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识字教学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梦里酹月 2011-11-16


    汉字识字教学是汉语文教育的基石。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汉字,因此,如何提高儿童的识字量、识字效率和激发识字兴趣等问题,受到中国大陆、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华人社会的普遍关注。识字教学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有些的确很有成效,而有些却是昙花一现。那么,如何切实搞好识字教学呢?笔者认为,必须正视现实,但不能割断历史,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才不至于走弯路,走错路。下面,就我国识字教学的情况作简要历史回顾,以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古代识字教学
  史料记载,我国的文字产生于殷代,随后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学校出现,语文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作为启蒙教育的识字教学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识字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中所指出的:“识字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左右)集中地教儿童认一批字——2000字左右。”当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灌输些糟粕的伦理道德思想等。
  识字教学离不开识字教材,下面,从梳理教材角度来了解古代识字教学的一些情况。
  在先秦,通用的识字教材为《史籀篇》,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编,该书编排体例为按意义间的关系编排而成,四字一句,两句一押韵,便于学童记诵。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识字教学的启蒙课本,可以把它看作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的源头。到了秦代,识字教材主要有三本,均用小篆写成,即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用以教授字体和语法,成为后世编写儿童识字课本的先驱。汉代,由于“六书”的成熟以及学校教学比较普及等缘故,参与编写启蒙教材的人数逐渐增多,经常使用的识字教材有十余种,然而流传时间较长,且保存下来的是西汉元帝时史游的《急就篇》,也是现存的最早的识字课本。该书编写体例是把一些事物相近的字分类编写在一起,并且押韵,便于记忆。其特点为:一是学童在入学一年至一年半集中识字2144字;二是用二言、四言或七言成句,句式整齐押韵而不呆板;三是从秦代编写的识字教材中选取如姓名器物、疾病药物等日常用字,涵盖知识面广,非常注重实用性;四是把读写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童的学习效率。这部教材成为汉魏以后儿童通用识字教材。
  南北朝时期,除了普遍使用汉代的识字教材外,梁朝周兴嗣编著《千字文》,共250句,恰好1000字,是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有满汉、蒙汉对照本和日文刻本。“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其特点是:其一,四字为句,句法整齐,结构简单,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其二,讲究声律,押韵和谐,适合儿童朗读背诵;其三,选字浅显,生活化的内容,易激起儿童的兴趣。隋唐时代,虽然编写有识字教材,但由于文质粗陋、内容太深、不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等因素,使用不普遍,当时主要使用的还是《急就篇》和《千字文》。宋朝初年出现了《百家姓》(无名氏),以“赵钱孙李”开头,体现了皇朝正统思想。该书本共收集507个姓,其中单姓446个,复姓61个。其编排特点是:第一,通篇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第二,四字一句,隔句押韵,通篇语调和谐,便于吟诵。到宋末,又出现了由学者王应麟所编的《三字经》,全文共l122字,除去重复的字,实际共510个单字。通篇采用三言、韵语形式,句法灵活多样,内容广博,有“小百科全书”之称。它与《千字文》《百家姓》一起简称“三、百、千”。这三本是流传时间长久的集中识字教材,直到清末民初,一些私塾中还在使用。
  然而,对于学童来讲,在集中学习识字教材“三、百、千”和通读教材“四书”“五经”之间,需要有一个巩固识字效果、继续扩大识字量的过渡阶段,这就需要新的教材形式出现——分散识字教材。宋代应时所需而产生了一批分散识字教材。如,程端蒙的《性理字训》、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王枥的《历代蒙求》、王令辑的《十七史蒙求》(又叫《史学提要》),明代朱升便把它们并称为“小四书”,成为蒙学必读书。明清时期,也不断有分散识字教材的编撰与探索,可见,我国古代已经有了分散识字教学的尝试。
  二、近现代识字教学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对识字教学开始进行改革,提出废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识字课本,规定除设“读经”科外,在蒙学堂开设“字课”和“习字”科;寻常小学堂则设“作文”和“习字”科;高等小学堂则设“读古文词”“作文”和“习字”科。《章程》规定,蒙学堂“字课”和“习字”的功课年程为:第一年,字课,实字,凡天地人物诸类实字皆绘图加注指示之;习字即用所授字课,教以写法。第二年,字课,静字,动字,兼教以动静字加于实字之上之方法;习字,同上教法。第三年,字课,虚字;习字,同上教法。第四年,字课,积字成句法;习字,同上教法。“字课”和“习字”两科,占当时总课时的33.3%。由此看来,语文课的个性由此显露,也突出了识字教学的地位。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没有实施,但对教材的编写和识字教学的改革有重要影响。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除开设“读经讲经”外,要开设“中国文字”科,它与高等小学堂开设的“中国文学”科一起被视为国文科的前身。由此可见,初小的识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
  此时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蒙学以先识字后读书为主的“集中识字”方法,采用边识字边读书的方法。比如,1902年,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贯通法》,将字分为名字、活字、虚字三类,依次分课编排。每一课先列单字,次讲意义,最后拼句。如第一课,单字:天、地、子、西、工、夫、南、瓜、片、冬;大义:(略);拼句:冬天、南瓜、功夫、片子、南瓜子、西瓜子、天地等。这样编排的书本还有《文话便读》《字课图说》等。好处是:其一,学生可以随文识字,分散识字,增加学习汉字的兴趣;其二,图文并茂的教材编制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其三,这样编排注意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性,便于学生及早进入阅读角色,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提出废科举,兴新学,废除读经讲经,将“中国文字”科改为“国文”科。《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识字教材,逐渐被国文教科书所代替。最初的识字方法仍吸取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经验,从看图识字开始,课数多,课文短,识字数百,转入边识字边阅读。如,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共和国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开头几课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这样编排的特点是:(1)字由简到繁依次编排。(2)以语句的深浅为主编排,浅的在前,深的在后。(3)以儿童常见与不常见为主编排,常见在前,不常见在后,并且单字、短句、篇章依次排列。但是由于此阶段的言文不一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识字的效果。此种编排方式,尚处于科学化的探索阶段,在一些思想观念落后的地方,识字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一些私塾,还在使用“三、百、千”等识字教材,尽管此类教材包含有大量的宣传封建糟粕的东西,但是由于它们的编排具有识字量较为合理、押韵易于识记、边认字边学习知识等优点,所以,得以广泛流传。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第二次兴学高潮,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国文改称国语;受到杜威等实用主义的影响,更加注重语文教材编写的生活化和实用性,更加关注适合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识字教学方法;推广试验注音字母,使其辅助识字教学的开展;增加了课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其重大变化更多的体现在1923年的“壬戌”学制之后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其中识字教学改革的力度最大,如采用分散识字方法,边识字边阅读,识字阅读并进,每课的识字量减少。例如,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共八册,第一册的一些课文是:第一课,狗,大狗,小狗;第二课,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小狗叫一叫,跳一跳。其编排特点是:先学习生字,之后,边复习旧词边学习新词,利于巩固;内容口语化和生活化,用普通话和白话文教学,利于识记。总之,分散识字教学改革最突出的成绩是:克服了言与文不一致的弊端;注意了字的音形义的统一,强调理解字词义;教材内容反映了浅显的科学知识;表达形式适合儿童心理,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些改革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深远的。但是,在这一改革中,因受西方拼音文字的影响,忽视了我国汉字、汉文特点。以致产生了消灭汉字,实行拼音文字的说法和做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语文课程标准》在1923年的标准上只作了局部的修改,对识字教学的规定也没有太大的改动。但是在语文教育界,对识字教学的改革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主要有:王文新的《小学分级字汇研究》(3364个字),解决识字量的问题;1931年张耀翔进行了识字测验研究,解决识字质的问题;1945年辛安亭对是识字量进行了研究,于次年编写出《群众急需字分类表》(1800多常用字,供边区三年制小学需要)。这些改革都是属于如何使分散识字更加科学化的问题研究。
  三、当代识字教学
