱熹对“格物”的重视。

所谓格物,指的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陈来的解释为包含“即物”“穷理”与“至极”三个方面。

所谓致知,即“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陈来认为:“是知主体通过考究物理而在主观上得到的致知扩充的结果。致知作为格物的目的和结果,并不是一种与格物并行的、独立的、以主体自身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方法或修养方法。

朱熹既强调以格物为前提,但并不是指格物代替其他条目,而是认为八条目各有其工夫。朱熹说:“物既格,知既至,到这里方可着手下工夫。不是物格、知至了,下面许多一齐扫了。若如此,却不消说下面许多,看下面许多,节节有工夫。”

《大学·诚意》又言:“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即是说:人在独处的时候也需要规诫自身,“慎独”就是“诚意”。

正心,中国文化的旨归,就是要求人在“心”上下工夫,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正”释为“从一从止。守一而止”,“止”在何处呢?《大学》三纲领已经提到:“止于至善。”只有心正,做事不偏不倚,才能达到“至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是有一个递进的关系。其中“修身”,即在人的言行举止方面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人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而如何做到“修身”?前文所述的诸如“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都是修身的方法。“齐家”,中国古代的“家”跟现代的家庭结构还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的“家”一般是指的一个大宗族或者大家族。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所谓的“治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的关系就像唇和齿的关系一样,唇亡齿寒。任何一方有损失,都会损害整体的利益,所以治国和治家密不可分。治理好了“国”和“家”,天下自然而然也就“平”了。

总体来说,《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论述“人怎样成其为人”。有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忘记初心,甚至违背道德和法律。《大学》旨在教会人们“反求诸己”,通过不断的反思从而有一天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欢迎您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栏目策划:清圆;图文编辑:疏桐

知行合一 · 1912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