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岁能读会写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小学名校长李先启

 Quan悠云 2018-04-07

八岁能读会写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小学名校长李先启                    

  

  如果有谁说“八岁能读会写”,也许人们会认为那是极其个别神童创造的奇迹,一般孩子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可是,如果您到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就会惊奇地发现,实验班八岁的孩子,竟然个个“能读会写”。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李先启!

                              

         儿时连环画阅读为实验埋下“伏笔”

  童年时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爱看书。四年级以前最爱看连环画,当时出版的所有连环画我基本上都看过了。这些连环画对我的童年影响非常大。

  在阅读连环画的过程中,半蒙半猜地把识字的问题解决了。四年级以后我开始喜欢读文字版的民间故事和童话,初中以后,喜欢阅读科学幻想小说和各国的名著。这段经历成了倡导“八岁能读会写”这个实验项目的前因。

                                 

           汉字比其他语言文字更好学

  汉字表面上难学,但是汉字造字规律特别暗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在认识一定的数量的汉字以后,学习识字并不困难。

  如果只认识2000个汉字,阅读一篇汉语文章,即使其中有几个字不认识,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大概可以蒙出这个字的意思和读音。我童年时读书就是这个状态,很多字虽然不认识,但不妨碍阅读,这就是汉字特有的优势。利用汉字的优势来教儿童识字阅读,可以让教学变得非常简单而轻松。在“八岁能读会写”的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增加语文课时数,一年级每周8节课,每节课都可以让孩子轻松地掌握30个左右的生字。

     汉字的第一个优势是,汉字是由500个左右的独体字组成。而2500多个常用汉字基本上是由400多个独体字构成的,独体字构成了汉字的基本元素。祖先在造字的时候,也是中华民族的“儿童时代”,我们发现民族的“儿童时代”与现在儿童的思维方式惊人地一致。

  如果把认识汉字的过程变成与祖先共同造字的过程,在创造的过程中,儿童会变得非常轻松愉快。古人造字的方法很美妙,让儿童在识字过程中与古人一起快乐地造字,我们的教学就会简单很多。

  汉字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形声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看到一个形声字,其偏旁已经把字的概念归类,即使不认识这个字但是字的大意基本上可以猜到,然后再看着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多半可以蒙出读音。古人造字的方法可以让儿童去意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掌握。也可以用造字族的方法让孩子来造字。

                                   

           从表意的偏旁揣摩词义。

    如果汉字相对好学的话词义的解释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不少字是可以从其表意的偏旁窥其本质意义的。 讲一个关于“荒芜”的故事。

  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告诉我,她上课时,学习“荒芜”这个词,首先问孩子:什么叫“荒芜”?孩子们说:不知道。老师换一种问法:“荒芜”这个词你们看好不好?有一个孩子举手,说:荒芜不好。老师又问:为什么不好?答:因为荒芜的“芜”,上面有一个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无”,“无”表示没有,没有就不好。

  另一位孩子举手了,回答说:这个“荒”也不好,“荒”中间有一个“亡”字,“亡”就是死亡的意思,死亡也不好,因此“荒芜”这个词不好!

  第三个孩子举手说:我知道“荒芜”是什么意思了,因为草字头代表花草树木,花草树木没有了、死去了,这就是荒芜的意思。孩子把“荒芜”的意思已经基本讲清楚了。

                                               

              先识字后拼音

       解放以来的语文教学都是先学拼音后学识字,“八岁能读会写”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先学识字,后学拼音,刚好倒过来了。汉字具有音、形、义三种功能,音重要,形重要,义更重要。

       小学生一进小学马上学拼音,大概要花2-3个月的时间。学到什么程度呢?拿到一本拼音的读物,孩子就能用正常的速度流利地读出来。如果孩子手中有一本拼音和汉语对照的书,我们希望他拿起书先阅读汉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但是孩子已经形成了先阅读拼音文字的习惯,他甚至不看汉字,我们的愿望就落空了。我们学拼音是想帮助孩子认识汉字,拼音是学习汉字的拐杖,从先看拼音文字转化到先看汉字有一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样就耽误了孩子。另外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我们不自觉地丢掉了汉字表意的优势,本来学习汉字是比较容易的,结果变难了。而且经过两次思维的转换,增加了孩子学习的难度。我们先学识字,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程度,让孩子养成读书先阅读汉字的习惯,学拼音之后,不认识的发音通过拼音知道读音、字意再看字型,字的音、形、义都掌握了。

        孩子是天生爱好学习的,他们利用一切场所来识字,不断地巩固不断地强化,识字量积累越来越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越大。拼音是识字的拐杖,当孩子读不出字音的时候,可以帮助孩子读出字音。但是汉字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义。

       先学汉字,后学拼音,可有效地突出汉字的义。打破先学拼音后学汉字这种教学模式,我们遇到了很多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方法最好,因此我们坚持用这样的方法。

                                         

             听说读写同步发展

  “听、说、读、写”是儿童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学会阅读之前必须学会识字,识字、阅读、写作在我们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同步发展,这里的写作是指写短句、短文。但写作之前必须学会写字,因此“听、说、读、写”中的“写”有两层含义:写字与写作。写字是一种技能,而写作必须通过儿童的思维来创造。迄今为止的语文实验,在8岁左右识字2500个,同时又要默写出这2500个汉字,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的实验做到了识字、阅读、写作同步,孩子写作时直接用汉字书写,不用拼音替代。

       这是因为孩子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后半部开始学习拼音、学习使用电脑和上网。他们用拼音输入写出来的短句短文全用汉字表达,通过我们专门给孩子搭建的《低年级写作园地》平台马上发表。同学、父母、朋友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上网都可以阅读到。这又给孩子莫大的鼓励,这是我们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创举。