  由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受到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过于注重生活化和趣味化,而在识字量上有所减少,很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为了解决识字与阅读的矛盾,1956年,我国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规定小学第一二学年的阅读教学以识字为重点,在这两年里比较集中地教会儿童认识必要数量的(不超过1500个)常用汉字。有了这个基础,小学语文科的阅读教材才不致处处受生字的限制,而有可能做到内容丰富,语言精确生动;小学语文科的阅读教学才有可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一些单位和个人着手进行识字教学改革试验,极大地推动了识字教学的发展。主要有:生活教育科学分类识字法(黄剑杰,1952,安徽)、快速循环识字法(刘振平,1953,黑龙江)、分散识字法(斯霞,1958,江苏)、集中识字法(贾桂芝、李铎,1958,辽宁)、字族文识字法(鄢文俊,1960,四川)、部件识字法(白海滨,1960,河北)。
  在总结识字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重视了汉字、汉语的特点。1963年制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重申了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总识字量定为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一二年级要教学生半数左右。这样识字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识字任务集中在低年级,三年级以后识字量逐渐减少,重点放在读写方面。可以说,这一改革思路是正确的。然而,20世纪60年代前期识字教学改革刚刚开始不久就遭到“十年动乱”的破坏。动乱期间,除了有双拼计算机辅助识字法(扶良文,1968)等少量的改革实验外,语文教学改革几乎陷入了沉寂的状态。
  1978年,随着拨乱反正的实行,我国的教育也开始再次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时年2月,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识字教学方面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前三年学会2500个左右,为四五年级较快的提高读写能力打下基础。——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随后在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日益高涨,识字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取得喜人的成绩,识字教学研究也非常活跃。据2000年由教育部直接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所征集的材料看,共有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主要有:汉标识字法(肖长杰、魏大义,1978)、注音识字法(1982,黑龙江)、听读识字法(谷锦屏,1984,天津)、猜认识字法(王桐生、张俊蘅,1987,天津)、字根识字法 (张继贤,1987)、奇特联想识字法(李卫民,1989,浙江)、立体识字法(赵明德,1989)、字谜识字法(吉林省双辽县的老师们,1987)、韵语识字法 (姜兆臣,辽宁)、立体结构识字法(赵明德,1990)、趣味识字法(郭洪,江苏)、成群分级识字法(曾悠源,1991,湖南)、字理识字法(贾国均,1991,湖南)、电脑辅助学习汉字法(上海市实验学校,1991)、四结合识字法(何克抗,1994,北京)、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法(谢锡金,1994,香港)、炳人识字法(唐炳人,1998,辽宁)、看图识字法(民间久用的传统方法)。
  21世纪,世界各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并把具有学科基础地位的母语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而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也是如此,在重视语文课程整体改革的同时,更加关注识字和写字教学研究,强调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这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清楚地体现出来。新课标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并注意了目标的全面性,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把字写对、写美观等。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准确定位汉语拼音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把学习汉语拼音定位为辅助认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而不是汉语拼音掌握熟练程度的考察。(2)“识”“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旨在避免因“四会”而造成的互相掣肘的现象,利于降低学生的识字负担。(3)在书写中体验汉字的优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在书写中认读汉字和巩固所学的汉字。(4)分层级的汉字识字量和会书写的量,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新课标“识字和写字”教学方面的规定和建议,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深入研究识字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但这些理论规定还有待于实践的不断检验。
  四、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识字教学质量不高,引起了国家语言部门、语言界、语文界的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语文教师的极大关注,在改进和提高汉字识字教学方面,进行过很多教改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中汲取了不少好的经验和有益的教训。国家汉语办公室于1997年在湖北宜昌召开了“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会议达成了一种共识:“事实上,‘汉字难学’跟汉字教学不得法有密切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由于汉字本身的原因。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不是要发现和修正汉字的缺点,而是要寻找和利用汉字的优势,按照汉字自身的规律将它传授给学生。如果对汉字和汉字教学有了系统的研究,有了体现汉字内在规律的教学法,汉字的难关并不是不可逾越的。”21世纪,我们要切实提高识字教学效果,就必须遵循以下规律:
  1.识字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来看,小学低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则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低中段学生的识字教学是为学语文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学生多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应当采取字谜、韵语、儿歌、情景识字等游戏、娱乐的“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段和初中学生,由于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也发展到能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的阶段,学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应当采取字根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电脑辅助识字等教学方式。当然,必要时,教师要善于整合相近的识字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教学必须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是形音义结合的方块字体,属于汉藏语系,不同于西方的以表音为主的印欧语系,因此,在识字教学上不能完全照搬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汉字教学的起点应当是以形表意的方块字,而不是汉语拼音。对于初入学的小学生,可以一边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趣味学习汉字,一边运用“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法”学习普通话(天津市教育科学院首创),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及初步学了普通话之后,再进行系统的汉语拼音学习,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真正发挥“汉语拼音”在学习汉字中的“拐棍”作用。
  3.识字教学方法必须科学化。
  要使汉字教学科学化,必须加强汉字用字问题的研究。汉字的用字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和领域。虽然也有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小学识字教学的用字问题,仍然处于未能给予科学界定的模糊状态。现在已有的常用字字表、高频字字表、次高频字字表大都是统计成人的常用字,还没有把一个重要的字源——儿童口语中的常用字统计进来。现在还没有测定出一个适合当代儿童学习的、比较科学的、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用字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学生的言语实践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加强对字种、字量、字序等问题的研究,以解决用字问题,更好地为学生的识字提供科学化的学习方法。
  4.识字教学方法必须信息化。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中小学课堂已逐步成为现实。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汉字和脑科学的理论,借助多媒体等技术,充分体现汉字表意文字和复脑文字的特点,体现汉字的文化内涵,体现汉字与汉字之间的联系,通过形象展示、字理分析、系统归纳等方法,使识字教学的过程变得简单易学,应用起来简便高效。而且,还可以把一组组相互关联的汉字制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实现师生资源共享。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与普及,识字教学信息化有望早日普及,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方法。

