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条“垃圾新闻”背后的信息

 简心渡惑 2018-04-07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近期报道的一条关于垃圾的新闻。原本不打算写。因为不值得写。直到我看到一篇某公众号打出“南德意志报,请谋者良心说话“的煽动性标语,然后在其文又添加“试问德媒,你凭什么对中国的新令不满意?“等字眼 后,想想,还是写一篇吧。

事情是这样的: 中国政府决定在2018年1月1号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

这项规定的确在德国媒体界引起轰动。因为它也涉及到德国。我首次在《南德意志日报》看到这篇新闻,标题是“China hat genug von Europas Müll“(”中国受够了欧洲的垃圾“)。

其实,我没觉得这标题哪里不对,看不出《南德意志日报》对中国政府的新令有什么不满。先别急,听我慢慢说。

原文的核心内容可以简单地用几组数据说明:

1 中国在2016年一共购买了730万吨进口垃圾。

2 其中有150万吨垃圾来自德国,80万吨垃圾来自英国。

3 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已处理,再加工各种(包括垃圾分类)垃圾为生。据医生调查,在广东省Guiyu镇有80%的儿童的血液里的铅含量都已超负荷。不能再加工的垃圾都被扔到河流里。

4 德国目前针对塑料垃圾的回收率只有36%,该比例将在2022年增加高到63%。欧盟今后也会立法,改善回收经济循环。最终目的也是提高塑料垃圾回收率。

5 德国的垃圾回收以及再加工利用的成本是每吨60欧到80欧。

6 德国每年塑料垃圾自德国统一后从160万增加到现在的310万吨。今后还会继续上涨。

这篇公众号的文章对德国媒体作了强烈的谴责以及讽刺。比如,“没错,我们是受够了“、“等到新令退出后,又指责我们不回收垃圾,不给他们擦屁股“、“德国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以后这些垃圾究竟该怎么办?“、“之前,中国一直在帮助德国消化这些垃圾,现在您自己玩去吧“、 „噫,离了中国爸爸,德国人这回可真的要苦苦鏖战了“, 以及上面提到的两句。

首先,我非常支持中国政府此次禁止进口外来垃圾。唯一美中不足的的是,这项规定应该在10年前或更早就推出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何这位实习生小编会这么“生气“?他在发飙之前应该先仔细思考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1 为什么中国自90年代起向世界各个发达国家花钱买垃圾?

2 德国政府是否强迫中国必须要购买德国垃圾?

如果事先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小编或许就不会这么“生气“了。

聪明的中国人会作赔本生意吗?不见得。

至于他对德国的讽刺或许有点言之过早了。我在后面会给出我的看法。

我这次其实想谈谈关于这条“垃圾“新闻背后那些没有被提到的事。比如它会带来哪些影响? 这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对中国的影响:

我刚才说了,整体上讲,我很支持中国政府的这项决定。这是对的。它会对改善中国环境起到一点帮助。

1 相对比,德国每年出口到中国的垃圾只有150万吨,同时,中国自己每天制造垃圾高达52万吨。大部分被焚烧。换句话说,中国环境好坏与否跟德国进口垃圾没什么太大关系,而是如何更有效率地处理自己制造的大量垃圾。这才是问题所在。去年我看到一条新闻,说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国。假如没有德国进口垃圾就能换来干净的河流吗?所以说,小编的这种“讨伐“根本就没有说到点上。

2 依靠填埋或焚烧来处理塑料垃圾最终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而是循环式的再利用。对世上所有国家来说(包括德国),自然资源终究有限。

3 既然中国政府做了这项决定,它肯定对自己有信心今后如何高效地处理各种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我相信我们国家应该具备这方面的技术和能力。虽然这会让我想到2017年的一条新闻: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Beijing Enterprises)以14,38亿欧元收购了下萨克森州的EEW Energy from Waste ,一家德国垃圾处理公司。这或许也不是巧合。

对德国的影响:

短期内很有可能会带来众多不便。在现有的垃圾处理容量上每年再多处理150万吨垃圾的确不容易。但是,问题来了,德国人会怎么做?我有以下观点想和大家分享(个人观点,不一定都兑现):

1 德国地方政府(应该不是联邦政府)会投资建更多、高效更高的垃圾处理厂。投资需要钱。但钱从哪里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向所有德国家庭多增收垃圾处理费。其中也有不少华人会因此买单。

2 我们不要忘了德国还有这么一句名言: Not macht erfinderisch! 翻译成中文大约是指: 困境赋予创造力!德国人一直都喜欢发明东西,这一点没有异议。不信的话可以去德国人的厨房走一遍。德国人或许会这样想: 既然大家都不收我的垃圾,那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呗。我们不要低估德国人在这方面的创造力。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德国人发明更好的可再利用新材料或技术创新,甚至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新鲜玩意,然后出口,顺便再赚一笔。这难道不可能吗?再说了,一百多万难民都能搞定,区区150万吨垃圾算个啥?

3 上面我已经提到过,德国会把塑料垃圾回收率以及再利用率从现在的36%增加到2022年的63%。这就意味着,达到这个指标需要更先进的新材料为基础。德国对新材料的科研本来就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德国和欧盟提高所有塑料产品的质量标准,谁会受到影响?毫无疑问,出口到德国的低端制造业国家。其中以中国为主,因为它是最大的制造大国。某些人或许立即反驳我在胡说,因为中国还有华为呢。的确如此。但像华为这种一流公司中国又有多少呢?我指的当然不是这些国内的顶级企业。

或许恰恰是因为这次中国政府突然间禁止进口垃圾(没有提供那么长的过渡期),德国政府把2022年想要实现的的目标提前一年或两年也是有可能的。反正我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这也是典型的中德体制差异。我不想评论哪个好,那个差,只想强调两者之前的差异。

在德国,但凡政府颁布重要政策都会有很多人参与其中,比如工会或相关行业协会等等。很多政策的出台都会经过多轮议论,尤其是媒体的讨论。比如停止使用核电站的时间点、讨论何时禁止内燃机汽车等等。总而言之,德国出台政策的时间一般都很长。

我感觉在中国好像不是这样的。简单地说,假如政府认为今天有必要出台这项政策,明天就会执行。其他部分似乎都被省略。比如中国政府突然间下令让500多个汽车系列停止生产和禁止进口垃圾等等(也有可能是德国媒体给了我这种感觉)。

归根结底,工会,相关企业协会和媒体在德国立法程序起到的作用跟中国完全不一样。很多在国内的德国企业之所以抱怨也是因为这个: 适应不了。

最后我再描述一个未来场景(希望是我想多了,甚至是错了)。中国出口到德国的产品大部分以低端和中段价位为主(如我上面所说,中国除了占整体比例少数的顶级制造商以外,绝大多数还是以中低端为主,虽然在过去十多年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廉价的鞋、女士背包、服装、各种电子产品等等等等。如果德国今天立法,明天就要求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最少有63%的成分都可再加工和利用。针对那些国内,包括其它想出口到德国的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制造商而言,他们为了能达到德国(或欧盟)指标只能采用价格更贵的新材料。原材料成本上去了,产品的价格也就贵了。产品涨价了,价格优势或许也就没了。

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以出口为主的中低端制造商受到负面影响是因为德国(欧盟)对塑料产品的标准大幅度的提高,它有可能跟今天这条“垃圾新闻“有关系。

我不是预言家,我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在短期内或今后一定会出现。我当然不希望国内制造商因此而受到影响,因为它还牵涉到很多就业岗位。

我想说的重点是: 这就是国际化, Baby!中国是国际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它不是单独形式存在的。按中国现今的经济体量而言,它的一举一动都会以不同程度和速度影响着世界各个国家。中国今天虽然禁止进口垃圾(我依然认为这是好事),但明天是否会受到另外形式的负面影响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国际化就像飞镖: 扔出去的是一个鸡蛋,飞回来的或许是一块石头。如果飞回来的是一只鸡那自然最好。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