  尽管孩子可以在电脑上直接用汉字写作,但是我们并没有放松写字的要求,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每天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写字。识字和写字的速度不同步,降低难度。让孩子尽快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暂时绕开写字的困难。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孩子开始识字,有一定的识字量后,他就喜欢“写”。在入学3-4个月以后,开始学拼音。同时,老师用电脑把打字的方法教给他们,带一些“玩”的性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小孩学得很快:第一是拼音学得很快,差不多1-2周就掌握了;第二是在电脑上玩打字很快,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些孩子就可以按正确的指法盲打了。在这个基础上小孩就迫不及待地要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我们为孩子们设计了“低年级写作园地”平台,让孩子们尽兴地表述。这样的“写”与“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实验的“写”有本质的不一样,是直接用汉字写的,不用拼音代替。小孩在学习拼音以后,输入拼音就会输出10个同音的字,10个字里面如果没有他需要的,可以翻页,直到挑出自己需要的字。挑选的过程,也是识字的过程、巩固的过程。

  学习语言有一个规律,都要经过听、说、读、写四个过程,谁也绕不开。孩子一出生之后没有专门的课堂,也没有专门的老师,两三年就会说话了。为什么?开始是听,听得多了就会说了,说了以后再让他读。从会说到会读是一个飞跃,中间的媒介就是识字。只要识字没有太大问题,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让孩子大量阅读优秀作品。

  大量的阅读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增长,更大的收获是孩子良好的人格形成和完善,因为我们介绍给孩子的读物都是优秀的,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做人的态度和美好的情感。这些都是人类相互认可的精神品质,书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们年轻时候大量的阅读吸收了人类文化的精华,成就了我们的未来,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让我们体会到这个年龄段大量的阅读对孩子人格的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仅仅给学生教科书,只是给了学生一条小河,而让学生大量阅读,是给学生一片汪洋,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终身受益。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或几个优秀的老师,因为谁都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但是,现实中非常优秀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为学生提供的大量的优秀读物,恰恰是为学生“请”来了一批未曾谋面的特别优秀的老师,甚至是一生都难以见到的大师。这些老师不但从文品上使孩子受益,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

  我们的阅读有共性阅读与个性阅读两种。在老师指导下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阅读内容,我们称为“共性阅读”。共性阅读分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起步阅读——掌握方法,培养习惯。一年级末,大多数孩子已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单元阅读——加大密度,重在积累。二年级以后,阅读教材的量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断加大,是普通教材的几倍。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按照文法相近、内容相似等原则将教材组成阅读单元,精读一篇,略读几篇,浏览一组。第三步:名著导读——理解感悟,促发“移情”。把名家名篇和整本书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阅读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尝试。第四步:主题阅读——体验文学之美,培养人文素养。在中、高年级尝试引进以时间为线索选读经典文学,如以《论语》、《史记》中的选篇组成历史主题阅读单元。

  “个性阅读”,是让孩子自己挑选阅读材料或阅读内容。阅读之后可以与家长交流,也可以在阅读交流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我们发现“个性阅读”更能对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最好的营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决定的作用。

                               

           学生写作水平超越成人想象

  儿童天生的社交本能决定了儿童喜欢书写,喜欢表达,这有利于情感的发展。我们发现识字、阅读、写作几乎可以同步发展。儿童尽管生活经验、文字积累不多,但表达的欲望都十分强烈,他们需要张扬个性,需要倾诉。“八岁能读会写”实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最恰当的时刻,为他们提供了电脑网络表达平台,这是我们实验最重大的突破。写了马上发表,发表在网上给孩子带来的鼓励太大了,要知道他的文章有多少人在关注。我想孩子把文章发表在《写作园地》上的喜悦,与我们第一次把文字变成铅字发表的欣喜是一样的。

  写作是人生历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收藏,尤其是孩子,他们更加珍视,也更有意义。特别是作品发表之后,将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人们的关注和欣赏。孩子会在这种不断的欣赏中,形成一种自信与快乐,反过来又会激发其写作的热情。

  他们感到写作并不复杂,并不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能在40分钟内写出500字左右文从字顺、标点正确文章的原因。

  在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之上,到了三年级,学生可以写命题作文。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专家学者和教育同行前来参观,当场命题让学生写。学生一般在40分钟可以完成600字左右,写得快的可以完成上千字。

  在第一轮实验的时候,有一个叫汤天的孩子在一年级就仿写《三国演义》。他多次阅读《三国演义》,我发现孩子对语感的悟性特别强,老师是绝不可能教给他的。第一回他写了800多字,开头是这样写的:“一日刘备正在饮茶,忽然接到探马报信,东吴陆逊率领60万大军攻蜀,已攻破荆州向成都杀来,刘备大惊。诸葛亮道:”主公不必惊慌……‘“这种语言风格是《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老师没办法教他,老师也许还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孩子就是有领悟语感的天分、有学习语言形式的巨大潜力。他仿写《三国演义》,用三国里面的历史人物,使用现代的武器,如飞机、大炮、坦克、机关枪等,后来又写生物大战、空间大战……一共写了7回,三万多字。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阅读量是惊人的,他的表达能力是惊人的,他对语言、语感的把握也是惊人的。

                                

          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不能错过。

  生命是不能重复的,学习的最佳时段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

  我们这个实验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是因为抓住了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据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儿童在0至8岁期间,对于各种能力和知识信息的获得是一生中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学习新生事物最有效的时期,若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相关的学习就得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永远无法弥补。

  9年成功的实验,孩子们近乎于天才般的表现,让教师和家长欣喜若狂,生动地说明了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学习相应的内容轻而易举、事半功倍,孩子的潜力无限。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而天才的培养,关键期是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前几年。这个时期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黄金期,得之则受益无穷,失之则遗恨终生。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时期,人就固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