 


我是怎样改革识字教学的——零负担识字教学法

——石皇冠汉字教学三部曲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a381cf0100fjr0.html
014117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党三尧中心学校  石皇冠

文章来源:社科类中文核心期刊《内蒙古教育》杂志2009年第11期。

1小学低年级语文著名识字教学法简述

“三百千”传统。旧中国,儿童进入私塾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完成汉字扫盲以后,才开始下一阶段,读、背《四书》《五经》《左传》等。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百年。从识字教学角度讲,这种教学体系的特点是:记诵韵文→认识汉字→学习阅读文言文;以韵文为载体,便于记诵,便于快速识字;没有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理论作支撑,属于经验型的体系;教学内容脱离儿童情趣,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灌输死记。最后两项特点决定了这种教学体系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当代识字教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通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在识字教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方法。从第1届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1994安徽黄山)论文集(1卷)、第2届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北京)论文集(3卷)和主持这两次研讨会的专家戴汝潜主编的《汉字教与学》所收集的材料和许多识字教学教材来看,识字教学百花齐放,集中识字、部件识字、字根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汉标识字、双拼识字、分类识字、字理识字、奇特联想识字、猜认识字、快速循环识字、字谜识字、趣味识字、看图识字、立体结构识字、听读识字、炳人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成语接龙识字、诵诗识字、《中华字经》识字、综合高效识字、大成识字等等,可谓百家争鸣。

对以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梳理:

继承“三百千”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快速循环识字、炳人识字、韵语识字、成语接龙识字、诵诗识字、《中华字经》识字、大成识字。

注重汉字构字规则的识字教学方法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字根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分类识字、字理识字、奇特联想识字、趣味识字、看图识字、立体结构识字。

向西方学习、有现代意识、关注阅读问题、注重儿童心理特点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分散识字、听读识字、注音识字。

想吸取诸家优势集大成并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完整体系的识字教学方法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注音识字。

注重汉字构字规则的识字教学法是集中识字教学法。集中识字的指导思想是先识字后学读书。集中识字的主要优点是设计教材、教法时突出汉字构字规则。集中识字课本每课书的篇幅不长,明确要求学习的生字数目不少(有意记忆的任务较多),生字密度比较高。低年级识字每课书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但是并没有把句子连成“篇”,只是为了识字编了几句孤立的话语。集中识字的主要问题是课堂设计难度高,内容比较枯燥。在没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的前提下识字,学生难以顺利领会字的含义。

重视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法是随课文分散识字。随课文分散识字恰恰能弥补集中识字的缺点。每课书提出6个左右明确要求认识的汉字(也是有意记忆任务),生字密度降低了,每课书也比集中识字篇幅长,能够选编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的故事,能吸引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完整性、连贯性,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某些汉字也有形象性,但是绝大多数汉字对于儿童来说,就是抽象的符号。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学习抽象的符号,教学难度可想而知。集中识字教材教法就有这个弊端。这就是多好年来为何小学语文课本一直以随课文分散识字为主的主要原因。从理解角度讲,儿童听懂一篇故事比听懂一句话容易,听懂一句话比听懂一个词语容易,理解词义比理解字义容易。理解一个字的字义相对较难。这就是分散识字一直主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主要原因。理解字义需要漫长的读写生涯,所以,字典都是由学富五车的专家来编写。分散识字的缺点在于“效率低”。

识字速度最快的是韵语识字教学法。媒体宣传说,小学1年级识字2500。后来推广时,各地老师普遍反映任务过多,而且学生、老师、家长负担都比较重,按“投入产出比”计算教学效率,也不见得高。低年级儿童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的培养刚刚开始,任务不可太多,否则,就会出现记得快、忘得也快,巩固更难的情形。反复巩固,就会使教学双方感到“烦”。违背规律办事,最终要受到规律惩罚。随着推广面扩大,1年级两册教材编排的识字量一再下调,一直降到1400。

同时注重汉字构字规则和识字语篇环境的是字族文识字法。字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一样,也是在“先识字后学阅读”的格局下设计的。字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一样,十分注重汉字构字规则。字族文识字法比集中识字法高明的是,它更注重给生字提供语言环境,把生字放在语篇环境下而不是几句孤立的话语中学习。但是,字族文识字专家坚持按字族编写识字韵文,难度大,难以塑造完整的儿童文学形象。不利于低年级儿童学习。有意记忆的任务也不少。

强调借助拼音在大量阅读中识字的是注音识字法。注音识字法专家已经认识到尽早大量阅读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既然不识字难以顺利阅读,那就先教拼音,借助拼音阅读注音读物“一目双行”边阅读边认字。注音识字教材教法淡化每课书有意记忆的识字任务,开始注重“无意记忆”在边阅读边识字中的作用。但是,积极倡导、推广注音识字法的专家并没有弄清楚儿童学习阅读的规律。儿童学习阅读,离不开耳朵聆听正确、流利的示范朗读,离不开用嘴巴模仿朗读。仅仅依靠眼睛看着拼音,无法学会流利朗读,也无法学会熟练默读。

新课标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想以分散识字为主吸收各家识字教学法的优势来一个“集大成”。吸收注音识字的长处,一年级每篇课文都注了拼音。吸收了古今韵语识字的思想,适当穿插了一些短小的韵文。吸收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的优势,适当作一些归类。但是,新课改的分散识字教学和斯霞的分散识字不同。不少专家追求识字教学的“快速高效”,批评斯霞分散识字“速度慢”,于是在过去每课书伴随每篇课文安排6、7个需要有意记忆的识字任务的基础上把识字任务翻了一倍。这就是新课改识字任务重,教师、家长、学生都喊累的主要原因。所有的儿童心理学著作都写着:低年级儿童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可是为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提出较重的有意记忆负担?这不是明摆着反科学吗?

新课改识字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继续坚持“先识汉字后学阅读”序列;没有把识字教学纳入儿童学习阅读这个大框架中去统筹考虑;虽然也注重和阅读学习相整合,但是整合的力度不够,低年级依然以识字为重点,没有充分利用“耳朵”聆听范读,只是凭借“眼睛”“自读”。

2站在儿童学习阅读的角度看识字教学

在成人看来,阻碍阅读活动的主要因素就是“不识字”,一旦识字,阅读活动就可以顺利进行。这种阅读经验是成人的心理体验,而学会阅读的成人和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差别非常大。用这种学会阅读的成人的心理体验类推、指导刚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儿童学习书面语,注定要犯“经验论”的错误。但可悲的是,犯了“经验论”错误却全然不知。我在给教师们做报告或办讲座,我都要讲:6、7岁儿童和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界人士不同,即使认识常用汉字,也未必能顺利阅读白话故事。为了让听众明白,我做过一个试验。2009-8-16上午,土默特右旗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班,授课对象:2年前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班,已经有2年教龄。我用电脑设计了如下作业并印发学员,要求断句: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351字)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一

对于听课者来说,没有一个字不认识,他们在断句过程中切身体验到阅读困难,阅读中文和念汉字有区别。答卷时间和试卷得分有力地印证了我的观点。我顺便告诉学员:不能拿老师们阅读白话文的经验(心理体验)类推儿童如何学习阅读白话文,否则,就要犯“经验论”的错误:因为教师已经学会阅读白话文,老师看报纸是阅读活动,儿童尚未学会阅读白话文,刚刚开始学习阅读。倒是可以拿高中生学习阅读文言文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类推儿童学习阅读白话故事的艰难程度。儿童学习阅读白话故事,其难度不亚于高中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因为高中生在原有基础上可以凭借工具书脱离老师自己学会阅读文言文,可是6、7岁儿童却无法脱离老师自己独立学会阅读白话文。

文字连成串不等于文章。方块汉字连成串不等于中文。会念汉字不等于会念中文。教学生念汉字不等于教学生念中文。识字教学可以灌输,可以速成,阅读能力无法灌输,无法速成。既然认识常用汉字未必会阅读,既然离开阅读学习和阅读活动容易遗忘已经认识的汉字,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得出一个推论:学习阅读的过程可以识字,在阅读学习之前,识字教学几乎是无用功。没有必要在阅读学习之前专门提出有意记忆的识字教学目标去折磨以无意记忆为主的儿童——使出七十二般本领让学生识字,仿佛在“耍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教学生念汉字”放到“教学生念中文”这个大框架里重新设计教学序列。

正常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大致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

[1]听懂老师或家长范读童话故事;

[2]能模仿老师或家长朗读;

[3]能自己朗读老师、家长领读或范读过的童话故事;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a381cf0100fjr0.html) - 我是怎样改革识字教学的——零负担识字教学法_石皇冠_新浪博客
[4]能独立朗读一般的童话故事;

[5]能熟练默读一般的故事。

我的实验班学生在上述[1]——[3]阶段,模仿老师熟读20万字童话故事,整个低年级阶段没有给学生提出过任何有意记忆的识字教学目标,学生凭借无意记忆就实现了课标提出的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识字教学零负担”。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实验操作和效果。

3模仿朗读无意记忆实验过程以及效果

从2007年9月18日组建实验班以来,2学年4个学期,实验班语文教学以模仿朗读为重点。2009年6月底印发3500常用字表测验学生识字量,最高的3474,最低的1437,平均识字2415字。模仿熟读的材料有《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附孙敬修的录音,文本10万字),中译少儿版《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有录音,四册合计5万字),《山海经》等(有录音,5万多字)。2年来,没有多占课时,没有家庭作业。

有人质疑,你石老师的实验班是不是选择优秀生组建的?我可以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这届学生总共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两个班一个数学老师教数学。4个学期,实验班语文没参加统一考试,但是数学考试2个班一张卷不知考了多少回,每学期月考、期中期末考累计四次。每一次数学考试,无文字的单纯数学计算题目,两个班的平均分无显著差异,有时甚至相等,例如,2008年暑假前的数学考试口算题目得分两个班都是13.8(满分15分)。这足以说明两个班学生是均匀的。这个均匀分班是如何实现的呢?实验班组建之前,我向校领导建议,实验班教改力度大,一开学不教拼音,不教认字,先教朗读,六年级毕业之前也不参加统一考试,这一点要和家长说明,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的原则。校长同意如此办理。于是家长们在家长会之后自主选择普通班或实验班,学校不干涉。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家庭条件好的且准备转学到城镇的孩子,都没有进实验班。

还有人质疑,实验班学生模仿老师和录音朗读,那还不是“鹦鹉学舌”?那还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09-5,也就是这届学生二年级第2学期期中考试考数学,每班2位监考老师,普通班由监考老师(本班数学老师读题,不可能误导)按试卷要求读题,实验班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阅卷结果,应用题满分30分,实验班应用题平均得分比普通班高出6分。这足以说明实验班学生“眼睛读应用题”的能力超过了普通班“眼睛读应用题+耳朵听老师读应用题”的能力。

实验班学生,其中80%能够不预习就可以流利朗读比较简单的无标点无句界新材料。比如:

笨人捞豆(441字)

古时候有个人他用大车拉了一车黑豆上京城去卖这个人吃力地拉着车走啊走啊到了桥头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个土坷垃绊了一跤这下不好了他身后的车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满满一车黑豆也全部被倒进了水里他从地上爬起来看着水里的黑豆发愁了这么多豆一个人要捞到什么时候啊想了一会儿他决定回家去叫家里人来帮他一块儿捞豆子于是他不再多考虑撇下车和豆子就走了

这人刚一走桥头上的人议论开了他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么多豆让水冲走了多可惜不如我们拿回去吧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吵吵嚷嚷地捞豆子不一会儿就全给捞走了一颗也没留下

不久以后那个运豆的人回到了翻车的地方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戏这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捞出来刚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来了立刻全都游散了这个人奇怪极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叹着气自言自语地说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认识我了离开我跑了我怎么会也不认识你了呢怎么你忽然间就多出了一条尾巴

要求被考察的小学生阅读这样的材料,考察者就容易区分出哪些儿童真正学会了阅读,哪些学生还是阅读群体中的“南郭先生”。普通班三年级、四年级学生,朗读这样的材料都有点儿吃力。

4低年级语文课堂模仿朗读的重要意义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模仿朗读为重点能有效克服唱读,尽早学会流利朗读。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个很严重的后遗症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学生读生字时,在每个音节上所用时间太长。以“爸”字为例,不少老师手执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爸”字,领着学生读“爸——”“爸——”“爸—爸—的爸——”。学生读课后生字表也有类似“爸——”这样拖长音现象。念一个汉字(音节)费时0.5秒,有的甚至长达1秒。老师往往很用心,尽量让生字在儿童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可是,这样一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实施语文教育,学生很容易养成读汉字拖长音的习惯。

我们再来看看正确流利朗读一段文章时,念一个汉字(音节)需要多长时间。虽然不同的朗读习惯影响不同的速度,但是,减去一切停顿再来计算,念一个汉字(音节)的平均时间绝对不需要0.5——1秒这么长。如果朗读文章时在每个音节上停留0.5——1秒,那就是典型的顿读。以顿读的习惯朗读课文,停顿难以处理妥当,甚至连遇到标点符号时休息、换气都不会,朗读一段文章,到最后上气不接下气。为了避免上气不接下气,就走上唱读的道路。顿读、唱读的习惯先入为主,很难彻底改掉。顿读、唱读的习惯形成以后再培养流利朗读,和养成不正确的写字习惯再练书法一样,需要克服旧习惯养成新习惯。克服一种旧的错误习惯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努力?

为了让正确流利的朗读习惯先入为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以学习流利朗读为重点,而不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儿童入学时,说话绝不是每个音节拖0.5——1秒,这个时候,以儿童听话能力和口语能力为基础,模仿老师的朗读示范学朗读——学朗读的过程就是继续培养儿童听话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过程。这是符合迁移规律的课程设计。可是,会说话的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读汉字”教学,反而不会说话了。老师问:“放学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听明白了吗?”学生回答:“听——明——白——了——”简直把汉语异化了!

实验班在低年级以模仿朗读为重点,就是为了避免学生走上语文学习的歧途——没有学到自然、流畅的规范汉语,反而学了些人为异化的“畸形汉语”。如果认为我夸大其词,那就请质疑者亲自到农村、小城镇,深入、广泛考察儿童朗读情况(普及了普通话的大城市也有,不过方言区更明显)。

5农村儿童模仿朗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农村方言地区语文教学,如何教普通话和拼音?也有人质疑,实验班一开始不教拼音,学生能学好拼音吗?我想把这两个问题合并讨论。

普通话学习,不是“速决战”。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入学前6、7年的口语能力,这6、7年方言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心急吃不上热饭。”“欲速则不达。”方言区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普通话注定是“持久战”。因此,实验班不急于在第一学期开学时就跟普通班一样马上进入“正音阶段”,而是给学生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儿童模仿老师朗读,老师用普通话。学生能模仿几分就模仿几分,不必过分追求标准发音“一步到位”,允许儿童在大量的模仿朗读中“逐渐规范”“逐渐到位”。二年级第二学期,实验班学生已能用微软拼音经典输入模式全拼带声调整句打写自己能够流利朗读的无注音课文。这种输入法相对于“智能ABC”“搜狗拼音”而言,对输入者的拼音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几乎达到了“能够加拼音的程度”。随着模仿朗读不断深入,随着全拼带声调打字不断熟练,实验班学生的拼音和普通话将不断“规范”。

结束语

几十种识字教学法百花齐放,就是无法减轻儿童识字负担。原来,问题的关键在于:[1]没有把识字教学放在儿童学习阅读的大框架下统筹考虑究竟应该先识汉字还是先学朗读;[2]偏要针对本来是无意记忆为主的儿童进行有意记忆为主的识字教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师生家长都喊累。有心栽花花难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模仿朗读为重点,根本不管儿童是否识字,反而轻松愉快识字2400多。最重要的是,如此安排可以克服唱读,可以学习自然、规范的汉语。

参考文献:石皇冠《“课标”误解了儿童学朗读和学默读的关系》,《内蒙古教育》2006-1。

石皇冠《儿童阅读困难及其对策》,《内蒙古教育》2008-3、4。

石皇冠《为何回避识字写字》《内蒙古教育》2007-2。

加涅(美)《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加涅(美)《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我教谢拓读经典

http://xiongjiangpeng./5628869.html

一、引子
     这是2003年暑期,一家人前往临海崇和门新华书店看书,无意中看到一本溶《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的顾问读物,字体大,装裱非常符合儿童心理,我顺便拿来一本向孩子推荐,想不到孩子接到书就对着拼音读了起来,而且读得很专注,没过半小时就读完了大半本书,后面的百家性可能是字体比较繁的缘故,他没有继续读,但等我们离开书店的时候,儿子还没有忘记让我们帮他买一本,买了书以后我们又来到临海一间折价书店,无意中又看到这一类的书,此时我就有心关注起来,也拿了一本读起来,读着、读着我被吸引住了,因为从书中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心中的贪婪和渴望迫使我买来全部静电之作,回到家就跟孩子一起诵读起来,大约读里个星期,我儿子基本能把三字经从头到尾背下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欢喜,我明显地感到经典导读的好处,儿子读经以后不仅在思想道德表现方面有明显改变,而且能经常捕捉家长的不良习气,说实话,我的性格非常暴躁,做事不顾小节,容易无辜伤害身边的人,孩子听到以后总是能引古论经奉劝我。我很庆幸自己在最恰当的时机遇到最恰当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我不想评论为特别优秀的,但确实是最自然的、最合乎教与规律的,因而是最恰当的,无过无不及),孩子生长在这个时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恰逢及时雨,好大的福气。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庆幸自己是一位年轻的教师,我又庆幸自己常常没把自己当老师看。要真正随心所欲地驾驭教学规律组织教学,非得“一番彻骨寒”方得“梅花扑鼻香”,而真正要清楚地看到当前教育的利弊得失,知道目前教育的真面目,则又必须在更大范畴多闻多读以大眼光观照分析。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教育圈内的利弊得失,又能认识到教育圈外文化导读的长善救失的不可替代的功用。要使教育振兴,必须知其症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重则轻之,轻则重之。比如文化教育的营养不良先天不足,必须补泻齐施,方能奏效。泻,泻去一贯来只知西方教育理论,只学只用西方理论的习惯,泻去华而不实,知行分离的教学;补,补传统教育之精华,充文言经典之内容,这样的教育能神完气足、形神兼备、“健康长寿”。仅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就有着严重的缺陷,短期内无法得到彻底改善。比如:重白话轻文言,重阅读轻背诵,重理解轻感悟,重文字训练轻语言训练等等,重作文训练轻积累读诵。我常常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使自己能胜任能游刃有余,我也常常跳出圈子看看这个世界的整体真相,但愿能培养出“率性”之人,尽量减少教育给他的缺陷。面对广大的热心于文化导读的志士仁人,我恳切希望能对当前教育有全面深刻细致的认识,这样更容易使这“两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面对忙于教育的一线老师,我恳切希望不要盯着考卷的分数,要为学生终生发展着想,要为祖国大业民族复兴着想,要使自己成为文化的传薪者,要有极强的使命感。果真如此,后一代才有希望,我们的工作才更有价值。

       识字心得 http://bbs2./talk/t-1-144172-0.html
三、我的识字教学经验
  对于已认字的成人来说谈起这话题似乎不足为奇,而对于一个小学教育来说,识字教学极其重要,全国投入的研究历时几十年、方法也有十多种,效果也利弊兼有,讲究也特别多。当然老法子教教也行,但在创新精神领导人们的今天,不有所完善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总也守旧了一点。虽然以下的文字说出来也平谈无奇,但深知小学语文现状的人就能感受到,这里的经验真让人觉得平常而珍贵,简单而又直捷高效,我的教学则综合运用集中运用口耳相授。(国内很重要的几种识字教学方法:1.黄剑雄的生活教育科学分类识字教学;2.斯霞的分散训字随课文识字;3.贾桂枝、李铎的集中识字基本字带字;4.汉标识字;5.字谜识字;6.苏静白的部件识字;7.李楠的注意识字;8.李卫民的奇特联想识字;9.张继贤字根识字;10.锦屏的听读识字;11.姜兆臣的韵语识字;12.南京周弘的母语识字炳人识字法;13.江苏顺红的“集优识字”。)
  1、口耳相授,跨越拼音
  有一阵子教育界竟然鄙视“口耳相授”,低估“口耳相授”,我却情有独钟,真正能“心心相印,口耳相授”的东西都是秘诀,不是轻易能得到的,正因为口耳相授才使得学术、思想、技能等在人类中递相传承,这是极为宝贵的教与学的形式,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教育手段如何更新,这一教育形式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作为一个高等动物,信息来源途径主要是耳目,由学生的耳朵感受较入信息是极易被吸收的。第三点就是任何一种识字方法的内核就是用耳听他人口说,然后用口说模仿掌握发音。有鉴于此将口耳相授作为方法拈提出来更能使教师抓住认识字的关键,不受方法多样的迷惑,反而能兼采众长。
  我不是鄙视拼音教学,也不是不知道拼音作为识字工具的重要,更不是不会教拼音,只是从孩子起步识字时没用拼音,我写的识字内容没注音,也嫌麻烦,后来索性不教拼音。原本一贯沿用的认字途径是“字――看拼音→读拼音→认字”,而我常用的也可能是每人都用过却没有刻意去使用的:“看字→跟读→认字”,孩子注意的看不是声母韵母怎么样第几声,而是耳朵听音,口腔模仿纠正,在听音、辨音、练习发音上用心思。我觉得这样教少绕了圈子、直捷快速。今天的学校教育也可以采用这方法,理由是今天的老师普通话素质达标了,如不达标给拼音还是发不准,仅仅会考汉字注音而已。这样一来教的人常常会将周边环境中不带拼音的字随时随机进行教,否则头脑中就有一个概念:“拼音还没学,以后再”,“上面没有拼音,小孩学不会。”这类似的顽固的现有看拼音识汉字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识字教学效率,障碍了孩子的早期发展,要知道,要放弃这种陈旧的心智模式是多么艰难,我在与一些幼儿、小学教师、家长交流过程中常常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的障碍。当然拼音还是要学的,只是从一周岁至幼儿园大班从来没有一本正经教过、认过、背过,更没有花多少时间。
  2、图文分离,环境识字
  汉字中形声字比例很大,与拼音文字比汉字本身具有抽象的形象,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用我的体会讲:孩子认字和认人差不多,一回生两回熟。这音形义的统一体足够在脑中留下记忆,把字的差异用照相一样的方式记录下来,甚至能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差异。自从郑谦第一次根据我的发音找出条幅上的两个繁体行书“遠望”两个字以后(那时还没有学说话,我有意无意地把挂在墙上的书法念给他听)我就开始了识字教学中的突破,不重点使用看图识字的方法,仅作辅助,我也不买看图识字卡片,别人送的也难得用,我用得最多的:四岁前是我用毛笔写的成语、古诗、格言、对联,《百家姓》、《千字文》等,或者用卡片或用宣纸垂直书写,四岁起开始读《正蒙宝典》、《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医学三字经》等。一是没有图,二是虽有注音,但不看不拼只听读。图文识字有利有弊,弊端在于大多孩子的视觉记忆的兴奋点是图的形状、颜色,而不是文字,单独出现汉字时回忆效果极低,另有一弊,文字能写的,有许多是无法画出来的,文字本身的形象具有抽象性,虽然看图识字有弊端,可我并不反对环境识字,车站站牌,正章干洗店,军宝面包房等等,把“图”的内涵扩充了。
  3、字句相依,整体认读
  字句相依,整体认读,也是我的识字教学一大特色。我既不认为低年级由易到难识字的教学是唯一的路径,也不认为识字教学应该从单个的“上中下,山石田土”开始。我喜欢整体呈现、难易不论。我几乎没有为教一个字而教一个字,孩子叫郑谦,我挑了个词语,“谦虚、谦逊、谦让、谦谦君子、谦受益、满根损”都贴在柜子上、门上,“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曾国藩”这样一幅对联也整体认读记忆。汉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词语、成语、短语、格言、诗句不知几何,整体呈现字、句、文,整体识记,最后仍然整体运用。有人担心孩子能认能读能背整体,未必能认单个字,确实会出现这个问题,但不影响孩子认一批字,记一批文句。
  4、只认不写,忘了再教
  人的潜能确实很大,也包含很多方面,然而许多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在现有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四会”要求(会认、会读、会写、会默)一步到位是不合乎教与学的规律的,反面使认读、写之间产生不良影响,过分注重写就减慢了认字数量、认字速度,过分要求记住字形、默写生字,反而不符合人的记忆规律,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不准遗忘”,这就使得老师、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遗忘作斗争,费时费力。孩子一生下来会呀呀学语,肯定不能执笔写字,这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运动机能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有鉴于此,我的识字教学注重也是只认不写,(因为他太小)先认后写,认多写少,分清能力培养的先后,在不同时期侧重点就不同,《学记》有言“当其可之谓时”,选择该教的时候能教的时候教,这就是抓住了时机,这样效果就明显,反之就不说了,大家去观察比较。
  “忘了再教”是尊重人的记忆规律的,照相式的记忆毕竟是少数,这四个字也体现家长、教师诲人不倦的心态和毅力,很多时候听到、看到老师家长因为孩子掌握不扎实,遗忘了许多他们认为不该遗忘的东西,他们发火、烦恼,甚至苦恼,恼人也恼已。记忆好比拿一样东西在石头上刻字,如果痕迹不清,那就再划一次,再划一次,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清晰可辨,记忆深刻。越是不允许遗忘,越是给师生带来烦恼,越是影响识字的速度。我在观察烦恼中体会到“忘了再教”真是一个好办法,儿子不会听到我的责骂、批评、埋怨具足良好的学习心理,自己心态平和,教容可掬,孩子反而能及时“存盘”,耐得住一遍遍地教,孩子总会记住,孩子就是在错误中纠正,在忘记中记住。我常讲“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允许遗忘,通过经常“见面”,对一个个生字逐渐化“生”为“熟”,我发现识字教学“欲速则不达”、“不求而自得”。
  5、诗文读诵,一石数鸟
  在今日快节奏的时代,干什么都不能不讲究效率、效益。在教育界内部目前还没有真正引入教学效率这一概念,更没有系统地分析研究实验过,比如为了达到小学毕业的写作水平到底需要几年,需要什么条件,对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如何?为了能培养出小学毕业时该具备的语文能力,今天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哪些效率低了,费时多了,规划偏了,工程误了……如果常常反思,常常为此努力,那么教育的效益会越来越高的。单单南怀瑾老师的一句读书经济学格言——“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就让我们顿时觉得坐上高速列车,诗文经典读诵的作用大家探讨得较多,我就不详细展开讲了,略赘数语:①培养了孩子的定力,也就是集中注意力在某一段时间内干一件的能力,定能生慧,锲而不舍,这定能消除疑惑找到答案;②改变气质,墨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破了教育的规律,读什么书成什么人,信什么理成什么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必定存在的积微成著的过程。经典的智慧、先人的智慧语言不断输入幼儿纯净的心灵,作为源程序,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言语思想行为;③提高了记忆贮量,记忆的潜能很大,“硬盘空间”很大,可是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要求并没有在此留意挖掘,常常诵读的孩子,读、背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记忆储量与日俱增,如春园之草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与之相比不读的人几乎原地踏步;④⑤⑥⑦熟悉文言,对成人来说很难的东西,孩子通过几年的诵读就突破了重重障碍,五千年文化信手拈来就能读,这个收益终生受用不尽;也能帮助识字,有了皮也就有毛了,会读书了也就会断文识字了。(辽宁姜兆臣的“韵语识字”课文是先教读教背再教生字,也很巧妙)。
6、有大课堂,即时赏识
很多家长身处“大课堂”不识“大课堂”,很多教师身在小课堂,不顾及大课堂。文字作为符号在当今印刷、装潢、广告发达的世界里到处充斥,如果家长做一个有心人的话,教材到处都有,课堂处处都是。当初孩子要吃牛奶、巧克力、彩笛卷……可以啊,咱们来认一认,就能吃,认准了奖一个,读一读奖一个,记住了奖一个,我们来读书,吃一个,下回自己拿钱去告诉、售货员买一个……方法灵活,因时因地因人因机。南京周弘的“母语玩字法”在讲到父女两送母亲上火车依依惜别热泪盈眶时在聋女手心里写一个“依依不舍”,这样的时候给这样的聋童教这样的词语她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也不会不理解,我也常常运用这种情境识字法。孩子绝对不会厌倦 这样的识字教学,也肯定是记忆深刻的教学。
  柯云路、周弘等人士都极其重视“赏识”教育中的运用。一位家长面对孩子不会赏识、不知赏识什么、没有去赏识,将不利于孩子发展。抱怨导致失败,赏识导致成功,在什么方面赏识就在什么成长得快,孩子在家长、亲友、同伴中经常能得到“识字方面”的赏识必须激起他幼小心灵内在的巨大的动力、激情,带来更进一步的收获,这收获又会成为新的被赏识的资本。我孩子是在认了“远望方觉风浪小”的前两个字后得到奶奶、爸爸、妈妈发自前所未有的赞叹之后大有识字兴趣的,之后到哪儿都能听到赏识的话语,他超过了姐姐信心十足,超过了许多一年级学生很骄傲,一心想好好学,要做一个有本领的人。你想他忘记了、认错了,我不打不骂不抱怨不责备,只有鼓励,只有耐心,只有无心插柳的心态,而一旦有了值得赏识的地方我及时发现即时赏识,孩子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一个不会赏识孩子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如果每天能找出孩子值得赏识的地方并加以赏识,做家长(做老师)其实是非常轻松快乐的,教读书认字只是小事而已。
7、学会请教,鼓励运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认字,我还要教他主动去认字,因为不熟悉拼音,很多文字上也没有拼音,想认字爸爸妈妈又不在怎么办?我告诉他只要你真心想学虚心请教,将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喜欢教你,那时候你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叔叔、阿姨,请问这是什么字?”很小就学着说学着用,再说我们周围的人几乎都是老师,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指点。尤其重要的是学会虚心请教,终生受益,我希望他能用思想、语言、行动、习惯来实践他名字的“谦”,真正感到“谦受益”。
  “学以致用”,用又能检验、巩固所学的。鼓励他现玩电子积木,自己学着阅读说明手册,试着弄懂意思,照要求安装电路。他感到学的字派上用场。试着让他去买报纸,读几则标题给我听听,去书店逛逛,自己选几本书。慢慢地激发他阅读的兴趣(往往兴趣不是靠一件事物支撑起来的),自然而然地去学以致用。比如孩子擅长玩电脑,于是认识了许多电脑术语,也熟悉上桌面标题、菜单、程序等读者许许多多相关词语功能,而且学会操作,这无形中既是运用又是好的学习机会学习教材,较为突出的是有阵子玩电脑入迷时,他抢着阅读我们老师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钻研他关心的电脑问题,认认真真地一看几个小时,不声不响,为此家长又专门为他买了少儿计算机教材(NIT)文字小编辑,电脑美术小博士、程序小专家等等,这些书本身编的图文并茂,并能激发他学习阅读的积极性,遇到问题再问。由此可见读经典的同时也不能排斥现代文明,也不能不必全身心投入经典的学习。读经典一石数鸟,认了字就能试着做认了字的事情。孩子看到我天天写东西后说他也要写文章,这是令人激动的请求,可他不会写字,但他确实能认很多字词。于是我决定让他说我来写,原汁原味,不越俎代庖,写完后请他核对检查,这是他的“文章”,这又是进一步的学以致用。
  8、朝暮读诵,坚持不懈
  从一开始预备进行早期教育时我就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最低目标只是想每天认几个字,积三年之功亦有千字,没想到一来二去居然背了不少篇章、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脾气个性也有了改变。《易》曰“靡不有始,鲜克有终”。不仅是经典诵读需要恒心,需要坚持不懈,众多学业的进修都需要这种精神,家长有孩子才有;老师有学生才能有。有人认识到毅力的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于是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也就缺了这方面的熏陶,培养孩子热心有余行动不足效果空白。
  自从孩子四岁上小班起,几乎做到每天早晚读诵,时间约五十分钟,早上进幼儿园前先到我办公室念二十分钟,到八点时到幼儿园上学,晚上一般主动在八起开始念书,其他许多事都能暂时搁置一边。培养了孩子读书的习惯,我开始变得轻松多了,他乐于读书,习惯念书,并且慢慢地懂得运用一些方法。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于一辈的学习历程是可贵的。我没有规定多的内容,也没有严格的要求,确实是只求熟读、不求甚解、自然成诵,孩子没有什么压力。因为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影响一个幼儿的其他发展。
  9、识字测试,发展超常。说到底识字只是个副产品
  由于孩子持之以恒地学习,效果怎么样,我心里知道,我的标准被打折了(还没有达到我理想的目标),可我认为这是学习过程中很正常的。因为从华师大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可以将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开设实验班后,就向唐诗群老师要了一份识字量表,在向一年级学生测试的同时,也给我孩子测试,屡屡发现他识字量超常,孩子中班时每次的结果都在一年级两个国学实验班四十个被试学生中排在前面五名、二三名,孩子上中班还是小年龄,可见这效果是明显的。然后我还发现识字量表也有缺陷,制定量表的前提是白话文教学,因此无形中参加读文言经典实验的学生还亏了点,但回过头来讲,这些白话常用字也是要认识的。
  孩子刚进大班一个月,利用国庆中秋长假我用三千常用字让孩子识别,在没有词语没有文句的前提下他能准确无误辨认的单字有1175个以上。
  因为没有刻意教孩子识字,能有这个结果说已经超常了,小学六年的总识字量为2500年,完成了一半。更为突出的差别是,他不单单是会认这么多字,《三》《百》《千》《学》《庸》《老子》《易》部分《笠翁对韵》部分《唐诗》《医学三字经》等他已念得很熟,都曾经背得很熟,当然免不了还会遗忘,这里的收益远非语文教材所能比。我总说识字只是个副产品,还是经典读诵一石数鸟好。

四、导读教学心得

    1、“什么都可商量,只有读书没商量”

    这句话出自王财贵教授的《说明手册》,我深知说这句话的前提,也知道这句话的威力、效果。我们的孩子既有天生的好学的念头,也有天生的惰性,为了转惰性为积极性有时需要拿出家长、教师的威严来达到目的。读书能明理,不读书又会怎么样,因此为了能使孩子知书达理,别的可以不学或者差一点,但书一定要读。今天社会如果不好好读书不读好书,未来缺乏竞争力、缺乏能力,因此不能不把读书当作一个重要学习内容。作为家长,我能在事业上有所收成,得益于读书,深知读书的好处(不是为了文凭),孩子今天无法体会大人的心声,只有“先斩后奏”。从事教育这么多年,看着许多运用“商量来商量去”理论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有许多无奈,有许多幼稚,有许多软弱,真能有益于学生?天知道。

    我给孩子的导读教学得益于这句话,其实这支“令箭”就用了几次就发了几次号令,从此就天下无事。起初孩子使小性子,好像影响了他的游戏安排等等,我就拔出“令箭”,威风凛凛,他便知道父亲的威严,读书的重要,便归心读书。那么,我是不是由此就成了严厉的家长呢?这还得由孩子说话,他一向说爸爸不凶,教了他很多本事,这么小能理解家长用心,真没有白教。这几年来都不用这令箭了,但仍然余威犹在,因为习惯成自然了。

    2、教者除了要有热忱外还要有认识

    凡听过王教授演讲无动于衷的人是罕见的,进行文化导读而没有热忱也是不可能的,然而要能发大心、发恒心去付诸实践仅仅靠热忱是不够,激情是一时之情。我看到许多“听听激动结果一动也不动”的教师,也看到始热终冷半途而废的家长,更有许多老师根本就无动于衷,他们还常疑惑:“教这个有什么用”。因此我在实验班家长会上讲要做到“慎终如始”就一定会有大收获。还有一层体会是对导读理念、经典的认识程度会决定的导读教学效果,作为家长,作为教师若要进行经典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3、积跬步以成千里

    学习是个积累感悟的过程,积少成多,积小悟成大悟。蚕宝宝不断地吃,不断地吃,四眠以后才开始吐丝结茧,我们要为孩子的积累提供指导、创造条件。“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该给我们教学的人以很深刻的启示。观察众多成功家长的经历,都有这么共同的精神,恒心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4、背诵是熟读后不求自得的

    虽然说0到13岁是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但不同个体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去跟人家的孩子去比,尤其是跟好同学比,你试试看,一比较一赞扬他人,自己心情就变化,孩子表情马上多云转阴。背诵是切菜、朗读是磨刀,磨刀不误切菜功。教会孩子朗读时要专心要熟读,一遍又一遍,水到渠成。不要急求背诵,熟读是前提,专心是关键,有人早背有人晚背是很正常的,多鼓励少抱怨。

    5、庄谐相济,诗文配合,兴致不减

    今天谈教育的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是一个小火苗,小的时候需要百般呵护,一旦成了势就任由他发展了。读书是有很多乐趣的,教书也是有很多乐趣的,这要取决于老师能不能随时机调动出“趣”来。我发现不同的导读内容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尤其是执教者的感受会传染给孩子,你没兴趣,学生难有“趣”可言。《三字经》真是良好的蒙学教材,先从读的感觉来看,孩子特别有感觉,有节奏,有韵味,《大学》《庸》比较而言就“庄”了点,而谈《笠翁对韵》则又兴致倍增,手舞足蹈,《易》又庄了点,《医学三字经》又好玩了点。因此《导读》教材将唐诗分散编排很好,象小菜一样可以随时添加。除发扬教材本身的特点,促使学生兴致不减,还需要调动老师的兴致来影响孩子,或表演或故事或说理或趣味诵读,经典本身不是“板着脸”的,教学更不是靠“板着脸”能完成的。

     6、愤悱之时不能不启不发

    虽然我是先生,从事小学教学,学生虽然还没上一年级,但学习过程中不时会发问,有时也觉得无以应对。然而回想学校教育中灌输多,启发少,我只想努力去给孩子启和发。校园内课堂上许多的启发不能称之为启发,那只是明知故问、矫揉做作。当学生自己非常非常想明白而又弄不明白,非常想说不知道怎么说的时机,就该就启该发,指点他引导他启示他,这种启发教育的作用是深刻的。当然孩子提问时我偶尔也说“多读了以后就会懂”,但更多的时候我尽量给孩子一个答复。何况他提了许多同龄孩子提不出的很多了不起的问题,我更有责任引导好。

    7、每天能发现孩子值得赏识的地方,诵读方面亦然

    经典导读教学中我们知道,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这一点很多人能努力去做,我觉得同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收益,要学着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学习,看待努力,看待进步。想着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父母鼓励赏识的心态,肯定赞扬孩子每一点努力,说能力是在赏识鼓励中养成的,我们有目的有选择地赏识孩子的进步,在诵读经典方面亦然,有时候当着亲友真实地赏识孩子会取得意料不到的收获。家长的心越细越容易发现孩子值得大人赏识的地方。

    8、与语文、思品等教改结合,功效更显著影响更深远

    文言、白话合则双赢,分则俱败,文言经典的诵读,学习要与现有体制下的课程体系真正融合起来,功效就更大了,这里的“经济效益”也就更巨大了。取经典之精华,剔教材之芜杂,合起来对学生实施教育,既为学生节省许多时间,也为教育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效率。我们应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学校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将对现有语文课文作大胆的删改调整,这学期训练中增加作对联写诗歌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文字表现能力。

    9、一家读不如家家读

    我从多方面的信息分析认为,文化导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确实是重整文化的工程,可当时和者了了,我也不想费口舌去鼓动他人,但没有放弃我自己的努力,孩子谢拓成了我的实验对象,为了让他知道中国土地上还有很多小朋友在念《正蒙宝典》《老子》,我告诉他一个虚拟的世界,说好多远方的小朋友一到八点就开始念书了,我们也来念吧!他说我也跟他们一起念吧。他心目中有很多同学,虽然看不见,但他已加入了读经的行列。后来左邻右舍亲友开始有人也开始读了,大家有了默契,有了共同的“事业”,相互有了鼓励比较激励探讨,慢慢地在我的影响下,我校更多的老师开始以此教育子女。我校预计2003下学期专门开设读经实验办,开始名正言顺地读经了,这些都是正规军,不是打游击的,有课程设置,有时间安排,有理论指导,客易出效果。我们的“快乐导读”二十分钟得到了保证,学校角落也传来了琅琅的书声,一个小规模的可贵的诵读氛围出来了,孩子置身其间,常常听到看到诵读的场景,起码不会让人觉得异样,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易生长,而在服沃的大地上容易生长,这就是育人环境的问题,有很多孩子背古诗很厉害,孩子觉得更有读的必要,求同的心理,不愿落后的心理上进(要有本领)的心理,促使他学得努力,学得更认真更自觉,在熏陶中得到巩固提高。我觉得一家读不如家家读,众人受益,孩子还是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